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王薇
在跑步成為全民新風尚之前,“馬拉松”在普通人眼中幾乎是“極限運動”的代名詞。近年來,隨著馬拉松賽事數量的不斷增長,其參賽人數也逐年遞增,據《中國體育行業商業價值報告》顯示,在大眾經常參與的體育運動中,跑步以43%的參與度名列前茅。而以馬拉松為代表的路跑運動,已經成為中國人最喜愛的健身運動方式之一,成為全民健身的重要平臺。
據統計,2018年全國馬拉松及相關賽事總參賽規模為583萬人,而從2015年至2018年,全國馬拉松及相關賽事總參賽規模增長了433萬人,增長2.9倍。截至目前,中國馬拉松獲得國際田聯標牌賽事19場,而在2008年,這個數字還僅僅是2場。
在這場席卷全國的“馬拉松戰役”中,西安亦在其列。即便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早在多年前就開始舉辦,但令人欣慰的是,在各個城市關于馬拉松體驗感的報道中,西馬(西安馬拉松)亦有上乘口碑。作為后發城市,西安從第一年(2017年)報名4萬多人,第二年(2018年)報名8萬多人,到今年(2019年)增加到12萬多人,西安舉辦國際馬拉松的經驗也在逐步累積。

2019年10月20日,西安國際馬拉松賽在永寧門鳴槍開跑,參賽者經過鐘樓
日本作家春上村樹曾在2009年出版了一本關于跑步的書——《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其中提到:“希望一人獨處的念頭,始終不變地存于心中。所以一天跑一小時,來確保只屬于自己的沉默的時間,對我的精神健康來說,成了具有重要意義的功課。至少在跑步時不需要和任何人交流,不必聽任何人說話,只需眺望周圍的風光,凝視自己即可。這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寶貴時刻。”
用這段話來描述跑步者的內心,恐怕其精準度有過之而無不及,即便在2009年的中國,還未形成路跑的推廣與普及。
然而,誰也不會想到,馬拉松的“春天”來得如此迅疾。
2014年10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把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把體育產業作為綠色產業、朝陽產業進行扶持,這無疑對馬拉松運動的發展是個不可多得的機會。
擁有2500多年歷史的馬拉松賽事,因參與門檻低、規則簡單,參與人數眾多。但僅憑這些,還不能完全解釋為什么城市馬拉松運動開展數量,會在短短幾年里便迎來井噴式爆發。
在馬拉松賽事逐步增多的這幾年里,“馬拉松周期”成為最常被提及的詞語。在諸多媒體關于“馬拉松”的過往報道中,將“馬拉松周期”定義為:當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之后,一個國家的多個城市以“馬拉松賽事”為依托,進入全民路跑的體育消費黃金周期。
而中國田徑協會取消馬拉松賽事審批的2015年,中國人均GDP達到10138美元,成為“上演”“馬拉松周期”的“大好時機”。《2018年中國路跑者運動報告》中提到,在被訪問的人群里,每周跑步3次以上的人占到了半數以上。在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潛力無限的體育發展空間正在被逐步喚醒。
于是,從2015年至2018年間,全國馬拉松及相關賽事總參賽規模增長了433萬人,增長2.9倍,而在2008年,這個數字還僅僅是2場。2018年全國馬拉松及相關賽事總參賽規模已達到583萬人,跑路運動在中國城市的覆蓋率達到85.33%。由此,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馬拉松運動在推動群眾體育和體育產業發展的大潮中擔當起了排頭兵的角色。
當然,不僅在拉動全民健身方面,馬拉松賽事在助力城市形象方面的作用也十分明顯。近年來,很多城市將其作為城市品牌建設的大工程來積極操辦,越來越多的贊助商與專業的賽事運營商也加入到了這場“路跑狂歡”中來,馬拉松的經濟效應日益凸顯。
中國馬拉松委員會副主任CEO任文曾表示,一場馬拉松賽事涉及了賽事運營、體育營銷、體育服務和傳播內容制作等多個板塊,在這些板塊之下,圍繞馬拉松的相關產業應運而生,涉及賽事訓練、醫療服務、文化旅游等等。
在此起彼伏的馬拉松賽事中,有參賽者在各個城市間來回穿梭,通過參與馬拉松賽事認識和了解城市,成為一種獨特的生活體驗。對于很多外地路跑者來講,“沒去過的城市,趁跑馬去一趟,也有了去的理由”。而路跑者積極參賽的背后,馬拉松的經濟效應被逐步彰顯。
據《2017中國馬拉松大數據分析報告》顯示,2017年,國內共有800多家企業贊助馬拉松賽事。而中國馬拉松參與人數達到近500萬人次,年度產業總規模達700億元,相比2016年同期增長20%。
而到2018年,中國路跑的發展與城市的發展更加緊密相連,馬拉松軌跡逐步由經濟高地向發展腹地延伸,更有了從城市向區縣貫穿的趨勢。僅2018年一年,廈門馬拉松為廈門市帶來直接經濟效益1.16億元,帶來綜合經濟效益2.91億元。
自此,馬拉松賽事成為各大城市搶占文化消費高地的又一契機。可以說,在全民運動之潮高漲的今天,我們再談起馬拉松比賽,不再僅僅是個人生活方式的象征,其背后是城市魅力的默默召喚與體育產業價值的無聲驅使。

