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總結人類文明發展規律,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同時,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基礎上不斷的創新,推動中國綠色發展道路越走越寬闊,引領中華民族在實現偉大復興征程上闊步前行。
一、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內容: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是指馬克思主義關于生態問題的基本觀點和整體理解,這種生態觀以實踐作為其邏輯起點,把人與自然、社會、自身的關系作為其基本問題,把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作為其理論的歸宿,是圍繞人與自然、社會、自身的關系等問題,從哲學角度所概括、思考而形成的一種理論體系,其目的不是解釋生態問題本身,而是為正確處理人類實踐中人與自然、社會、自身的關系提供一種理論的范導。
在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研究這條主線上,自王瑾教授將生態學馬克思主義介紹到國內以來,國內學界以經典作家的文本為依據,借鑒和吸收西方生態學理論,從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生態學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主要內容與發展脈絡、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當代意義等方面進行了研究。
二、“天人合一”思想中生態觀的體現
1、“知天、畏天”的生態倫理觀
歸納儒道兩家的思想,所謂“天”在天人系統中,代表著二層含義:至高無上的神、人類社會的最高道德規范以及人所處的自然。但無論何種含義,它都帶有著某種“規范”的性質。《論語·季氏第十六》記載:“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押大人,侮圣人之言”。也就是說人無論在處理任何事物時都必須遵循天道,孔子甚至將“知天畏命”提高到君子的行為準則的高度,認為人必須順應社會道德規范和自然規律,不應違逆。
2、“曲成萬物”的生態實踐觀
在天人思想中,“天”不論是社會還是自然通常都具“規范”的意味,這種規范是隨著社會、自然的變化而自發演進的。在《系辭》記載的“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遺”以及荀子提出的“制天命而用之”自然觀中有兩個關鍵字可以很好的描述天人思想對“人”發揮作用的要求,一是“范”,以天地為范本,遵行天地之規律;另一個就是“用”,即充分的運用天地之規律,發揮人的創造力。即強調人應當發揮能動作用引導、調整自然,同時又強調必須了解和遵循自然規律,以曲成萬物。
3、“庇利萬物”的生態形成觀
《中庸》提出的“贊天地之化育”的思想就是主張以天地規律為參照,行事不違人性、物性,強調“萬物并育而不相害”。人與萬物都應當和諧的存在于天人大系統之中,各得其宜而不互相加害。荀子則進一步給出更為細節的要求:“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富矍魚鱉鰍鱔孕別之時,圈髻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強調在利用資源的同時,必須考慮到“物”生長、繁衍的需要,絕不能夠涸澤而漁。并要求通過政府的約束實現對山林川澤的保護性開發。
三、習近平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
中國共產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站在謀求中華民族長遠發展、實現人民福社的戰略高度上,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推動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為戰略目標,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舉措,開辟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境界。因此,大步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打造生態文明新常態,建設美麗中國,構建和諧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
1、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習近平總書記向我們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總書記深刻指出:在社會生產實踐中對這“兩座山”之間相互關系的認識要經歷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也就是要一味地索取資源。第二個階段是既要金山銀山,但同時也要保住綠水青山。第三個階段是我們應該真正意識到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種的常青樹就是搖錢樹,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形成一種渾然一體、和諧統一的關系。
2、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習近平總書記著重指出:“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領導高度重視生態環境這一生產力,也更加尊重自然生態環境的發展規律,以“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在更高層次上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進展。同時更要下大決心、花大氣力,真真切切的轉變不合理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空間布局、生活方式,實現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共贏。
3、“美麗中國”的建設
十八大首次提出“美麗中國”概念,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的位置,并融入“五位一體”的執政理念中。習近平在致力于美麗中國建設的實踐過程中提出的一系列講話,使生態文明建設話語逐漸由“生態文化”層面遞升至“生態文明”。在美麗中國實踐發展的背景下,習近平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完成美麗中國建設、實現偉大“中國夢”的重要內容。這一階段,習近平開始從頂層設計高度全方位思考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其生態文明建設思想進入深化期。
四、習近平生態思想的實踐價值
1、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美麗中國”的重要行動指南
“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是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目標要求之一。習近平曾提出“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等重要論斷,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內心夙愿,也回應了公眾最為關心的環境污染等熱點問題。“美麗中國”思想的提出,也是以適宜的生態環境作為根本前提的。
習近平生態思想的內核是人與自然的一種和解,并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文明狀態。實現“美麗中國”這一偉大理想,必須使人們從思想上清醒地認識到,從實踐上自覺地做到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建設宜居城市的基礎。
2、是追求實踐“中國夢、生態夢”必要途徑的高度凝練
真正的“中國夢”不應只有“夢中的景象”,更需要國人掌握實現夢想的能力;就是著眼于中國的美好未來,子孫后代優美的人居環境,立足于現在從自我做起重視環境保護,注重生態建設。
習近平生態思想正是“生態夢”的具體體現,“生態夢”則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夢”就其本質來說是要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有機統一。人與自然和諧是國家強盛、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優美的生態環境是實現“夢”的前提,只有人們健康有序的生活、工作著,才能獲得真實而美好的“夢”,并期許夢想的實現。
3、是中國作為務實、負責大國的全球生態呼吁
習近平對自覺自為的生態意識的呼吁,體現了高度的國際主義和世界主義情懷,他強調:“中國將出200億元人民幣建立‘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支持其他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包括增強其使用綠色氣候基金資金的能力”。
習近平強調,我們要“為推動世界綠色發展、維護全球生態安全作出積極貢獻”。“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維護能源資源安全,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習近平代表中國做出承諾,“中國將繼續承擔應盡的國際義務,同世界各國深入開展生態文明領域的交流合作,推動成果分享,攜手共建生態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園”。
作者簡介:程俊麗,(1992.3-),女,漢族,河南蘭考人,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陜西西安),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專業,研究方向:環境與資源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