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岱 藺應福

摘要:近年來,騰沖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逐漸穩定,加工領域也得到了有效拓寬,農業標準化建設和品牌培植得到快速發展:農業產業化合作機制不斷完善。但就整體和綜合水平來看,產業發展層次較低,農產品資源開發利用程度還很低:資源和市場區配度不高,發展不均衡;企業的內部發展機制不夠完善等,面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對策措施:科學規劃,政策扶持,培育龍頭企業,基地建設、利益聯結,科技創新.重視人才等。
關鍵詞: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層次低;科技問題分析;資源;市場;人才
一、騰沖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騰沖市堅持用工業化的理念謀劃農業產業化,用工業化的手段推進農業產業化,圍繞農業資源優勢,通過政策引導、項目推動、資金拉動和政策保障等措施,不斷加強招商引資、農特產品加工、建設農產品生產基地、培育龍頭企業,并做好市場營銷和品牌創建等各項工作,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總體勢頭良好,據可靠統計,截止到2017年12月31日,騰沖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已經達到1423戶,創造的產值高達50.17億元,其中具備一定規模的龍頭企業達81個,實現產值29.3億元;省級重點龍頭企業15家,保山市級重點龍頭企業45家。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2.1農產品資源得不到有效開發和利用
騰沖市作為典型的農業大市,雖然擁有豐富的農產品資產,但大多屬于初級農產品,農產品加工程度很低,導致農產品附加值得不到有效提升。總體上來看,該市農產品加工發展水平還很低,主要表現為:第一,產品質量較低,名優產品數量較少;第二,多一般性品種,而專用品種較少;多初級產品,少加工產品,精深加工產品的數量則更少。第三,產業關聯度低,外向度也較低,很多產品仍停留于初級加工層面,導致特色優質農產品的附加值得不到有效提升,特色板塊經濟發展也不斷增強。
2.2資源和市場匹配度不高,發展不均衡。
一是傳統產業“長”,特色產業“短”。主要表現在:產業趨同和低水平發展問題突出,特色產品多為“小眾低端”,產業“小而全”,產品“多而雜”,品牌“少而小”,經營“散而亂”。如:騰沖油菜種植面積2多萬 hm2,產量4萬多t,均居全省第2位,也沒有一家上規模的油料加工企業。這些狀況嚴重制約了優勢農產品產業鏈條的延伸、產業效益的提升和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增強。二是經營主體“多”,品牌帶動“弱”。農業新型經營主體雖與省內同類縣份相比數量較多,但規模小、效益低、帶動弱。糧油、畜牧傳統產業貌似強大,卻沒有一家上規模、有品牌的糧油加工企業,也沒有一家肉食品加工企業。
2.3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不足,核心競爭力有待增強
當前,騰沖市很多農產品加工企業既沒有設置獨立的研發中心,也沒有撥付相應的研發經費,也就難以研發出各種自主產權的專利產品,不能及時瞄準國內外市場消費需求,并開發出相應的新產品。各級政府在農業科研方面投入較少,也沒有建立完善的科研機制,雖然建立了科研隊伍,但并未充分發揮人力資源作用,缺乏科研創新能力,農產品深加工持續發展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撐。目前,騰沖市除了制藥企業會建立研發機構,大多數企業均未建立研發機構,也沒有配備專業研發人員。
2.4要素制約依然存在。
一是利益聯接機制不完善,產業鏈條不緊密。除部分龍頭企業建有自己原料基地外,大部分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雖然簽訂了訂單協議,但尚未結成利益共同體,農戶生產獲得的農產品由于得不到龍頭企業的持續帶動,導致農產品價格出現大幅度波動。二是資金瓶頸作用明顯。由于政策落實不充分,相應的投入服務較少,導致農產品加工面臨融資難與投入少的問題。大多數企業都屬于中小企業,自身規模較小,缺乏足夠的資本積累,自身抗風險能力也存在較大不足,授信額度小,抵押物和質押物不足,生物資產不能作抵押物,加之擔保機構少,貸款擔保手段缺乏,融資難、融資貴,嚴重制約了企業的發展壯大;
2.5企業的內部發展機制不夠完善。
第一,思想意識較差,缺乏創新能力。對于龍頭企業而言,其內部管理人員缺乏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沒有足夠的市場開拓意識,不注重對科技與人才的開發。第二,缺乏完善的企業體制。很多企業因為內部產權不清,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導致企業發展受到嚴重阻礙作用。第三,缺乏健全的檢測體系,質量安檢工作不到位。當前,騰沖市已有的農產品及加工的標準體系、檢測體系、食品安全體系以及質量認證體系都達不到國際關于農產品加工的要求,認證率較低,品牌影響力較小,不利于農產品加工市場競爭力的提升。
三、對策措施
3.1科學制定發展規劃,明確農產品加工業主攻方向。
