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東旭 劉德成 張永雷
摘要:本文通過對礦山地質環境可行性研究階段工作總結研究,對項目前期、項目執行及項目收尾三個階段的重點工作要點及主要內容論述,提出了一套針對可研階段的完整工作思路和方法,為礦山地質環境項目的可研階段開展具體工作提供借鑒。
關鍵詞:地質環境;可行性研究;工作程序
在多年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的基礎上,針對項目可研階段的工作程序和內容,通過系統總結多年工作經驗,談一談個人的見解。參考多年項目申報指南、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方案編制規范及部分項目的可行性研究成果,總結出礦山地質環境項目可研階段工作流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項目前期、項目執行及項目收尾。
一、項目前期
項目前期包括項目的運作及初次踏勘工作,其目的是為了保證下一步項目執行的有效性。簡單說來,細分為構思、資料收集及現場踏勘三方面工作。
二、構思
構思及項目的運作,其主要對象為項目所在地的國土廳地環處主管領導及國土局(礦管局)主管領導。其溝通的內容有以下幾方面。
(1)項目地點
項目地點的選擇主要依據各省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劃》,自2009年以來,未列入省級規劃的項目原則上是不予申報。地方上對申報對象的看法也各有不同。但必須符合當年度的申報指南,如沒有先按照去年的申報指南具體要求。主要表現在主體是否滅失,治理內容是否符合政策等
(2)資金
資金規模不僅與項目地點有關,而且更多的取決于當年國家的資金規模。對于重點地區資金傾向性較明顯。弄清資金規模是項目申報的重中之重。
(3)治理方案
征求當地治理經驗,確認部分主攻專業方向是否可以獨立完成該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如若不行,聯系當地或其他的配合單位。
三、資料收集
以下六類資料按照每日收集成果進行歸檔記錄。并按照貫標資料對相關材料進行登記簽收。
(1)政府文件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保證金制度批復文件、礦區所在縣(鄉、鎮)礦山環境保護規劃或土地規范、城市建設規劃等。
(2)地方志
縣志、地名志、礦山志等。
(3)礦山歷史沿革資料
礦山歷史時期政府批復文件、生產報告、采礦權資質、礦山改革重組文件、開發方案、儲量核實報告、礦山動態檢測報告、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礦區工程建設、土地規劃資料等;
(4)礦區(山)地質資料
礦區地形地質圖、區域地質報告、礦區勘探、普查報告、擬治理地質體地形圖、地質圖、礦體開采現狀、井巷分布圖及說明、礦山開采、固體廢棄物、廢水的排放量、排放途徑、堆放情況等資料,礦區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程資料。
(5)以往當地成果方案
礦山地質環境可研及治理設計方案、土地整理或水土保持方案。
(6)投資概算編制資料
工程施工概算依據:建筑工程、市政工程、綠化工程、水利工程、三峽庫區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概算定額。
其他費用:各省取費標準。若沒有統一標準,按照現行的國家標準執行。
造價信息:最近一季度的工程造價信息。對于特別偏遠地區的特殊材料,要在當地詢價。
四、現場踏勘
現場勘查要點:
(1)對地方國土部門、企業單位、當地居民(特別礦區居民)的調查、詢問,認真作好查、訪記錄;
重點查、訪內容:地方礦山環境治理規劃、礦山地質環境現狀、主要危害對象及危害程度、治理現狀、擬治理區的土地規劃情況、礦區土地恢復利用規劃、對治理效果的要求;
當地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實施狀況、效果如何、采用什么方法治理什么樣的地質環境問題、工程實施中遇到什么問題、什么原因、如何解決的、工程投資狀況、工期狀況、當地治理工程的最佳施工期是何時、其它時間會存在什么問題;施工中采用的設備情況、施工材料市場供給情況、運輸條件、價格、質量等。
了解當地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的運行、管理程序,記錄相關負責人聯系方式,問清可研、設計報告的評審程序、時間、編制的質量技術要求、提交時間與要求等。
(2)對擬治理礦區、礦山實地勘查
目測、簡易地質測量、測繪、填圖確定地質體空間位置、三維立體尺寸、形狀、周圍地理地質環境等,進行地質描述、野外地質定名,手感、敲擊初步判斷巖土體物理力學性質。特殊地質體和對象(如地質災害體、治理對象、危害對象)要詳細觀察、測量,認真如實真寫調查表或作好野外記錄。對礦區地表水體、水井的水位、水質、水量進行調查或量測,認真填寫調查表。
(3)數碼照相
對地質體、治理對象、危害對象要照全景、重點部位特寫,不能照全景時要在同一位置、同一鏡頭焦距下連續拍照,同時記錄照相時的方位。當天、同一礦區照片要進行編號、整理,簡要備注說明。
五、項目執行
項目的執行是過程中最重要也是耗時最長的階段,主要包括調查(勘查)工作及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工作。
六、調查/勘查報告
按照慣例,首先要對擬治理區域的地質環境進行全面調查。部分省市要求提供完整的調查報告。本階段類似規劃前勘查階段,一般沒有具體的施工工作量,主要是現場調查和資料收集的概括整理。在編制該報告時要點有以下四個方面。