參賽者冒雨穿過大雁塔賽段
在這場席卷全國的“馬拉松戰役”中,西安亦在其列。即便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早在多年前就開始舉辦,但令人欣慰的是,在各個城市關于馬拉松體驗感的報道中,“西馬”(西安國際馬拉松賽)亦有上乘口碑。作為后發城市,西安從第一年(2017年)報名4萬多人,第二年(2018年)報名8萬多人,到今年(2019年)增加到12萬多人,西安舉辦國際馬拉松的經驗也在逐步累積。
2019年,是西安國際馬拉松舉辦的第三年。創辦于2017年的“西馬”,為中國田徑協會認證的A類賽事。眾所周知,中國田徑協會的認證賽事幾乎囊括了所有省會級知名馬拉松比賽,如此規模的賽事是吸引更多跑者的重要前提,但要獲得額外反響,就不得不打出主題鮮明、IP清晰的“特色牌”。
在關于選手跑馬體驗的報道中,諸多跑馬愛好者將賽道途經地看作各個城市馬拉松是否誠意的隱性標準。賽道能否串起城市最美的風景,能否路過最有特色的歷史文化景點,能否穿越城市核心地帶,都成為資深跑馬者們參賽與否的重要參考。

2018年西馬,參賽者經過南大街
相較于第一年將賽道直接放置于三環外大直道的成都馬拉松,西安則在首屆國際馬拉松賽事上便拿出了“黃金賽道”。剛過去不久的2019年西馬賽事,起點南門外廣場,終點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途經鐘樓、大雁塔、曲江池遺址公園等核心景區,除了新增木塔寺、高新創業咖啡街區等地標性地點,幾乎延續了前兩屆路線。
面對長達42公里的“歷史大片”,有參賽者調侃道:“跑馬跨越十三朝,一路看盡長安花。42公里的賽道上,每一條路都有百年甚至千年的歷史,從大街小巷奔跑而過,沐浴歷史的風云,腳踏歷史的遺跡,所有關于這座城市的想象,都在這次奔跑中一次得到成全。”
跑一次馬,識一座城,別樣的馬拉松風景似乎成了吸引跑馬者的終極理由。于是,“馬拉松+旅游”的消費模式在跑者中悄然流行開來。年復一年的城市馬拉松賽始于體育但不止于體育,并且無心插柳般地打開了“體育+產業”的大門。
如果說2017年西安國際馬拉松比賽因為是首屆只能被評為銅牌賽事,那么2018年的西馬憑借其高品質、高標準的服務,從銅牌賽事榮升為銀牌賽事,無疑是對西馬最大的鼓勵。

