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合理建設豬舍。豬舍的合理建設,可以為豬只營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因而,養殖戶應當做好圈舍的選擇以及基礎設施的建設。首先,在建設圈舍時,應當盡可能選擇地勢高燥、平坦,同時光照條件以及通風條件均良好的區域,因為充足的光照可以有效殺滅圈舍內的細菌,而良好的通風條件可以使圈舍內部空氣處于一個流通的狀態,為豬群提供新鮮的空氣。其次,圈舍應當靠近水源,與居民區以及交通干道保持足夠的距離,在方便圈舍清潔的同時減少對居民所造成的影響。
2.飼養管理技術
1)選種技術。在進行豬種的選擇時,養殖戶必須要充分的考慮到當地的飼養氣候,選擇對環境適應能力較強同時生長周期較短、具有較高瘦肉率的豬種。養殖戶必須重視選種工作,一旦選種失敗,極容易導致豬只在生長過程中無法適應周圍環境,進而給養殖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2)配料技術。作為一種雜食動物,豬只可以食用的東西較多,因而養殖戶應當考慮在滿足豬只營養需求的基礎上合理配料,從而保證其營養均衡。以玉米、豆粕、高粱等作為主要飼料原料,同時配合胡蘿卜、南瓜等其他輔助飼料。養殖戶需注意飼料加工細度,將飼料顆粒的直徑控制在1.2~1.8mm,有助于豬只更好的消化吸收,進而實現育肥的目的。
3)飼養技術。豬群的飼養方式包括直線催、平面喂以及多次投幾種。直線催就是在仔豬斷奶以后直接投喂精料從而達到催肥的目的;平面喂是結合圈舍內豬只的數量來確定每次的投食量,從而讓豬只進行自由采食;多次投就是結合豬只不同的生長階段為其選擇不同的投食量。這三種飼養方式均有各自的優缺點,飼養人員應當結合養殖場的實際情況確定最佳的飼養方式。
3.疾病防治技術。在生豬的養殖過程中,豬病是最為常見并且最為嚴重的問題,極有可能給養殖戶帶來各種經濟損失,因而養殖戶必須要做好豬病的防治工作。
1)堅持預防為主。一方面,做好母豬產前以及產后各種疾病的預防接種工作,另一方面結合當地疫病的流行特點在仔豬的不同生長階段接種相應的疫苗,從而有效防控豬病。
2)重視飼養管理。做好圈舍內的通風以及消毒工作,對圈舍定期消毒使豬群有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應當盡量堅持自繁自養,如果確實需要從外地引進種豬,則必須要做好外來種豬的疫病檢測工作,以防養殖場內疫病的傳播。養殖場內一旦發現疫病,養殖戶必須立即采取措施,對病豬進行隔離以防疫病擴散,對病豬緊急接種,同時采取藥物治療的方法幫助病豬盡快痊愈。
1.農戶、基地以及公司有機結合。這種養殖方式可以實現統一采購以及供料,同時嚴格按照相關規定進行豬群的防疫工作。在實際的養殖過程中,公司將原料以及品種提供給農戶,可以有效提高養豬工作效率,實現整體養殖體系的合理優化。
2.自然放牧與種養方式有機結合。在對生豬養殖模式進行創新的過程中,應當對自然資源進行合理使用,在使資源得到更高利用的同時,對豬飼養工作的整體效率進行優化。與此同時,在實際的養殖過程中,可以通過科學的養殖方式,將豬的糞尿等各種排泄物作為有機肥料澆灌農作物,不僅可以有效減少農藥以及化肥的使用,同時可以實現生豬的合理養殖。
為了有效提高生豬的養殖技術,滿足消費者對豬肉的需求,養殖戶必須要做好豬舍的建設、豬群的飼養管理以及疾病防治工作。與此同時,通過農戶、基地以及公司的有機結合、自然放牧與種養方式的有機結合以及立體化養殖模式的創建,不斷提升生豬的養殖效率,進而為市場提供綠色安全并且品質更高的豬肉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