(1)調查路線圖
根據《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編制規范》執行。
(2)地質環境問題分布圖
根據《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編制規范》執行。
(3)重點調查對象
參照《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編制規范》執行。
(4)調查表格
根據上述規范,填寫相關的調查表格。
七、可行性研究報告
可行性研究報告主要包括圖件編制及報告編寫。
(1)圖件編制
根據最新申報指南,可行性研究報告圖件包括問題分布圖及治理工程部署圖。
問題分布圖:用點線面的方式表現出問題分布,必要時可以添加照片。
點:居民點(占地面積/危害人數),危巖體(體積),塌陷坑(面積、深度及方量),尾砂堆(占地面積、堆積厚度)等;
線:地裂縫(長度、寬度、可見深度、走向、分布);
面:按照影響程度可以劃分為嚴重區、較嚴重區及一般區。
必須有問題分布總說明。需要時列表說明環境問題相關參數。
治理工程部署圖:將各分部工程的內容表現在圖紙上,表達方式參照《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編制規范》后附的圖例表。
必須有工程部署總說明:
(2)報告編寫
編制大綱:
一、立項依據及意義
說明治理工程的立項依據、必要性和重要意義等。
二、項目概況
應闡述礦產資源開發歷史及現狀,納入本次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的礦山數量、類型、分布、治理面積;其他治理項目應闡述要治理的礦山性質(治理責任滅失礦山、存在歷史遺留問題的老礦山等)、礦山種類、地理坐標(坐標)、治理面積等。以往中央投入資金實施治理的工作進展、完成的工作量、治理成效、存在的問題等。
三、治理區的主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及其危害
闡述要治理礦區的主要地質環境背景,主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類型、特征及其危害。
四、治理工程的目標任務
闡述治理工程的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需要分期實施的應闡述分階段目標和主要任務。
五、技術路線和工作方法
根據治理工程的總體目標任務,闡述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的總體思想、工作內容和工作方法。
六、工作部署
闡述治理工程部署原則和部署方案。如跨年度,應先闡述總體工作部署和分年度實施計劃,重點突出本年度的實施方案,包括治理內容、治理措施、工程量、施工進度安排等。
七、投資概算
概算根據、取費標準、投資概算。
八、申請財政資金數額及使用方向
九、項目實施的保障措施
十、預期效益分析
八、項目收尾
附件材料準備
(1)非資源枯竭型城市相關材料準備清單
一、主管部門立項批復文件-省級財政、國土資源管理部門
二、專家審查意見-評審后出
三、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突出的證明材料-當地政府或國土資源管理部門
四、可行性研究報告單位資質證明-我方提供
五、落實探礦權采礦權有償取得制度以及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的情況-國土資源管理部門
六、提取并繳存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的證明文件-在采礦山
七、若為治理主體滅失型礦山,需提供責任滅失證明-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當地政府
(2)資源枯竭型城市相關材料準備清單
一、省級人民政府出具的批準立項文件
二、專家審查意見-評審后出
三、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突出的證明材料-當地政府、國土資源管理部門
四、實施方案編制單位資質證明
五、落實探礦權采礦權有償取得制度以及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的情況
六、提取并繳存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的證明文件-在采礦山
七、若為治理主體滅失型礦山,需提供責任滅失證明-國土資源管理部門
八、續建項目工程進展和資金使用情況
九、方案評審
一般評審由各省廳組織。本階段方案編制單位主要準備評審報告及匯報PPT。評審后主要根據評審組長出具的評審意見進行修改。部分省廳要求出具修改對照單,請做好記錄。
十、修改提交
編制單位修改:報告、圖件,并收集到評審意見。
委托方修改:附件中的相關數字,因為此類程序操作較麻煩。所以盡量避免在附件中提到不確定的數字,如必須修改,則務必確認后再提交委托方。以免因附件延遲提交時間。
提交對象有:國土廳、國土局(礦管局)及編制單位備案。
參考文獻
[1] 國土資源部.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編制規范[Z].2011-7-7
作者簡介:顏東旭(1988-),男,現任北京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總公司工程管理部工程管理室主任。主要從事土地整治、地質災害、礦山環境等專業領域的施工管理及技術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