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長彬 趙斌
摘 要:體育舞蹈是一種力與美相結合的產物,在體育舞蹈傳入我國的短短的幾十年中,我國競技體育舞蹈的成績也在不斷提高。但是在競技體育舞蹈項目中,運動損傷的出現頻率一直居高不下,除髖膝踝等常見運動損傷外,還造成了很多運動員核心區力量失衡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對運動員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影響。通過對某體育舞蹈培訓中心進行初步調查,進一步證實體育舞蹈訓練會導致核心肌力失衡的現象。
關鍵詞:體育舞蹈;核心區;力量失衡;運動損傷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08-019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08.167
一、研究背景
在普通人群中,身體左右兩側肌力失衡的現象已經非常普遍,帶來的問題也日益嚴重,例如高低肩、下腰背痛、腰椎間盤突出、長短腿等,這些病癥的出現大部分是由脊柱的不正常生理位置造成,如腰椎的側屈導致的骨盆位置的變化,進而導致長短腿的發生。人體是一個完整的筋膜鏈,任何一個部位出現問題都會聯動到周圍其他部位的病變,而病因多為運動模式的不正確導致,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處于發育黃金時期的青少年兒童,因長期的伏案作業導致胸椎的側屈,沉重的書包導致的肩膀內扣,進而導致重心的變化,進一步造成脊柱的不正常發育。[1]對普通人來說,肌力失衡就可以造成如此重要的影響,那么對于每日進行競技體育運動的專業體育舞蹈運動員來講,肌力失衡便會造成更大的傷害。
二、體育舞蹈運動損傷現狀
(一)體育舞蹈損傷部位
對于運動損傷頻發的體育舞蹈項目來說,大多為肩關節扭傷,膝關節扭傷,踝關節扭傷[2],肌肉拉傷等急性運動損傷,大多數運動員還存在下腰背痛,長短腿等由脊柱引起的慢性疾病,而大多數學者調查和了解得不夠全面,分析不夠徹底,只是簡單的將其原因歸納到訓練方法,準備活動,身體素質等方面[3]。而忽略了動作本身的非對稱性導致的核心區力量的失衡。例如拉丁舞,舞者中最為常見的基本動作倫巴的方形步,第一個小節的2.2拍動作為右腿后撤并將重心立在后撤的右腿上,而后將重心前推,第二個小節的2拍動作則是前進鎖步,將重心放在左腳但右腳也稍有重心。并且在男女搭伴的舞蹈過程中,男生左手和女生的右手相互接觸,相互發力與借力。[4]經過長期的訓練會導致男生左側軀干力量優于右側,女生右側軀干力量優于左側的現象。[5]
(二)體育舞蹈訓練模式
體育舞蹈訓練包括四大部分,一是身體能力和身體形態訓練,基本的身體形態和力量是一個舞者最基本的基本功。二是協調訓練,協調性的強弱決定著舞者在學習舞蹈過程中動作是否標準,影響著舞者的動作質量。三是韻律和藝術感覺訓練,找到音樂的韻律,找準節奏才能跳對舞,才能有自己的風格。四是舞蹈技術動作掌握能力,決定著一個舞者的水平的高低。[6]
在日常訓練中,舞蹈基本步伐的訓練是一節體育舞蹈訓練課程最主要的訓練內容,尤其對于剛剛參加到體育舞蹈訓練的運動員來說,整節課練習基本步伐都是很常見的事情,枯燥和乏味容易使剛剛參加訓練的運動員分神,走思。這樣便會導致很多運動員出現運動損傷,加之身體素質一時還難以提高,這使得一部分新入門的運動員過早的帶傷訓練。[7]
三、核心區力量
核心區指人體肋骨以下至骨盆周圍的區域。核心力量影響著所有的體育項目,強大的核心區力量可以更好地控制身體形態和四肢動作。[8]身體被分為很多條運動鏈來進行和完成各種動作,并且通過核心區完成上下鏈的鏈接。核心區不穩則影響上下肌肉鏈的運動,核心區出現失衡情況,則身體左右兩側的肌力也將發生變化。最終釀成運動損傷的發生,減少運動員的運動壽命退役后的生活質量。體育舞蹈運動是以髖關節在矢狀面,水平面和冠狀面三個面均繞“8”字運動,成一個立體的螺旋軌跡,腹肌,腹內外斜肌,背肌等大部分的核心區肌肉參與運動。[9]
(一)核心肌力訓練對體育舞蹈的影響
核心區力量決定著身體的穩定性,平衡性,[10]這對體育舞蹈這個項目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舞者在完成技術動作的同時既要保持自身的平衡,又要在四肢完成動作時保持身體的穩定。所以核心區力量對于一個舞者的水平來說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11]
實驗證明,8周的懸吊核心訓練可以增強體育舞蹈選手的平衡性,提高踝關節的穩定性,并且可以使曾經出現過踝關節損傷的一側加強到和健側相同的水平。同時也提高了身體的運動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腳踝部位的損傷出現。[12]
