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云 張新華 魏永軍 戴科偉 艾軍勇 江慧 陳育如

摘要:為協調區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矛盾,推進自然保護區規范化管理,艾山九龍溝自然保護區開展范圍調整和功能區劃研究。基于科學考察和實地調研,自然保護區范圍從13.9 km2調整為7.83 km2,劃定核心區1.12 km2、緩沖區1.11 km2、實驗區5.6 km2。本次調整后,不降低生態系統功能,可提高保護區規范化管理水平,利于促進區域社會經濟協調發展。
關鍵詞:自然保護區;范圍調整;功能區劃
中圖分類號:X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9)11-0-03
Abstract: In order to coordinat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the Aishan Jiulonggou Nature Reserve carried out the research on range adjustment and function Zones.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s and field research, the range was adjusted from 13.9 km2 to 7.83 km2, with the core area of 1.12 km2, the buffer zone of 1.11 km2, and the experimental area of 5.6 km2. The proposal would improve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level and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social economy, without reducing the function of the ecosystem.
Key words: Nature reserve;Range adjustment;Function zones
自然保護區是指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的陸地、陸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各地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是保護區域自然資源的有效措施[1-4]。但由于自然保護區建立時的社會經濟和科學水平限制,存在部分自然保護區邊界范圍不合理、功能區劃不科學等問題,由于經濟快速發展,自然保護區內及周邊人口增加,建設用地需求極大,保護與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要結合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對自然保護區進行適宜的范圍調整、功能區劃甚至更改名稱[5-9]。國務院已出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調整的管理規定[10],地方級自然保護區多參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關規定執行管理。本研究以艾山九龍溝縣級自然保護區為研究對象,深入調整保護區現狀情況,討論范圍調整和功能區劃的可能性,為縣級自然保護區規范化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1 保護區概況
艾山坐落在邳州市鐵富鎮境內,2000年邳州市人民政府批復設立鐵富艾山九龍溝自然保護區,東起連邳公路,西至分洪道大堤、山輪子與鄒莊西排水大溝,南達龍鳳鴨河,北至破頭山、虎皮山北坡,面積13.9 km2,為縣級森林生態自然保護區。艾山九龍溝自然保護區屬于自然生態系統類別中的森林生態系統類型,主要保護對象是落葉闊葉林。保護區現狀土地利用方式主要為林地,林地面積占比超過75%。自然保護區內植物有64科134屬147種,代表性植物包括烏桕、銀杏、黑松、側柏、橡樹、雪松、香樟等;有陸生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哺乳動物、水生動物以及鳥類其中鳥類45種,分別隸屬于10目26科,常見鳥類包括白鷺、戴勝、喜鵲、珠頸斑鳩、黃鸝、小??等。
艾山九龍溝自然保護區成立至今,未進行功能區劃,未編制總體規劃。生態保護與區域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自然保護區亟待進行范圍調整和功能區劃,提高管護工作規范性,協調生態保護與地方發展。
2 研究的必要性
2.1 規范管護工作
根據自然保護區管理相關要求,自然保護區內保存完好的自然狀態的生態系統以及珍稀動植物的集中分布地,應當劃為核心區,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除依照自然保護區條例第二十七條的規定經批準外,也不允許進入從事科學研究活動。
自然保護區未進行核心區與緩沖區的劃分,相應的勘界立標、明確邊界等工作無法開展,不利于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的保護與管理。所以當前有必要對保護區進行功能區劃,明確核心區、緩沖區邊界,進一步提升保護區管護工作的規范性。
2.2 加強生態保護
保護區及周邊區域的自然環境與自然保護區設立時相比,已發生較大變化,需要以科學考察為基礎,統籌考慮、合理規劃,實現應保盡保,進行功能區劃,充分保護具有生態保護價值的區域,避免出現管控級別低于實際保護需求的情況。
2.3 減輕人為干擾
自然保護區周邊村莊人口眾多,共有2個鎮、6個村,常駐人口約1.65萬人。隨著村莊人口增長、建設范圍不斷擴展,自然保護區會受到不斷擠壓,人類活動對保護區的干擾和影響將增強,生物多樣性面臨生境破碎化的威脅。
