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琦 王曉琳 李紫光
摘要:隨著當前我國各礦產資源的開發使用,不合理的采礦活動也經常發生,對礦區的土地資源以及資源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最終影響了各種地質災害,嚴重影響了開展人員以及周圍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生命健康安全,甚至影響了周圍地區的社會發展和經濟穩定。對此,文章主要研究了礦山地質工程災害類型與防治措施。
關鍵詞:礦山地質工程;災害類型;防治措施
1引言
礦山開采一般會讓工人進入到到一個半封閉的環境,而這一環境中,又會因為大型機械作業和爆破等造成巖土圈形變,以及開采區域本身的地質水文問題而帶來安全風險,例如地下水異變等,當然更多的還有施工操作而帶來的突發性地質災害。由于礦山開采環境的特殊性,一旦出現災害,損失極大,直接危害到工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及惡劣的影響。因此,必須要正確的看待礦山地質災害。
2礦山地質工程災害的類型
2.1因地下水位的變化而引起的地質災害類型
礦產地質災害過程中地下水位變化所導致的現象最為常見的就是涌水現象和礦坑突水,在礦產地質災害過程中屬于危害性較大的一類地質災害。在實際的礦產開采作業過程中,工作人員一定要及時了解康康的情況,事先對礦坑中的用水量進行計算才能進行采礦作業。如果礦坑中的涌水量估算之后,地下水位突然發生變化,尤其是當礦坑中的實際用水量大于估算中的涌水量時,將會導致十分嚴重的后果,嚴重影響人們的生命安全以及財產安全。同時在進行實際的采礦作業過程中,一定要經常打穿牢籠貫穿整個透水斷層,在此時如果突然遇到暗河或者是蓄水的溶洞,很有可能導致地下水或者水面水過多。如果礦坑內地下水過多的話,還有可能為礦工帶來很多涌泥現象,過量的泥沙將會導致礦工擁堵,采礦人員以及采礦機械有被泥沙掩埋的危險,嚴重情況下可以直接毀滅礦山。
2.2巖土體變形引起的地質災害類型
由于巖土體變形引起的地質災害類型,指的是,因為巖石發生變形進而造成的礦山采空區以及地面出現的坍塌現象。該災害類型很容易發生在開采后的礦山以及礦山地面。而導致這種地質災害發生的原因是由于礦石之間的支撐發生了改變,也可能是由于無意中打通了巖石的支撐點,這兩種原因都有可能導致由于巖土變形而引起的地質災害。
3礦山地質災害出現的原因
3.1對于前期的地質勘查和測量工作不重視
礦山測量的數據是進行礦井設計以及采礦設計的關鍵,如果數據不準或者是缺失,就會導致設計很不合理,導致瓦斯爆炸以及巷道方向失誤而導致巷道交叉,造成地質災害或者是瓦斯爆炸事故,礦山測量出現問題,會直接讓后期的開采面臨安全隱患,造成嚴重的開采事故,引發礦山地質災害。對于礦山作業來說,所在區域的水文地質、巖土構造以及整體環境都對其后期有著極大的影響,也是決定地質災害風險值的關鍵。也正是由于地質勘察的重要性,因此就必須要對施工區域進行嚴格的、系統的評價,包括了地基檢測,地下水狀況以及巖層結構,地質活動的狀況進行評價,以此來確保該區域的地質環境,為后期的礦山作業打好基礎,但是許多企業并不重視,導致出現了地下水危害,開礦進入地下水域的問題,造成嚴重的安全隱患。
3.2礦山作業存在不合規,安全意識薄弱
礦石開采本身就是采用暴力手段來將礦石進行開鑿、破碎和運輸,而礦石的開采也會有許多大型的設備的器械的使用,并且伴隨著大量的爆破作業。因此,在長期的作業中,只要是任意環節出現了問題,就可能造成嚴重的危險后果,例如器械操作不合規以及爆破點設置錯誤而導致的礦井坍塌,巖爆等,以及對承壓層破壞導致的塌陷和地下水異變等,造成地下水噴涌倒灌,造成嚴重的后果。
4礦山地質工程災害的防治措施
4.1健全開采礦山風險評估機制