(二)核心區力量的訓練方式
體育舞蹈需要強有力的核心區的力量,幫助舞者完成急停,旋轉和穩定軀干完成肢體的動作等,因此,需要核心區有較為強大的穩定性。訓練以穩定耐力訓練為主,平板支撐,側平板支撐等進行訓練,一次2~3分鐘,每次訓練課安排3~4組。訓練中保持每一個訓練者的身體位置,注意保護訓練者,避免出現運動損傷。[13]
靜態訓練:保持身體的姿態,使身體大肌肉群收縮,例如維持平衡等動作,利用大肌肉群的收縮,使運動員感受身體發力的感覺。
動態訓練:采用動作,使固定的肌肉收縮,放松。例如兩頭起,增加腹肌力量,背起,增加背部肌群的力量。非穩定狀態下的徒手練習:借助一些器械,在非穩定狀態下靜態或動態地維持自身的平衡來增強自身的平衡能力。[14]
四、核心區力量失衡
(一)競技體育舞蹈運動員核心失衡情況
有研究顯示,專業競技體育舞蹈運動員經過12周的核心力量訓練,核心區的爆發力、穩定性均得到提高,但左右兩側的腰肌耐力和爆發力不平衡。男生左側較強,女生右側較強。很大的原因是在搭伴的過程中男生左手和女生右手相搭,相互借力與發力,因此相搭側的手臂,背闊肌和腹內外斜肌較強,而沒有相互接觸的一側僅僅做一些簡單的手臂動作,且沒有發力點,核心區肌力失衡容易導致脊柱側彎或旋轉。脊柱側彎或旋轉容易導致腰背痛,高低肩,骨盆的旋轉導致的長短腿等運動損傷。
(二)某拉丁舞培訓學校的失衡情況
從某體育舞蹈培訓學校,年齡在17~19歲的210人中隨機抽出73人進行FMS功能測試,對其結果進行分析,得到以下數據:肩關節靈活性篩查,肩關節柔韌一側兩手相差長度在一掌長度內另一側超出一掌半的人數為23人,占調查人數的31.5%。前后分腿蹲左右兩側動作完成差異大的人數為12人,占調查人數的16.4%。旋轉穩定性測試中,左右兩側動作完成差異大的人數為21人,占調查人數的28.8%。存在長短腿情況的人數為9人,占調查人數的12%。
結論:
1.體育舞蹈的某些動作和搭伴的訓練會逐步導致運動員產生核心肌力失衡的現象,FMS測試顯示左右兩側動作質量相差較多。
2.在體育舞蹈訓練中,由于動作造成了一部分運動員核心肌力失衡的現象,多數表現為長短腿,下腰背痛的癥狀。
3.較為嚴重的肌力失衡不僅會造成脊柱相關病變,還會改變核心區肌肉的力量大小,進而使運動員整個身體的肌肉鏈改變,增加運動員受傷的風險。
參考文獻
[1]高亞強.功能動作測試系統用于青少年不良形體矯正的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5.
[2]栗儀.體育舞蹈中常見運動損傷的原因及預防[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6(2):127.
[3]夏澍雯.體育舞蹈運動損傷的預防與治療[J].藝術科技,2014(3):435.
[4]何忠,許志琳.體育舞蹈的運動技術特征及其專項力量訓練[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41(8):67.
[5]黃雪.核心區力量訓練對提高標準舞選手專項技能的實驗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3.
[6]黎璐.我國優秀摩登舞選手身體素質訓練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3.
[7]馬丹.北京體育大學體育舞蹈專項學生訓練態度影響因素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5.
[8]潘峰.對稱標準舞選手專項力量素質訓練的研究[J].運動精品(學術版),2011(10).
[9]姜桂萍.藝術表現力在藝術評分類項目中的競技價值及其培養[D].北京體育大學,2007.
[10]張麗青,王巧慧.淺析體育舞蹈運動員核心力量訓練方法[J].體育世界(下旬刊),2013(11):21.
[11]宋曉俊.淺析影響體育舞蹈運動員表現力的因素[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7(3).
[12]鮑恩劍.核心力量訓練對體育舞蹈選手踝關節穩定性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2017(1):80.
[13]周易坡.舞蹈演員力量訓練的基本原則與訓練方法[J].科技創新導報,2011(18):11.
[14]閆爽爽.對體育舞蹈摩登舞專項選手身體素質訓練的分析與研究[D].首都體育學院,2015.[責任編輯 谷會巧]
作者簡介:
1.步長彬(1993— ),男,河北保定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運動損傷與預防。
2.趙斌(1956— ),男,河北張家口人,教授,研究方向:運動康復、健康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