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中學生知識面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實驗能力較差,實驗室器材匱乏,若要學好物理,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信心,讓學會掌握學習方法,做好實驗,布置適當的作業,講練結合,達到掌握物理內容的目的。
關鍵詞:興趣;信心;方法;實驗;作業
初中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研究的內容主要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現象,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還會對一些問題進行實驗探究,這就要求學生有敏銳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和較好的動手實驗能力。在農村,中學生的知識面相對比較窄,基礎薄弱,動手能力差,實驗室器材較匱乏,這些都給學生學好物理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如何讓學生掌握并應用知識,形成相應的技能技巧,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幾年的教學,總結出以下幾點內容。
第一、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學好物理知識,首先要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中學生正處在成長期,對身邊的事物充滿了求知探索的欲望。而物理學研究的正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因此,要讓學生細心觀察,勤于思考,多多動手,經常發現問題,提出生活中不明白的物理現象,激發求知的欲望和學習的興趣。
【案例】分子之間有空隙
向一端封閉的玻璃管中注入水至一半位置,然后再注入酒精,并在液面最高處做一標記。封閉管口,將玻璃管反復翻轉,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提醒學生觀察液面的位置,會發現隨著小液泡的緩緩運動,界面不存在了,酒精與水混合后的總體積變小了,學生定會好奇,為什么總體積變小,從而激發探究的欲望。
第二、樹立學生學好物理的信心。初中學生對物理的學習比較晚,基礎差,因此,要樹立學生學好物理的信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操之過急,對所教授的知識不能要求學生一次到位,先讓學生了解一些簡單的概念和規律,再結合生活做些簡單的應用,逐步提升認知能力。
【案例】
在講解做功的兩個必要條件時,先要求學生簡述功的定義和公式,從功的定義和公式W=FS著手,F指的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S指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一段距離,出示幻燈片:1. 一個人沒有對汽車施加力的作用;2. 一個人推汽車,但是沒有推動。
提出問題:兩幅圖中,人對汽車做功了嗎?
學生根據功的定義,很容易判斷出來,進而總結出做功的兩個必要條件。
學生對學習物理有了信心,信心促進他在初中必須克服困難,持之以恒,攻克多個“攔路虎”,為掃清路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為學好物理扎下了堅實的根基。
第三、掌握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古語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途徑。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更要掌握物理學中研究問題的方法。在物理學中,研究方法有很多種,如比較法、轉化法、觀察法、模型法、控制變量法等等。現列舉一些常見的方法:
1. 轉換法:在研究聲音的響度與振幅的關系時,如何顯示出鼓面振動幅度的大小是個關鍵,這時就需要用到轉換法,在鼓面上放一些細小的物體,如碎紙屑,當敲擊鼓面時,鼓面振動,從而使碎紙屑跳動。紙屑的跳動幅度大,說明鼓面的振幅大,跳動幅度小,就說明了鼓面的振幅小。用碎紙屑將鼓面的振動放大,便于觀察。
2. 對比法:在學習電流和電壓時,將電流比作水流,將電壓比作水壓。水流通過水輪機,能使水輪機轉動起來。于此類似,電流流過燈絲,能使電燈發光。水管中水流的形成是由于水管兩端存在著水壓差,與此類似,電路中電流的形成是由于電路兩端存在著電壓。
有了學習的方法,學生學習起來就會得心應手;有了方法的指導,更增添了學習物理的興趣。為學好物理開啟了一把成功的鑰匙。
第四,運用生活中的器材做好實驗。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面對以實驗為基礎的物理教學中,學生做好實驗尤為重要。課本教材中,每節內容都設置一些小實驗,有些實驗器材,生活中就可找到,且實驗方法簡單,包含的物理問題明確,本著為學生營造寬松、和諧、民主、融洽的學習實驗環境的原則,這些實驗既可以在課堂中完成,還可以作為課后練習,讓學生真正體驗到在生活中學習物理的樂趣。
【案例】慣性
在探究這節內容時,先讓學生做下面實驗:
1. 把一張紙條壓在豎直放的鋼筆帽下,迅速抽掉紙條,而鋼筆帽靜止不動。
2. 豎直疊放五枚棋子,用長塑料尺迅速打下面的棋子,上面的四枚棋子并沒有倒下,而是落在原來位置的正下方。
3. 在裝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紙板,紙板上放一雞蛋。迅速擊打雞蛋下的硬紙板,
雞蛋豎直落入杯中,并沒有沿水平方向運動。
4. 人走路時遇到障礙物會跌到。
5. 把杯中的水倒掉。
通過這五個小實驗,思考:原來靜止的物體有沒有運動,原來運動的物體有沒有靜止。進而引出慣性的定義。
通過實驗,讓學生吧所學知識落到實處,把課內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為學好物理找了一個有力的拐杖。
第五,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合理布置作業內容。布置作業是物理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首先,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是其對課堂中所接受的信息進行再現、整理、加工的過程,是學生學到的知識得以鞏固、思維得到鍛煉的過程;其次,作業還是師生交流的重要載體。教師通過作業的完成情況可以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和了解學生的分析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并以此調整以后的教學進度和復習。
第六,發現學生閃光點,給予鼓勵。法國結構主義哲學家巴特曾說過:“學生有一雙屬于自己觀察世界的眼睛,有一顆屬于自己認識生活的心靈”。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主體,由于個體的差異和知識水平的限制,對問題的理解和看法各有不同。這樣就需要教師在因材施教的同時,也要因人施教,正確給予學生評價。對學生的表現要有激勵性,盡量發掘學生的閃光點,多對學生肯定和稱贊,讓學生有成功的感覺,這樣更能增強其信心,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
總之,學好物理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但是只要我們認真執行新課程標準,把握新課程理念,嚴格落實新課程大綱要求,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在生活中學習物理,在物理中體驗生活,就能讓學生想學物理,會學物理,學好物理,達到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作者簡介:李福敏,江蘇省徐州市,邳州市新集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