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我國不少的規模化豬場普遍都存在豬群亞健康的狀況,豬只抵抗力會變差,導致豬場的疫病更多,影響飼養者的經濟效益。所以在豬只的實際生產過程中,應該加強日常的防疫檢疫工作,更好的控制疾病的發生和流行,保證飼養場的經濟收益。
我國目前針對不同類型的傳染病都有相應的法規和流程進行有效的處理,但是每個飼養場在執行的時候就會出現不同的流程和處理方式。有的飼養場或者飼養者會追求效益而隨意丟棄病死豬只,并沒有按要求進行無害化處理,最后導致病疫的嚴重流行。這就是近幾年豬病快速流行,甚至重復流行的根本原因所在。
不少豬場的觀念就是將資金大部分花在保健類添加劑上,而并不愿意購買質量佳的飼料。一般飼養者都了解氨基酸、微量元素、維生素等對豬的生理代謝方面具有比較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夠幫助提升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但是大多的飼養者都忽視了水、碳水化合物以及蛋白質這些豬只生長必需的基本營養物質。保證豬只攝入均衡的營養是確保豬只健康的基礎條件,反之則會造成豬只營養不良,機體抵抗力下降,從而誘發疾病。
抗生素類藥物可以有效的預防治療某些細菌類疾病,同時對于動物生長也具有相應的促進作用,所以獸用藥物在當前的豬只飼養中應用的越來越多,造成了過度添加和濫用。頻繁使用某種藥物自然會產生不良的后果,常見的就是病原體變異,機體對藥物的敏感性降低。豬只長時間的食入藥物類添加劑時,會造成機體的某些代謝細胞處于非常活躍的狀態,促進豬只生長加速,但是隨著時間的積累會給豬只的肝膽造成一定的負擔,最終會影響豬只的生長。
豬場的防疫工作中接種疫苗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少的飼養者對于疫苗的應用存在一些誤區,認為疫苗是萬能的,其實疫苗通常就是在特定的條件下或者針對特定的疫病具有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或者是消滅疾病是不太可能的。疫苗還需要在豬只機體產生相應反應的條件下發揮作用,但在不少的飼養者卻誤以為豬只接種過疫苗之后就會產生終身的免疫力,還有的飼養者誤以為豬只接種的疫苗越多,則產生的免疫力越強,或者是頻繁的在一段時間內接種疫苗,這些都是不正確的做法。
了解飼養場中不同豬群的實際抗體水平,并且結合自場疫病的流行特點,從而制定符合自場實際的合理的免疫程序。不同的疫苗都應該按照使用說明的規定進行正確的保存,過期、變質的疫苗堅決不能使用。疫苗要嚴格遵守比例進行稀釋,而且要始終遵循現配現用的原則。生產中使用剩余的疫苗要做無害化的處理。即使疫苗瓶標簽上標注在有效期內,如果出現保存條件和方法不當造成失效的情況,在臨床中也堅決不能給豬只接種,否則會出現免疫失敗的情況。
實際生產中對于飼養場內出現的病死豬只都應該進行無害化的處理,主要包括焚化、腐化和深埋等。如果病死豬屬于一般傳染病造成的死亡,必須通過焚化爐加以焚化處理,死豬如果沒有發現病原則可以通過腐化法或者是埋葬法進行處理。此外,焚化爐、化尸池和埋尸坑都可以處理胎衣及病死豬。對于飼養場內出現的病死豬切忌隨處亂扔,否則會造成環境的嚴重污染,加重疾病疫情的傳播。
生產中應該選擇高效、安全和廣譜的抗寄生蟲藥物進行驅蟲,并且根據自場的實際情況建立有效的驅蟲程序。目前臨床中首選的藥物是伊維菌素和阿苯唑等。一般仔豬轉群的時候需要進行一次驅蟲;后備母豬通常需要在配種之前進行一次驅蟲;妊娠母豬則可以在生產之前的1~4周進行一次驅蟲;種公豬應該保證一年不少于2次的驅蟲;引進的豬只應該進行2次驅蟲,一般間隔10~14d,保證間隔30d以上再進行合群飼養;對于已經感染寄生蟲的豬只,應該保證每年進行4~6次驅蟲。
豬只飼養場應該建立健全相應的監測系統,并且積極開展各項監測,以保證豬群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