在制定規劃時,要立足于利用本地的資源優勢,充分利用資源條件,適應市場需求,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不斷開拓新產品,把農業產品優勢逐漸轉化成為產業優勢,使農產品實現多層次與多環節增值,帶動多個行業發展,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3.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供保障。
一是切實增加投入。加大財政支農、補貼扶貧力度,不斷改進農業產業化條件。二是繼續深化改革。建立領導聯系企業制度,為投資興業的企業或個人,為其提供技術、資金、人才以及稅收方面的支持,為企業創造安全寬松生產條件。三是支持企業科技創新。加大農產品研發力度,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發展農村經合組織科技創新,開發新產品,對技術創新、技改給予支持。四是培育市場。加快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創匯農業,尋找市場伙伴,建立長期的產銷合同,保證農業產業化健康、持續、快速發展。
3.3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打造“領頭羊”。
加大對龍頭企業的培育和扶持力度,發展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外向度高,從而對其他企業形成帶動作用。第一,強化招商培育龍頭。要抓住招商引資這個牛鼻子,引進大企業、大集團入駐,帶來資金、技術、人才投入,撬動多元化的融資方式發展農業。第二,扶優壯強育龍頭。從我市選擇農產加工的龍頭企業,在政策、技術、管理以及資金方面為其提供有效扶持,擴大其規模,提升其發展水平。第三,啟動民資加強龍頭建設,讓民間資本的優勢得以有效發揮。政府部門應當加強政策引導,不斷加大宣傳力度,讓工商資本能夠注入到農產品加工業中。
3.4加快基地標準化建設,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建好“第一車間”。
既要發揮農民的積極性,也要重視龍頭企業積極性的發揮,不斷加快基地標準化建設,發展成為龍頭企業的車間。以市場為導向,以自身資源優勢為依托,把優勢產業與基地建設結合起來,加緊農產品基地建設。加強對企業、中介組織以及農戶等市場主體的鼓勵與引導,讓其投入資金加強基地建設。在技術和資金方面加強扶持,在整個生產過程中提供系統服務,幫助企業與農戶排解困難。加強土地流轉機制探索,推進土地使用權的流轉,使土地更加規模化和集約化,這樣一來,龍頭企業就有了可靠的生產基地。
3.5加快構建利益聯結機制,為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在實現“雙贏”的目標下,企業和農戶已經不再是簡單的買賣關系了,而轉變成為一種利益調節關系,進而更好地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一是要重點發展“訂單農業”,及時把握國內外市場供求與價格信息,還要進行合理預測,合理訂單標準,強化企業、農民的法律意識,提高合同的履約率。二要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行業合作組織,建立統一的生產標準、制度標準,在優化內部組織制度與民主管理制度的基礎上,構建完善的利益分配制度。三要探索建立行業協會,實行行業自律,解決行業發展的共同問題,為企業與農戶的權益提供有效保障。
3.6著力推進科技創新,為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提供“動力之源”。
加強對企業的鼓勵與引導,讓他們盡快引進新技術、新設備與新工藝,加快對傳統農產品加工業的改造。積極引導企業消化與吸收引進技術,并利用高新技術與先進技術,對農產品加工進行改造。大力促進農科教和龍頭企業的聯合,真正達到產學研一體化的目標。對于那些條件許可的龍頭企業,可以自行組建他們的研發機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成為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創新能力突出的企業。
參考文獻
[1]胡旺存,秦軍.經濟新常態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戰略研究[J].蚌埠學院學報,2016,5(6):93-97.
[2]楊珍珍,劉素純.新形勢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特點分析[J].現代食品,2017(17):60-61.
[3]特約評論員.加快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J].江蘇農村經濟,2017(6):1-1.
[4]丁麗娜.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路徑研究[J].農家參謀,2017(8):43-43.
[5]陳曉華.大力推進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發展[J].中國合作經濟,2017(1):24-25.
作者簡介:劉永岱,農藝師,男,單位:騰沖市北海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