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了有效應對不利氣象條件下空氣污染,及時組織實施應急措施,減緩污染程度,保障公眾健康,漯河市污染防治攻堅戰領導小組辦公室于2019年1月16日發布重污染天氣橙色預警,并啟動Ⅱ級應急響應,于3月14日24時解除重污染天氣橙色預警,調整為重污染天氣黃色預警及Ⅲ級應急響應。為了進一步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機制,漯河市對橙色預警期間應急措施效果開展評估。
關鍵詞:漯河市;重污染天氣;預警效果評估
中圖分類號:X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9)11-00-02
Abstract:In order to effectively cope with air pollution under unfavorable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timely organize and implement emergency measures to reduce the degree of pollution and protect public health,the Office of the Leading Group fo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Luohe City issued an orange warning of heavy pollution on January 16, 2019, and started Class II emergency response, the orange warning of heavy pollution was lifted at 24 oclock on March 14 and adjusted to the yellow warning of heavy pollution and the emergency response of level III.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mergency response mechanism for heavy polluted weather,Luohe City evalu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emergency measures during the orange warning period.
Key words:Luohe City;Heavy pollution weather;Early warning effect evaluation
經評估,認為漯河市高度重視重污染天氣應急應對工作,在預警期間的應對工作責任分工明確,運轉快速有效,應急措施得當。本次橙色預警應對措施效果評估情況如下:
1 啟動重污染天氣預警情況
根據河南省省環境監測中心最新區域環境空氣質量預報結果,1月16日,漯河市環境空氣質量為輕度污染;17日-20日白天,全省大部分地區將出現新的一輪污染過程,該市環境空氣質量日均為重度污染,部分時段可達嚴重污染。為科學應對重污染天氣,盡量減少應急減排措施對人民群眾生活生產的影響,依據《漯河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修訂稿)》(漯辦﹝2018﹞31號)的有關規定,結合該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實際,經市重污染天氣應急指揮部研究并報市政府同意,決定自2019年1月16日12時起在全市范圍內啟動重污染天氣橙色預警及Ⅱ級應急響應。
預警期間,明確要求各部門按照《漯河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修訂稿)(漯辦﹝2018﹞31號)嚴格落實應對重污染天氣的主體責任,認真落實《漯河市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清單》(〔2018〕年修訂版)規定的各項減排措施,強化督導檢查和責任追究,加強信息報送,最大程度減輕污染危害。同時,市環保攻堅督察組深入區縣督導應急預案、響應措施落實情況,各縣區、各部門積極上報落實和督查結果,市環保攻堅辦進行匯總上報。
2 啟動橙色預警后預警效果評估分析
針對此次嚴重污染天氣的特征與影響、應急應對工作的特點與產生的效果、經驗與啟示等相關問題,漯河市重污染天氣預測預判工作小組進行了研究分析,對預案實施情況進行初步評估,認為此次漯河市應對這次重污染天氣過程有幾個明顯特點:
2.1 預警發布及時、切合實際
該市于2019年1月16日12時調整應急級別,在全市范圍內啟動重污染天氣橙色預警及Ⅱ級應急響應,后期預測仍有污染傳輸過程,因此我市持續橙色預警管控,最終于3月14日24時解除橙色預警,轉為黃色預警。預警期間,漯河市重污染天氣預測預判工作小組每日開展聯合會商,分析研判污染趨勢,密切關注污染變化情況,研究部署重污染天氣應對工作;另一方面根據研判的污染源分析結果,督促落實各項應急措施情況。
2.2 應急減排力度大、落實效率高
