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振剛 郭鉑
“曾幾何時,詩歌是引領時代、引導社會思潮的重要文學體裁,詩人扮演著走在時代前列、甚至影響社會發展和變革的重要角色,可是現在,詩歌和詩人的作用不斷式微,在反映社會現實、書寫當代生活的能力和價值上,落后于小說、散文、評論等姊妹體裁,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和反思。”11月24日,在由《星星》詩刊和貴州茅臺醬香酒營銷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茅臺醬香杯”全國青年散文詩人筆會作品研討會上,四川省作協副主席、《星星》詩刊主編龔學敏如此談道。研討會上,15名優秀青年散文詩人代表與活躍于當代散文詩壇的16名實力詩人就現代語境下散文詩創作的困境與機遇進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討。
情感是詩性的重要元素之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首詩生命力的評判指標,就青年詩人提出的散文詩如何更好地表達情感這一問題,詩人徐成淼現身說法,回顧了自己從19歲至今幾十年的散文詩創作歷程,認為散文詩創作如果要追本溯源,源頭就在人的內心。對此,他總結道,“我們對世界有許多話要說,世界也需要通過文字來親近我們。確實是因為我們有太多的情感和愿望需要表達,我們才寫作散文詩。就像巖漿在地底積聚、膨脹、沖撞,最終噴涌而出。散文詩就是情感火山的噴射、勃發、涌流,而不是十天半月沒有作品見報就瘆得慌,就刻意去‘擠’,為了發表和業績而生生地去造作。”

全國青年散文詩人筆會開幕式
詩人耿翔將“內心”進一步細化、具象化,在談論其個人創作經驗時,提出“母語和故鄉”是一個詩人創作的情感溫床。耿翔在對如何做到讓散文詩的語境和意象抵達內心的問題上,這樣說道:“面對這個問題,我想起母語一詞。幾年前,在塞爾維亞、哈瓦那參加世界詩歌大會,我是用陜西話朗誦詩歌的。外國詩人說,我們想聽的,就是你用母語發出來的那些聲音,它讓我們感覺到了你的聲音里,帶著很多不一樣的東西,我們沒有聽過。因此,我理解的語境和意象,要抵達內心,還是讓我們的寫作,先回到母語中去。這是最簡單也是最根本的途徑。”母語來自故鄉,來自生養詩人的地方,對此,耿翔又說道:“我的母語,準確地說,是一個叫馬坊的地方。我生命的場,一直存在于那里。”
《星星·散文詩》名譽主編周慶榮認為,如何將時代精神融入到散文詩的創作當中,是哲學思辨的重要內容,甚至是核心內容。對于時代精神,周慶榮認為,必須在歷史綿長的文化法則和精神法則與我們不斷面臨的現實的關系中,建立一種新的精神氣象。這樣的精神氣象一定要走出淺表的頌歌和贊美,它必須有助于提振人們對于生活的信心,能夠始終激發每一個人的勞動創造熱情。
龔學敏認為,散文詩創作的技術性問題,會隨著不斷的練習得到有效的提升,甚至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而一個散文詩人的氣質、格局、胸懷應該如何形成,如何培養,才是更為重要的,也決定著一個散文詩人最終所能達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