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發條張
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分裂與混戰,記錄現實生活,體現國家意志,反映民眾心愿,成為當時電影創作的主流方向標。
《橋》是新中國電影的奠基之作。影片背景在東北,當時這是亞洲工業基礎最好的地方,它代表了新中國建設初期最強健的前進動力。
改編自同名歌劇《白毛女》,影片之所以廣受歡迎,在于它表達了當時大多數下層民眾對新的政黨、新的社會、新的生活美好的愿望。
電影改編自楊沫的同名小說,討論了“婚姻獨立”這個話題。女主角的命運從側面反映了新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成就。
影片描述了活躍在不同崗位的五位金花呈現出多彩的生活情景與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電影中民族特色突出,歌美人美景更美。
60年代電影的主導樣式是直接表現人民革命斗爭中的反抗與覺醒,其中“塑造英雄”是最主要的手法。
甲午戰爭是中國歷史的重要轉折點。影片真實生動地再現了中日甲午戰爭豐島、黃海兩次海戰,場面浩大、氣勢宏偉。

導演謝晉的成名作,他把作品定義為“有革命傳奇色彩的正劇”,濃郁的浪漫情懷極具感染力。
革命主題的諜戰片,其中穿插了愛情故事與邊疆風光、塔吉克民族風情,使之渾然一體。
在巴金原小說的基礎上,影片既洋溢著革命激情,又深蘊著親情與道德力量。電影中男主角王成的那句“為了勝利,向我開炮”也成為中國影史經典臺詞之一。
70年代,最為人熟悉的大概就是樣板戲。作為一個時期的特殊產物,也是那個時代的無奈。但在70年代末也不乏電影佳作。
“紅星閃閃放光彩,紅星燦燦暖胸懷……”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當年傳唱大江南北,潘冬子這個形象有一種“成人化”的趨勢。
電影《小花》讓看慣了樣板戲的觀眾耳目一新。影片以濃郁的親情、創新的電影語言和優美感人的音樂震動了中國影壇。
80年代中國電影在經歷了曲折之后,開始打破禁錮探索新的道路。在追溯傳統之外,人物更加接近于蕓蕓眾生。
多少年了,觀眾終于在大銀幕上看到了第一次吻戲。《廬山戀》雖然是一部愛情主題電影,但背后的政治意味不言自明。

《芙蓉鎮》刻畫了“文革”的動亂歲月,導演謝晉這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推動了思想解放和對動亂歲月的思考,并用藝術的形式向世人宣告了動亂歲月的終結。
《紅高粱》是一部類似于“民族神話”樣的作品,整部影片在一種神秘的色彩中歌頌了人性與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導演張藝謀憑此片拿回一座柏林金熊獎,這也是中國導演第一次在A類電影節獲獎。
《少林寺》以伸張正義,展現民族氣節為主線,把功夫武俠電影提升為嚴肅的現實主義作品。電影上映后引起巨大轟動,在那個每張電影票一毛錢的年代,《少林寺》竟然票房近億元,還誕生了一個日后的國際巨星:李連杰。
經過改革開放的十年,國家與人民開始逐漸變得富裕,在香港和好萊塢的技術、資金、觀念等潮流的沖擊下,90年代的中國電影加速了商業化進程。
《霸王別姬》是兩岸三地精英電影人的共同創作結晶,它要講的并不是京劇的興衰,而是通過名伶的遭遇,映射出人生的普遍境遇。
這是對“文革”時期青少年青春期困惑的生動描寫。每個男孩在年少時可能都有過浪漫主義的英雄情結,鏡頭袒露了那些最本真的成長欲望。
《甲方乙方》是賀歲喜劇片的開山之作。導演馮小剛在嬉笑怒罵的市井氣中,讓老百姓稀奇古怪的需求折射出時代的多元化特征。

進入新千年,中國電影也進入了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同時隨著技術的演進,電影媒介已不再局限于影院,網絡電影也開始走上舞臺。
《英雄》號稱中國電影的第一部“大片”,導演張藝謀采用寫意的敘事,畫面構圖、色彩以及音效,雖褒貶不一,但本土化的大片風范可算是中國電影商業化路程上的里程碑。
導演賈樟柯的眼光始終聚焦在改革開放大潮中那些普通人身上,表現他們的掙扎,同時折射著整個時代的陣痛。電影有一個非常巧妙的設計,用陌生人的眼光來審視三峽水庫這個關乎國計民生的超級工程。
2006年,導演寧浩用一部小成本電影《瘋狂的石頭》把西方的敘事結合進本土的故事,營造了一種讓人捧腹的土味幽默,從此開辟了喜劇創新之路。
本片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的獻禮作品,會集了史無前例的172位國內明星,開創了新時期明星組團創作主旋律題材電影的先河,讓觀眾看到了主旋律大制作的風范。
2010年,肖央自編自導的網絡微電影《老男孩》上線,借助互聯網的高傳播性和容易引起共鳴的青春懷舊題材,創造了極強的話題性,也讓電影市場看到了網絡電影的潛力,由此引發了一段時期的網絡微電影創作風潮。



2015年,動畫片《大圣歸來》以優良細膩的畫面與燃點十足的故事讓觀者看到了國產動畫片追趕好萊塢的希望。
2018年的現象級作品,代表著現實社會題材商業片的回歸。成熟的制作加上不多見的故事原型,讓民眾體味著身邊人事變遷下的國家巨變。
改編自金三角流域中國商船遇襲案的《湄公河行動》和以“也門撤僑”事件為原型的《紅海行動》,導演林超賢對電影細節的處理異常真實,戰爭場面是,對人物身份的處理也是,對我們國家軍隊的描寫更是。生死之刻,有國可依,是多么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