為防止保護區態資源損害或破壞,應及時進行保護區功能區劃,明確各區域管護級別,加大保護力度,保護自然保護區資源,保持生態系統完整性。
3 基本原則
以科學、客觀的態度對待自然保護和區域發展之間的矛盾,基于科學考察的客觀成果,通過保護區功能區劃,制定相應的補償和保護措施,提高自然保護區管理的規范性和科學性,實現自然保護區保護與地方可持續發展的協調并進的目標。
3.1 保護優先、兼顧發展
在對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的基礎上,本著保護優先的原則對保護區進行功能區劃分,對生物多樣性豐富、具備保護價值的區域進行重點保護,適度開發生態旅游,促進邳州市、鐵富鎮社會經濟發展。
3.2 類型不變、應保盡保
調整自然保護區不得改變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類型,原則上不得縮小保護區面積,確保主要保護對象得到有效保護,不破壞生態系統和生態過程的完整性,不損害生物多樣性,不改變自然保護區性質。
3.3 尊重現實、科學劃分
2000年艾山九龍溝自然保護區設立至今已有19年,保護區及周邊自然環境與設立初期相比發生較大變化,在本次保護區功能區劃分時本著充分尊重現實的原則進行劃分。針對現有保護對象的分布、數量以及面臨的干擾因素,采取科學的區劃方法,因地制宜地調整各功能區的空間位置和范圍,維護保護區內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4 范圍調整及功能區劃方案
4.1 范圍調整
根據實地調研結果,結合艾山九龍溝自然保護區周邊村莊實際建設情況,主要將西側、東側和南面部分三個區域調整出自然保護區,對北部邊界進行更新調整,調整后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7.83 km2。
西側調整范圍內主要為艾山西村,面積約0.5 km2,區域內全部為村民住宅,人口密度達到1124.94人/ km2。東側調整范圍約1.37 km2,區域內主要為農田。南部調整范圍月4 km2,主要包括新山河村、湯家村和艾山村三個村莊,人口密度分別達到1902.39人/ km2、1641.95人/ km2和1171.82人/ km2,區域內為村民住宅或農田。北部邊界結合艾山后村實際建設范圍進行更新,將0.2 km2村民住宅調整出自然保護區范圍。調整原因在于,自然保護區成立至今已有近20年,保護區周邊村莊住宅面積大幅增加,農田和村民住宅用地已經改變環境功能,使部分區域不再具備以森林生態系統為保護對象的條件,不再具有生態保護價值,不適宜劃入自然保護區范圍。
4.2 功能區劃
由于艾山九龍溝自然保護區未進行功能區劃,本次功能區劃基于科學考察情況,尊重現實,劃定核心區1.12 km2、緩沖區1.11 km2、實驗區5.6 km2。
核心區:根據科考實地調查,艾山山頂以全緣葉欒、烏桕、黃檀、小葉櫟、松樹、柏樹等樹木為主,山腰部分植物以松、柏、烏桕等喬木為主,植被在自然形成的基礎上經多年養護,群落結構發育好、層間植物豐富、植被垂直帶譜明顯,受人類活動干擾較少,適合設為核心區以便進一步加強保護。艾山北部西側為破頭山,經多年保護植被覆蓋率較高、植被種類豐富、生態保護狀態良好,主要有針葉林(黑松、側柏)和闊葉林(桃林)、蒼耳群落等分布,同時有小塊零星分布的天然植物如酸棗、構樹、臭椿等。兩個山頂目前無開發建設活動,劃入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加強保護。
緩沖區:為緩沖外來干擾對核心區的影響、防止和減少核心區受到外界影響和干擾,在核心區外圍劃定緩沖區。在艾山、虎皮山、坡頭山已化為核心區的范圍外圍,結合植被覆蓋情況、動植物分布、地形地貌等因素,分別劃定一定范圍的區域作為緩沖區,有效減少核心區受到的外界干擾。緩沖區涵蓋保護區內具有生態保護價值的區域,面積1.11 km2,占自然保護區面積的14%。
實驗區:自然保護區范圍內,除核心區和緩沖區之外的區域為實驗區,用于開展科研教學、參觀考察、旅游經營及必要的辦公、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根據科考結果,如意湖及周邊區域分布有濕生植物群落,植物種類主要包括蘆葦、荻、喜旱蓮子草、慈姑、香蒲等,其中蘆葦和香蒲是主要的濕生植物,主要分布在低濕區,其他物種組成的群落則零星分布在池塘近岸處。如意湖及周邊區域在菱和蓮藕等植物中有黑水雞、鷺類、斑嘴鴨、小鸊鷉等活動,在蘆葦、菰草和蒲草叢中有葦鶯類、鴉雀類和杜鵑類鳥類棲息繁殖。龍鳳鴨河沿岸區域主要分布有銀杏林、桃林等經濟林和農田等,其中以銀杏林居多且分布條塊較為完整,有較高的景觀和經濟價值,區域內植物具有一定保護價值。將自然保護區緩沖區外圍5.6 km2范圍設為實驗區,占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的72%。
5 調整適宜性評價
5.1 穩定森林生態系統
由于區內植被垂直分布不明顯,相同類型林分面積較大,與區劃前相比,保護區物種數量不減少,功能區劃不會影響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植物種類的分布,不會影響自然保護區內主要動物的棲息環境,不改變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類型,不改變自然保護區物種。
功能區劃基于自然保護區生態現狀,將生長良好、品質高的典型森林自然景觀帶設置為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和緩沖區,有利于維持自然保護區生態價值;將人類活動集中、生態景觀自然性與完整性相對較低的區域設置為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可適當發展生態旅游。功能區劃不對自然保護區自然景觀造成不利影響,不降低主要保護動物棲息地環境質量,不壓縮動物棲息領域空間,降低了人類活動對保護動物的干擾,有利于對自然保護區對主要動物的保護。
5.2 規范保護區管護
