王 璐
(阜南縣動物衛生監督所,安徽阜南 236300)
林下生態雞的養殖環境應該天然健康遠離污染,首先要避免靠近屠宰場、化工廠或垃圾處理場地等地方,并且要避免噪音嚴重、被污染的河流等地。因為雞生性好暖,又喜登高,所以最佳的選擇場所是地勢較高、陽光充足、通風良好的林果地或林草牧場交界地。這些地方不僅更加適合雞的健康成長,還可滿足生態雞的自主采食。在選址結束后應使用塑料網將雞的活動區域圍上,以避免雞走失或逃跑。在塑料網的外周可挖出50cm深的坑,以實現雞場排水防護功能。而雞舍的建造則應遵循因地制宜、材料實用節約的原則,盡量減少建設成本。但是要保證雞舍具備防曬、防暴雨、防風、內部環境干燥的基本條件。雞舍內可采用雙層雞架,以節省雞舍面積同時給生態雞更大的活動空間。雞舍內的飼料池和飲水器應定期消毒處理。另外雞舍之間應保持距離,避免連片養殖。
雞雛品種的選擇應結合生態雞養殖地和市場需求而定,盡量選擇市場需求大,自然孵化的本地雞。如果是孵化場批量孵化的雞仔,首先應審查該孵化場是否擁有正規種雞生產許可證,并在此基礎上嚴格挑選,保證防疫工作合格,雞仔健康無病、大小適中、眼神明亮、羽毛整潔、叫聲清脆。其次,在將選中的雞雛集體運回育雛舍時要注意運輸方式,避免運輸車內過于悶擠而導致雞雛途中被壓死或悶死,或是因為不適應車內環境而在途中生病。在選取適合運輸方式后,要在運輸途中定期檢查,以確保雞雛的平安無恙。在雞雛運回育雛舍后,要單獨喂養2周左右,在此期間要多加觀察,確保其健康并完全適應后可放入雞場進行混養。
雞雛養育6~7周后即進入育成階段,這個階段是生態雞成長的關機時期,管理人員的放養方式和管理技術對生態雞成熟后的肉質品質影響關鍵。育成階段是雞生長速度最快的階段,其抵抗力和適應能力明顯增強,管理人員應開始放養行動,但是要合理控制放養范圍。初期每日要進行人工飼喂,使其與放養相互結合,并逐漸擴大放養范圍。這樣不僅可以保證生態雞吃的飽,同時可形成良好的回籠習慣,從而有效減少雞的丟失。青年雞的放養要格外關注天氣狀況,做好氣溫驟變的應激準備工作。
林下生態雞的放養距離要遵循由近及遠的原則,放養時間也要逐漸由少及多,以培養雞的適應性。放養雞的食物采集主要是昆蟲和野草,基本可以滿足雞的營養需求,但是仍需適當輔以維生素C、復合維生素等有機物,以提高生態雞的身體素質,防止雞群受驚應激,或是出現雞群內部啄傷情況。另外,為保證生態雞的安全,加強雞舍的防御工作十分重要。管理人員要定期檢查雞舍是否存在漏洞或是破損,如有發現必須及時修補,以杜絕一些獸類如老鼠、黃鼠狼、山貓等進入雞場捕食,結果造成雞群受驚嚇而混亂,并且給生態雞的生命帶來很大威脅。
養殖人員必須要做好生態雞的日常巡查工作,因為生態雞處于放養狀態,四處尋食,如果養殖人員疏于巡查,會造成生態雞生病不被察覺,走失不被發現的狀況。不被察覺的生病雞容易病重而亡,而且容易將病菌傳染給一同生活的其它生態雞,結果造成病菌蔓延,給養殖戶帶來重大經濟損失。所以,養殖人員要加強放養雞的日常巡查,仔細觀察生態雞的狀態,如有異常,如生病、受傷等應馬上將其隔離治療,同時要定期進行生態雞的數量清點。
生態雞的養育中定期消毒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包括對食物、飼養池和飲水器的消毒以及雞場的消毒。做好日常消毒可有效抑制細菌、病毒的滋生和繁衍,減少生態雞的生病幾率。對雞舍內部可采用堿水溶液噴施的方法,而對雞場消毒則可選擇清除雞場雜草、消滅屬類、驅散野鳥等方式。為提高消毒效果,最好采用不同消毒方式交替使用的方法,如輪換使用消毒溶液。另外,在生態雞的成長周期中按時接種疫苗也十分重要,可避免雞的各類常見疾病,做到早預防、早治療。
林下生態雞養殖的前期投入較少,對環境的要求也并沒有十分嚴格。所以,大部分的養殖戶都可以選擇這種養殖方式。因其符合人們對于綠色、無公害食品的追求,并可有效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所以林下生態養雞是值得推廣的一種養雞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