由于企業的盲目開采導致大量礦山地質災害的發生,對此礦山企業需在開采前建立健全開采礦山的風險評估機制。當企業要開采礦山時,要做足前期的準備工作,用精準的勘探技術去勘測礦山的情況并派專業人員去勘測周圍的環境與結構構建,采取較為有效的環境評估與風險評估對策。這不僅減少了未來災害的發生率,更是體現了企業一種負責的精神,它的有效實施一方面是對礦工、對當地百姓負責,另一方面是對自然環境、生態社會負責。因此,嚴格的環境保護政策法規與評估機制急需企業去落實到實處。
4.2建立礦山地質災害調查區
礦山地質災害危害等級可以分為三個等級,其中的某個危害因素對于上層的因素會產生影響,同時也會對下層的因素進行支配和控制。因此為了減少災害的產生,降低地質災害所造成的損害地質災害防治管理部門需要和實際情況進行結合,加強測量工作的重視,并且還需要成立相應的管理團隊,對相關的內容做好預測。由于地質災害在防治中具有預測性,在調查當中需要對可能發生的災害根據嚴重程度對其實施分級處理,相對于可能產生的災害加強分析和研究,編制合理的應急防治措施。
4.3對礦山工程地質災害重點區域進行加強防治
礦山工程地質想要做到有針對性的進行區域性防治,需要首先根據各礦山的實際情況,對礦山邊坡參數進行合理設計,與此同時加強邊坡強化監測。針對部分易發生問題的邊坡可采用建造擋墻的方式對其加固。在礦山開采過程中,若出現地質變形與開裂嚴重的情況,應立即組織相關人員進行二次地質勘查。對已有災害易發地點采用加固的方式,最大程度減少其災害反復發生概率。同時,對礦山開采過程中的棄渣進行恰當處理,并根據實際情況對擋墻與坡度等進行合理設計,如果情況較為惡劣可以采用建造攔渣壩的形式,防止泥石流的發生。在礦山坑道開采過程中,首先做好支護操作,保證支護與礦山開采同時進行,避免冒頂事故以及礦頂坍塌事故的發生。在礦山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礦山坑道排水的設計同樣重要,能夠有效防止礦坑中涌水現象造成的危害。礦山開采工作結束后,需要對礦區進行統一規劃,保證礦山復墾工作的良好進行。
4.4重視后期生態環境恢復工作
許多礦產企業在開采后由于不重視后期的恢復工作,致使生態環境惡化,礦山災害不斷。因此,為減少礦山地質災害的發生,企業在開采后要及時對采空區進行填充,并改善治理礦山周圍的生態環境,如在其周圍植樹造林,提高土壤的再種植率。而對于“三廢”污染物的排放,企業要采用有效的處理方式,才能盡可能將污染降到最低。企業合理有效的后期恢復工作,無論是對于生態環境的平衡還是人們社會生活的發展都是有極大影響的,因此企業必須要重視。
4.5加強礦山安全思想教育工作
礦山在進行開采工作時,由于環境較為惡劣、工作艱辛,因此容易發生安全事故。所以礦產企業在進行礦山開采工作前,要加強“以人文本,以環境保護為重點”的安全思想教育工作。為了做好礦山安全的思想教育工作,相關部門的領導應該要以身作則,然后對礦山開采的每一個環節過程都要派人加強管理,并在此過程中強調礦山安全的重要性。同時在日常生活中還要加強礦山安全意識的宣傳力度,定期對礦山開采員工進行安全培訓工作,使他們深刻認識礦山安全的重要性。
5結束語
礦山的開發和利用在不斷滿足當前社會的物質資源需求之外也帶來了越來越多的地質災害,嚴重影響著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威脅著周圍地區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和財產安全,大量浪費地質資源,從環境保護角度來考慮我們應當不斷重視并且加強礦山地質災害的防治力度,不斷增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不斷引入高科技輔助地質災害的監控與治理。
參考文獻
[1]范立民,馬雄德,李永紅,李成,姚超偉,向茂西,仵撥云,彭捷.西部高強度采煤區礦山地質災害現狀與防控技術[J].煤炭學報,2017,4202:276-285.
[2]高樹志,丁繼新,初娜.礦山地質災害評估與治理工作思路探討[J].中國礦業,2014,23S1:106-108.
[3]周學珍.遙感技術在礦山地質災害監測中的應用—以陜西神府煤礦區為例[J].能源環境保護,2013,2701: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