2018年西馬,參賽者抵達南門賽段
強勁的“馬拉松效應”首先體現在龐大的體育人口。據官方數據顯示,剛過去不久的2019年西安馬拉松比賽,吸引到30個國家和地區的122928名選手報名,報名人數創下西馬歷史新高,比2018年增長了50.4%,其中首日報名人數超過8萬,是去年報名人數的總和。
這場空前的“馬拉松狂歡節”上,來自陜西的選手占據64%,接近8萬人。另外,北京、四川以4%的報名占比并列第二。大規模的人群參與,帶來了運動裝備市場的“春天”。
談到跑馬拉松的專業裝備,多數跑馬選手如數家珍,跑鞋、跑步短褲、跑步T恤、跑步手表、手機、遮陽帽、防曬霜、潤滑劑、擦汗手巾、能量膠、鹽丸等,這些是跑前最常見的需要準備的物品。據參與者透露,一場馬拉松的裝備通常在2000元左右。但裝備常常“豐儉由人”。在跑友中,裝備花費從幾百元到幾萬,不一而足。
然而在馬拉松比賽開銷中,裝備只占了小部分,而去外地比賽的住行費用,才是“重頭戲”。國內有相關研究,將“馬拉松經濟”分為包含四個主體部分的收入來源,分別是由賽事本身產生的贊助商投資、報名費等收入;基于比賽所產生的主場館租賃和酒店住宿等載體經費;出售賽事轉播權所帶來的媒體收入;以及外延出的涵蓋“吃、喝、行、游、購、娛”等各個方面的文化旅游消費。
而報名參加馬拉松的選手多數具備較好的經濟能力,這點從參賽選手的年齡中可見一斑。據統計,在2019年西安國際馬拉松比賽中,30-39歲的選手占比最高為38%,29歲以下的選手占比亦有32%,僅次于30-39歲的選手人數。
這些“有錢有閑”的“中產”選手們不僅在本地參加馬拉松比賽,輾轉于各個城市進行路跑打卡,而出國參與跑馬的也不在少數。有參與者直言:“國內比賽花銷在1000-5000元左右,去國外比賽動輒要上萬元。國內報名費100-200元,而國外比賽報名費在500-1000元左右”。
除了具備經濟能力,這一年齡階層還擁有旺盛的文化消費力。縱觀國內外大型馬拉松賽事,特色鮮明的賽事衍生品已經越來越受到廣大跑友的追捧,成為賽事獨特的文化標志。
衍生品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承載著一場賽事的文化價值,詮釋出其獨特的文化魅力。西馬也不例外,從首屆西馬的特種紀念郵票,到2018年的西馬專屬手套、主題插畫,西馬的文化路徑逐漸清晰。2019年的西馬更推出了大毛巾、鼠標墊、馬克杯、拱門擺件、冰袖、冰箱貼等周邊文化產品,成為參賽者區別于其他城市馬拉松的專有記憶。
文化擔當成為城市馬拉松賽事中最為特殊的效應。每場馬拉松賽事從賽道選擇到沿途文藝展演,再到獎牌和參賽衫的設計,都呈現著城市的文化精髓和歷史底蘊,并通過路跑賽事廣泛傳播,彰顯著今天中國人的文化自信。
龐大的馬拉松產業,是多方通力合作的產物。有研究者選取了15個新一線城市近三年來的265場馬拉松賽事作為樣本,對其主辦方進行了分類統計,結果發現,有將近六成的比賽,其主辦方中都包含政府、管委會、體育局、旅游局等含有政府背景的機構。因此他們得出結論,政府在馬拉松比賽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
在持續上升的馬拉松“熱潮”中,城市始終是最重要的“載體”。為了帶來更加精彩的馬拉松賽事,賽道往往穿越城市地標路段,而成熟的賽事運營同樣離不開市政的全方位支持。
除了政府的全方位支持,專業的賽事運營團隊則承擔著提供賽事服務的重要職責,同時也負責加強客戶合作,為賽事帶來冠名費、贊助費、廣告等經濟收入。
2018年1月,國家體育總局聯合印發的《馬拉松運動產業發展規劃》提出,中國馬拉松2018-2020年的發展目標為:構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馬拉松運動產業體系,形成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良性發展模式。由此來看,在一場體驗感頗佳的馬拉松比賽中,需要中國田徑協會、城市執政者、賽事運營商、路跑者共同協作參與,缺一不可。

“西馬”已經有了成熟的運作模式
回望“西馬”舉辦的第三年,已然有了較為成熟的運作模式,而路跑者也有上佳反饋,但在細節層面,仍有許多亟待改進的地方。時常有市民抱怨穿越城市核心地帶的馬拉松賽事對正常生活的干擾。更有西馬參賽者在比賽結束后直言不諱地指出,西馬賽道兩旁充斥著“無關緊要”的廣告投放,逼仄的商業氛圍令人“窒息”。
當然,不僅是在西安,國內大多馬拉松賽事都受到過商業化氣息過濃的詬病,各地辦賽趨之若鶩,但賽事服務質量參差不齊,許多地方以獲取直接經濟收益為導向,但不可否認的是,當馬拉松開始走向大眾,它就不再是一場簡單的賽事,而正成為一個產業。而越來越多的城市爭相舉辦馬拉松,看重的并不僅僅是它帶來的一時經濟“紅利”,而是借助馬拉松,打造“城市名片”的軟指標,為經濟的持續發展注入動力。
除了專業化、國際化、市場化,馬拉松賽事正在走向綠色、可持續的發展趨勢。據統計,一場4.5萬名參賽者的馬拉松比賽,制造的垃圾可達114.29噸,但綠色發展已成為越來越多路跑賽事的辦賽理念。
不僅如此,如今,更多的城市馬拉松,不僅是傳播中國城市文化,彰顯文化自信的新平臺,更成為中國公益事業的宣傳平臺。2018年北京馬拉松為中小學捐獻了馬拉松圖書館,而2019年廈門馬拉松則成為全球第一個加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清潔海洋”計劃的馬拉松賽。
這些都成為“西馬”繼續跑下去的絕佳范例。
“西馬”的第三年,我們需要思考更多。因為我們對賽事體驗提出了更高要求,對城市治理提出更高要求,同時對自我提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