對全市各縣區817家企業按照“一廠一策”實施了應急管控,包括停產247家企業、限產554家、16家企業實行錯峰運輸;錯峰生產企業用電量為0,落實到位。全市納入管控的255個在建工地停止室外作業或停工。在預警期間,涉氣重點在線監控企業減排量顯著,與未啟動預警前的2018年12月10日相比,日均減排639 kg,日均減排率16.7%;與黃色預警期間的2018年12月28日相比,日均減排量為436.5 kg,日均減排率為12.1%。建成區采取限制重型載貨車等柴油車區域限行,在G107、南環路設置卡點引導過境車輛避開建成區行駛等措施。城區嚴查露天焚燒秸稈、枯草、枯枝、落葉、垃圾等廢棄物以及禁止供暖區燃煤散燒等,減少本地點、面污染源排放;管控區內未安裝油煙凈化設施的餐飲單位一律停業,嚴禁露天燒烤;市區建成區內嚴禁燃放煙花爆竹。
預警管控期間累計向臨潁縣、舞陽縣、郾城區、源匯區、召陵區、西城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一體化示范區以及揚塵辦、散燒辦、城管局等部門下發督查通知27個,涉及工地揚塵、道路揚塵、工業廢氣、餐飲油煙問題等。各縣區、各部門積極落實督辦通知要求,認真整改存在的問題。
2.3 重污染過程“削峰”效果明顯
預警期間,各縣區政府,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開發區、西城區管委會等單位嚴格落實II級預警應急響應措施,強制性應急減排的措施逐一落實到位。受霾、霧、沙塵天氣共同影響,我國中部地區出現大范圍嚴重的污染過程,與周邊地市相比,在不利的擴散條件下,重污染天氣過程中,未出現明顯突高值。說明我們在重污染天,實施機動車管控、重點工業企業停限產、施工工地停工等一系列減排措施降低了污染峰值,一定程度上削減了污染程度,對我市空氣質量指數起到了改善作用。
2.4 預警期間我市污染程度與周邊地市比較好于許昌
從圖1可以看出,與周邊地市相比,預警期間多次測定AQI峰值均低于許昌市,與平頂山市、周口市無明顯差距。結合氣象、地理環境分析,漯河市周邊整體三面環山,海拔高度低(平均60m),與僅次于周口(50m)的簸箕型地形有關,污染物易出現回流、集聚、難擴散。我市結合這一不利地形因素,在啟動重污染天氣過程中采取了提升重污染天應急管控等級和延長管控時間,盡量減輕重污染天影響等措施。與周邊地市相比,我市雖處于最不利的地形條件,但污染程度仍然優于許昌市,與平頂山市、周口市無明顯差距,管控成效顯著。
2.5 采取管控措施后,各項指標全省排名有所上升
從省排名情況看,1月16日—3月14日橙色預警應急管控期間,我市管控效果較好,排名相比之前的1月1日—15日PM10、PM2.5和優良天數排名均有明顯上升,本次重污染天氣應急管控措施重成效顯著。
2.6 與去年同期相比,管控效果明顯
1月16日—3月14日橙色預警期間,與去年相比,除PM2.5、O3同比惡化外,其余因子均同比改善。PM10改率善8.4%,低于去年同期12ug/m3;SO2同比改善率8.3%,低于去年同期1ug/m3;NO2同比改善5.6%,低于去年同期2ug/m3;CO同比改善10.0%,低于去年同期0.1ug/m3。從六因子改善情況來看,除PM2.5、O3管控有待加強外,其余因子同比管控效果較好,說明橙色預警期間,我市各項管控措施落實到位,對降低大氣污染物濃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期污染物峰值對比從圖2可以看出,1月16日—3月14日橙色預警期間,從PM10小時濃度同期峰值對比來看,2019年峰值明顯低于2018年,2018年PM10濃度在1月21日21時達568ug/m3,2月24日10時達585ug/m3;2019年PM10濃度在1月25日06時達365ug/m3,2月6日14時達498ug/m3,橙色預警管控措施起到了明顯的削峰降值效果。
3 結束語
綜上,自1月16日啟動了重污染天氣橙色預警及Ⅱ級應急響應以來,雖然多次受外來污染傳輸及不利氣象條件的影響,但漯河市及時采取的應急管控措施最大程度地發揮了對重污染的“削峰”作用。通過管控有效減少了區域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遏制了污染累積速率,降低了本地污染物濃度。通過本次對預警天氣應急措施的實施效果評估,我們充分認識進一步關注天氣和污染物變化趨勢,提高研判會商、預測預報能力,提高持續做好重污染應急管控水平是改善不利氣象條件下環境空氣質量的當務之急,應通過有效的精細化管控,切實降低不利氣象條件期間污染程度和污染峰值。同時,在污染源治理方面,應加大機動車和企業氮氧化物治理,加強氮氧化物減排處理,減少氮氧化物排放對空氣質量的影響;繼續加大集中供暖工程建設力度,提高集中供暖管網覆蓋率,進一步推廣使用清潔能源,鞏固散煤污染治理成果,努力提升區域環境空氣質量。
參考文獻
[1]孔凡華,曹俊萍.環境監測預警在重污染天氣應對中的作用[J].環境與發展,2017,29(10):153-154.
[2]柏仇勇,李健軍.環境監測預警在重污染天氣應對中的作用與啟示[J].環境保護,2017,45(08):45-48.
收稿日期:2019-07-15
作者簡介:牛大偉(1988-),男,漢族,碩士研究生,中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大氣污染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