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豬養殖的過程中,仔豬保育階段是豬生長最為迅速、養殖難度較大的階段。仔豬在斷奶期可能會發生應激反應,再加上免疫系統和抵抗力較為低下,保育階段容易感染疫病,或由于消化不良和營養不良造成生長緩慢,因此保育豬養殖難度較大,可能會延長出欄時間,導致飼料轉化率和豬肉品質降低,嚴重影響著生豬養殖的經濟效益。特別是在規模化養豬場,養殖密度較大,管理人員一對多管理難度較大,一旦發生仔豬疫病感染控制難度更大,可能給生豬養殖場造成較為嚴重的經濟損失。本文擬探討規模化豬場保育豬的養殖技術,旨在提高規模化豬場的經濟效益。
保育豬養殖是養豬行業中公認的養殖難度較大的階段。在保育過程中,常見的問題有斷奶應激反應、腹瀉、飼料轉化率低、斷奶后綜合征、容易感染疫病等問題,這主要是由于仔豬消化系統、免疫系統尚未完全發育,身體抵抗力較低所致。保育豬本身對于營養的需求較大,如果斷奶過早很容易發生應激反應,如營養不良、感染疫病等。在仔豬2周齡之內,自身免疫系統是最弱的時候,對疫病幾乎沒有抵抗力,而3周齡內的仔豬由于呼吸系統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呼吸系統疾病。除此以外,仔豬出生后需要注射較多的免疫疫苗,部分仔豬對疫苗注射會產生排異反應,或因注射針頭消毒不嚴而產生交叉感染,也給保育豬養殖增加了困難。
1.預防應激反應。保育豬的應激反應主要分為斷奶應激反應與藥物免疫應激反應。為了降低保育豬的斷奶應激反應,應該根據仔豬的生長情況斷奶。一般仔豬生長到30kg即可斷奶,或30~35日齡時斷奶。在斷奶前2~3d要減少對母豬精飼料的喂養,增加粗飼料,使母豬奶水減少,并且斷奶前5d開始相應的減少每天哺乳的次數。部分身體較弱的仔豬可通過間歇性、過渡性的斷奶來減少斷奶的應激反應。為了控制疫苗注射的應激反應,堅持一針一豬的原則,并在注射前做好藥物反應皮試檢測,科學的注射免疫血清。
2.轉欄分群。轉欄分群是為了方便保育豬的分類管理。仔豬出生后3~5d,飼養員可通過觀察仔豬的采食情況和身體情況對仔豬轉欄分群,將體質較弱的仔豬分為一欄,并根據飼養需求實施管理。仔豬斷奶后進入到保育階段,一般健康仔豬生長較快,但部分仔豬由于消化不良、營養不良導致生長緩慢,進入保育階段后飼養員要定期根據仔豬的生長情況進行分群分欄管理。當仔豬生長較快時,需要適當的降低養殖密度,對仔豬也要重新分群,方便每天的喂養安排。
3.飼養技術。哺乳期的仔豬消化系統、免疫系統發育不全,因此應選擇營養成分較高、適口性較好的精飼料,促進仔豬消化系統的發育。在仔豬斷奶前2周,仔豬每天飼喂10%的斷乳料,逐漸過渡到飼喂仔豬料。斷奶2~3周后可適當的增加一些粗飼料,逐漸鍛煉消化系統的適應能力。每次投放飼料時,按照規定的量投放,切記不可投放過多,導致仔豬采食過多引起消化不良。對于一些消化系統功能較弱、體制較弱的仔豬可在飼料中適量添加抗生素、有機酸,以增加仔豬的消化功能。
4.環境管理。不同周齡的仔豬對于生長環境的需求不同,4~8周齡的仔豬適宜20~22℃的環境,8周齡后,每10d可降低溫度1℃。保育豬舍要保持干燥整潔,定期清除糞便及雜物,定期打掃、消毒、驅蟲,保持保育豬舍內良好的通風、采光。
綜上所述,由于保育豬消化系統發育不全,身體免疫力與抵抗力較為低下,因此保育豬養殖難度較大。為了防止保育豬養殖過程中出現消化系統障礙疾病及營養不良的問題,建議規模化豬場加強科學的飼養管理與環境管理,做好仔豬斷奶工作,預防仔豬斷奶的應激反應,按照保育豬的生長情況適時的分欄分群,加強科學飼養,保證保育豬營養充足。在飼養管理方面,要積極構建規模化豬場免疫管理體系,做好豬場及豬舍的清潔、消毒等工作,做好保育豬疫苗接種和防疫工作,為保育豬創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