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筆者調查發現,大多奶牛養殖場都普遍存在場址選擇不合理、圈舍設計不科學、消毒不規范、養殖防疫檔案沒建立、防疫制度不健全等問題。
1.場址選擇不合理。經常可見奶牛場選擇在距離人口集中地或者交通要道不足500m處,其主要原因是為了便于運輸,而實際上這個距離并不符合相關規定,會導致養殖場異味污染人口集中地,也容易使得奶牛容易罹患各種傳染病。因為人口集中以及交通要道,各種交通工具或者人流都能攜帶病菌。
2.圈舍設計不科學。按照要求一頭奶牛需要的運動場地不低于10m2,牛舍要匹配水泥通道、頸護欄、食槽、糞尿溝。為了確保糞尿清理一般要求牛床向糞尿溝方向傾斜2%的坡度。但是在很多的養殖場,因為考慮到成本原因導致圈舍面積小,奶牛運動場不足,而且糞尿溝設計不合理,糞尿不能分流導致圈舍衛生環境十分差。
3.消毒不規范。因為考慮到操作繁復,以及降低成本,很多奶牛養殖場對消毒并不規范,大部分都是采用那些周期長的消毒方式,比如圈舍外每半個月用火堿溶液消毒一次,排糞坑以及下水道每個月用消毒液處理一次,以至于更加細致的消毒卻得不到有效執行。
4.養殖檔案不規范。養殖檔案是建立養殖場防疫等詳細信息的關鍵,可以幫助防疫部門以及養殖場管理者針對性地完善養殖工作,比如通過總結疫情規律而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的防疫。但是實際生產中很多的養殖場根本沒有這樣的養殖檔案,管理者沒有建立相應的數據管理,粗放式的管理導致防疫效果低下。
5.防疫制度不健全。1)免疫程序不健全,沒有按照規定進行免疫接種。2)免疫檔案沒建立,導致管理者并不明晰奶牛具體做過哪些免疫,這給奶牛防疫管理帶來很大的困擾。3)布魯氏桿菌病以及結核病需要定期檢測,對感染奶牛要進行撲殺,但是因為威脅到了養殖戶的利益,其往往不配合,甚至有意躲避檢測。4)對病死奶牛的處理不當,容易導致交叉感染,或者導致疫情擴大。
1.發揮政府引導作用。為了使奶牛養殖產業得以規范化,政府應該發揮引導作用,帶領社會機構比如銀行、防疫部門、技術培訓部門等對養殖戶提供優惠貸款、防疫服務、技術培訓等。同時對養殖戶/場宣傳相關法規,推進養殖防疫工作的進程,并聯合社會群眾對養殖戶/場予以監督,接受社會群眾舉報。
2.推行養殖防疫制度。1)防疫站遵循《動物防疫條件審查辦法》對養殖戶/場進行專門的檢查,對其存在的選址不合理、設計不科學等予以積極的干預,確保其場址遠離村鎮人口集中地以及交通干道1000m之外。2)要動員各方力量切實推行養殖防疫制度,對所有養殖場的奶牛建立數據庫,確保轄區內奶牛都能夠按照規定接種免疫。3)對發現布魯氏桿菌病以及結核病的奶牛立刻進行撲殺,為了降低養殖業主的損失,可以提供一定的補償。4)對發生疫情的地區進行專業消毒,并將病死奶牛進行集中焚燒處理,杜絕疫情擴大。5)建立預警機制,一旦發現疫情立刻啟動預案。
3.建立養殖防疫檔案。動員養殖防疫站向養殖業主宣講建立防疫檔案的好處:可以對奶牛疫情建立動態監測,對常發疫病進行科學防治;避免重復接種,確保奶牛健康;對每頭奶牛建立產奶量監控,從而做到營養調整;保護妊娠奶牛,對其進行特殊防疫以及衛生保護,確保牛犢成活率。
4.消毒是防疫的關鍵。消毒要分為飼養人員消毒和奶牛圈舍消毒。飼養人員消毒采取的是紫外線消毒,圈舍消毒一般在牛舍外部每1~2周用火堿溶液消毒,排風坑下水道則可以用消毒液每月消毒1次,牛舍消毒則是在每只奶牛下槽之后清洗干凈。對于妊娠產犢奶牛進行特殊防護,產床下要用生石灰或者2%火堿溶液進行消毒。要對擠奶設備進行消毒,以確保牛奶健康衛生,杜絕含致病菌產品上市。
5.建立信息化管理。養殖業主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和鄉鎮防疫部門、養殖技術培訓中心等建立聯系,可以獲得在線診斷,或者在線指導疫情防制。
奶牛養殖在新時代背景下需要遵從綠色養殖、積極防疫的原則,要從源頭上保證奶牛以及牛奶產品的健康以及安全衛生。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政府引導實現多元化管理,確保防疫工作能處于社會監督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