功能區劃對自然保護區是一次提升管護能力的契機。通過功能區劃,明確界定核心區、緩沖區范圍,成立專門管理機構,配備專業技術人員,對功能區劃后的自然保護區實施科學、全面、系統的管理與保護。本次功能區劃后,自然保護區管護能力將大幅度提升,管護工作也將更系統、更規范、更有針對性。
5.3 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發展
本次調整前,艾山九龍溝自然保護區涉及范圍內共有半店村、艾山后村、艾山西村、新山河村、湯家村和艾山村6個村莊,常住人口達到16500人,平均人口密度為1234.04人/ km2,遠大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平均水平70人/ km2。
通過范圍調整與功能區劃,在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為原則的基礎上進行功能區劃和范圍調整,將村莊居民居住用地和農田劃出自然保護區范圍,極大地緩和了艾山九龍溝自然保護區與周邊村莊建設發展的矛盾,促進當地區域經濟活力,為周邊村莊社會經濟預留了發展空間,減少社會發展對生態資源的侵占,實現保護與發展協調并進的目標。
5.4 綜合評價
(1)本次功能區劃明確了自然保護區范圍,充分考察自然保護區現狀,將不再具有保護加之的區域調整出自然保護區范圍,實現應保盡保。本次調整兼顧周邊村莊建設和地區發展等各方需求,協調地方社會經濟發展與保護區的關系,為地區可持續發展預留空間、創造條件。
(2)本次功能區劃明確了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的邊界,區劃面積大小適宜,足以維持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與穩定性,有效保護區內全部保護對象。其中主要保護區對象集中分布于核心區內,加強了對保護對象的保護力度;緩沖區分布于核心區外圍,有效減緩人為干擾對核心區的影響;實驗區有效保證自然保護生態發展與生態旅游的需求。
6 結論與討論
(1)目前已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部分省份出臺的省級、市級和縣級自然保護區的調整管理文件,縣級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參照相關文件執行。在具體管理工作中,仍存在部分地區無視自然保護區實際情況,僅以面積不減少為唯一評判標準的不合理情況。本次對艾山九龍溝自然保護區的范圍調整和功能區劃主要從實際出發,將不具有保護價值的6.07km2區域劃出自然保護區范圍。
(2)由于艾山九龍溝自然保護區周邊無法就近實現面積補償平衡,如市級或省級對一定區域內自然保護區仍有面積不減少的管理要求,建議在邳州市或徐州市等更大范圍的區域內進行區域補償,將真正具有保護價值的區域納入自然保護區范圍,實現應保盡保。
(3)艾山九龍溝自然保護區作為縣級自然保護區,成立近20年來管護工作規范性較低,管理工作基礎薄弱。建議艾山九龍溝自然保護區功能區劃后,設立專門管理機構,完善管理規章制度,配套建設專業的管理設施,加大自然保護區管護經費的投入,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切實提升管護能力。涉及自然保護區的重大建設項目,嚴格建設項目管理,制定生態恢復方案和經濟補償措施,按有關規定報批。
參考文獻
[1]唐小平.我國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研究綜述[J].林業資源管理,2015(06):1-9.
[2]徐網谷,王智,錢者東,張昊楠,范魯寧,蔣明康.中國自然保護區范圍界定和有效保護面積現狀分析[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15,31(06):791-795.
[3]劉文敬,白潔,馬靜,宋維明,徐基良,李忠.中國自然保護區管理能力現狀調查與分析[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11,33(S2):49-53.
[4]武立磊,侯盟,王志臣.林業系統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分析報告[J].林業經濟,2012(08):72-75.
[5]賀秋華,錢誼,王國祥,劉魯君.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調整及其驅動力分析[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09,25(01):18-22.
[6]張昊楠,秦衛華,周大慶,范魯寧,李中林,蔣明康.中國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活動現狀[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16,32(01):24-29.
[7]蔣明康,賀昭和,王智,秦衛華.涉及自然保護區建設項目的環境管理[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09,25(01):101-105.
[8]韓俊麗,武曙紅,欒曉峰,趙光亮.自然保護區適應性管理研究[J].山西農業科學,2012,40(03):284-287.
[9]黎國強,朱麗艷,孫鴻雁,王夢君,李小雙.自然保護區功能分區調整研究[J].林業建設,2012(01):24-27.
[1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調整管理規定》(國函〔2013〕129號)[Z].2013-12-02.
收稿日期:2019-08-26
作者簡介:蔡云(1988-),女,漢族,碩士,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環境管理與規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