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門氏菌為革蘭氏陰性、兼性厭氧、無芽孢的小桿菌,目前發現的有2600多種血清型,其中絕大部分血清型對動物和人具有致病性,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禽沙門氏菌病是由沙門氏菌引起的禽類急性或慢性疾病的總稱,其同時通過水平和垂直方式進行傳播,主要引起雞白痢、禽傷寒、禽副傷寒等疫病,該病原可導致禽生產性能降低,影響雛禽的存活率,給養禽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皖西白鵝作為優良的地方品種,雖然具有適應能力強、抗病力高的特性,但也不能抵御沙門氏菌的侵襲,由沙門氏菌感染引發的病例時有發生。現將一例皖西白鵝沙門氏菌感染病例報告如下。
裕安區固鎮鎮一皖西白鵝飼養戶,飼喂雛鵝1200只,于20日齡時發病,見鵝群中有零星病鵝出現,以拉痢、行動障礙、少數有神經癥狀為特征,雖投服了氟苯尼考、阿莫西林等藥,但癥狀并未改善,發病和死亡數量還在逐漸增加。至筆者接診時(雛鵝23日齡)已出現病鵝37只,死亡12只。
1.臨床表現。病鵝精神沉郁,羽毛蓬松雜亂,不食,縮頭不愿走動,喜蹲伏,人為驅趕后行走困難,一瘸一拐;拉痢,糞便為灰白色或黃綠色,有時糞便中混有氣泡;呼吸急促,嚴重的張口呼吸;疾病后期病鵝出現頭部震顫、左右搖擺,甚至全身抽搐,不久死亡。
2.剖解變化。對病死鵝解剖后可見:腦部血管增粗,腦膜出血或充血;心包膜增厚,心臟表面粗糙并附著纖維素性滲出物;肝臟腫大,有的表面覆蓋一層灰白色纖維素膜,有的有灰黃色栗粒大小的壞死灶;膽囊腫大,膽汁粘稠;氣囊渾濁增厚,部分附有黃白色滲出物;腸道黏膜特別是十二指腸和直腸部位出血嚴重,呈彌漫性點狀出血,腸淋巴濾泡稍腫大,盲腸內有灰白色干酪樣干硬栓子;有的肺臟出血嚴重。
1.細菌分離培養。無菌采集病死鵝肝臟、心血和腦膜,涂抹或用接種棒劃線接種于血平板、胰蛋白胨大豆瓊脂上(TSA,添加5%犢牛血清),置37℃恒溫培養箱中(TSA放在燭缸中)24h,見血平板和TSA上均長有灰白色、圓形、邊緣整齊、細小 、凸起的菌落。將此菌落再分別轉接于SS瓊脂和麥康凱瓊脂板上,37℃培養24h,見SS平板上生長有中心黑色、圓形、凸起、濕潤菌落;而麥康凱平板上生長透明、圓形、凸起的小菌落。
2.生化鑒定。挑取經純化的單個菌落,接種于腸桿菌科微量生化鑒定管中,培養24h后,分離菌發酵葡萄糖、麥芽糖,產酸不產氣;不發酵乳糖、蔗糖;MR試驗和枸櫞酸鹽試驗呈陽性;VP、甲基紅和吲哚試驗呈陰性,據此鑒定為禽傷寒沙門氏菌。
3.藥敏試驗。挑取經純化的單個菌落,用生理鹽水稀釋為0.5個比濁單位,用滅菌棉簽均勻涂布在MH瓊脂培養基上,稍干后貼上藥敏試紙(購自杭州微生物試劑有限公司),37℃恒溫培養箱中(MH平板放在燭缸中)24h,見分離菌對恩諾沙星、頭孢噻肟、丁胺卡那、新霉素高敏,對環丙沙星、慶大霉素、多粘菌素中敏,對氟苯尼考、強力霉素、阿莫西林耐藥。
根據藥敏結果,全群飲水投服恩諾沙星,發病個體挑撿隔離,注射頭孢噻呋,同步做好環境消毒,加強飼養管理。經過5d治療,除少數病情較重鵝死亡外,全群不再有病鵝出現,鵝群精神狀態和食欲均恢復正常。
沙門氏菌病作為一種常見禽病,在鵝群常有出現,但大多以糊肛、拉痢、肝臟古銅色、敗血癥、內臟有傷寒結節為特征,本病例卻以內臟器官漿膜炎和神經癥狀為主要表現,雖然在臨床中不太常見,卻與相關文獻報道相似。這也提示廣大養殖戶和獸醫從業人員,對于出現包心包肝和氣囊炎病理變化的病鵝,不能簡單診斷為大腸桿菌或傳染性漿膜炎,而要根據細菌培養結果做出正確診斷。由于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對藥物的不合理使用,細菌的耐藥情況日趨嚴重,在對細菌病的治療時,盡可能通過藥敏試驗篩選敏感藥物,指導臨床科學治療,同時認真做好環境消毒等日常管理,提升家禽的抵抗力,從而提高疾病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