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生豬的養殖規模在不斷擴大,對于農村經濟發展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我國農村生豬飼養方式多種多樣,由于資金不足等原因,在農村的生豬養殖防疫中存在的眾多誤區,讓豬群中出現染病幾率增加。因此,需要相關人員匯總養殖防疫誤區,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提高生豬養殖的經濟效益。
1.防疫次數、種類、劑量越多越好。疫苗的防疫次數需要根據抗體效價水平檢測結果進行確定,若是抗體的效價水平較高,則不需要增加防疫的次數。并且,不同地區中也會存在不同的疫病流行情況,需要養殖戶根據周圍地區及疫病流行情況確定防疫種類,而不是盲目的將所有防疫種類全部使用。另外,則是防疫劑量大則效果越好的誤區,疫苗抗體效價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和疫苗注射的計量呈現正相關,但是,若是超過劑量的限制,即使將疫苗注射量增加幾倍,也不會再增加抗體效價,這樣不僅提高了防疫成本,還會導致豬群出現防疫麻痹等情況。實際上,正規的生產廠家對每一頭豬的藥劑使用量都有明確的標準,且經過檢驗,此種注射計量已經能夠保證其抗體效價對豬群產生足夠的保護,若想要增加疫苗的注射量,需要通過檢測效價水平才能進行,而不是想當然的增加劑量。
2.盲目參考書本進行免疫。在各種報刊雜志上有報道一些養殖企業十分成功的免疫經驗,但是,對于地方或者是自家養殖場的情況卻不一定適用。所以,養殖場的免疫程序需要依據周圍臨近地區或本場疫病流行情況,與疫病抗體效價檢測相結合,或者是借用臨近養殖場的成功經驗,從而綜合制定免疫程序。
3.過分信任疫苗防預效果。疫苗是常見的防疫方式,但并不是唯一方法,防疫注射中只有與平常的飼養管理以及衛生消毒等相結合,才能保證養殖場生產效果。并且,注射疫苗以后,并不一定能夠達到養殖戶滿意的效果,主要是由于疫苗免疫效果與疫苗保存、質量、劑量、生豬狀況等具有直接的聯系,只有多種因素的結合才能保證免疫效果較好。
1.提高農村防疫意識。為了生豬養殖防疫工作的有效開展,最重要的一點則是需要提高養殖戶防疫意識,認識到防疫的重要性與正確方法。需要地方政府的配合,通過宣傳,與農業欄目合作等方式,明確生豬防疫優勢與疾病危害。還應下鄉檢查生豬防疫工作,為養殖戶耐心講解防疫工作的開展方式,讓其配合防疫工作。同時,還可以加強互聯網宣傳,在科技發達的現在,養殖戶更多的會從網絡上查看有關生豬養殖防疫的相關信息,相關部門可以開設生豬養殖防疫微博、公眾號等,從而教導養殖戶如何為生豬防疫,提供舒適養殖環境等。
2.完善監測與免疫程序。需要對生豬進行定期檢測,準確掌握生豬的疫病情況,確診死亡與發病的生豬,了解疫病種類,才能在此基礎上制定科學合理的防疫方法。并且,制定免疫程序時,需要根據養殖規模,與當地疫情特點、疫苗種類、免疫特性、過往經驗等相結合,從而保證疫苗接種次數、時間、計量的科學性與合理性。需要注意不能從無資質生產疫苗的廠家中購買,運輸疫苗時也需要按照規定保存,確保疫苗的有效性。
3.科學喂養飼料。疫苗是防疫的主要途徑,但并不是唯一途徑。因此,養殖戶在生豬養殖防疫中還需要注重飼料的營養配比,為生豬生長提供充足的營養,提高生豬免疫力。在飼料使用中,不能選擇單一飼料,而是應當依據豬的類型、品種、日齡、用途等多方面考慮,使用合理日糧進行科學喂養。較為合理的飼料比例如下:高粱、玉米等谷物占據總飼料的50%~65%,10%~15%則為糠、麩,15%~30%左右的菜籽、豆餅植物性蛋白,3%~8%貝殼粉、骨粉等礦物質飼料,1%的微量元素。還需要依據豬的不同生長階段微量調整,選擇原料時可以優先選擇本地的農副產品,較為經濟實惠。
4.注重消毒管理。消毒管理是疫病防治的重要部分,可以有效遏制細菌的孳生。因此,農村養殖戶需要注重消毒管理,遵循“嚴格消毒”的原則,每周至少對豬舍與豬消毒2次,進出口安置消毒通道,門口放置消毒后的麻袋或者草墊。當有人員進出時,就需要更換衣服及鞋,若是條件允許,則可以安裝專業的紫外線燈,消毒殺菌。管理人員穿戴的鞋帽,不能將其帶出豬場外,進出后及時更換。實施封閉性管理,若是規模較小、封閉性較高的豬舍,同批次的豬出欄后,需要及時清理。使用11.25mL水、24.50mL福爾馬林溶液混合,導入13.50g的高錳酸鉀容器中,熏蒸消毒16h以上,并空置1周左右,才能引進生豬。
5.其他防疫措施。當豬出現拉稀時需要及時補水,有利于豬的康復,水中適量添加食鹽、葡萄糖、維生素等,提高康復率,而河水、井水等則需要煮沸之后添加消毒劑使用。若是出現其他疾病,則需要在獸醫的指導下用藥,連續用藥時間也不能超過1周,避免出現不良反應。
總之,在農村生豬養殖防疫中,需要從飼養水平、監測免疫、科學喂養、消毒管理等方面出發,實現防疫效果的提升,解決農村存在的生豬養殖防疫誤區問題,提高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