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彭訓文

長期從事語言學教學的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駱峰說,如果給新中國70年來的流行語做一個簡單的劃分,會發現這樣一個奇特的現象,以1979年為界,在此以前,社會流行語一般與政治相聯。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有了自己的社會文化理想——共產主義,充滿了建設激情;但人們對共產主義的理解有明顯的烏托邦色彩。”駱峰表示,“同志”“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鼓足干勁”“力爭上游”“趕英超美”“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等流行語,都是當時人民精神面貌和生活常態的真實反映。
當政治價值成為社會認可的本位價值后,其另一種表現形式——強調階級和階級斗爭的流行語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蔓延。最明顯的表現是“階級斗爭要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路線是個綱,綱舉目張”這樣的話成為人們的口頭禪。
身為“60后”的駱峰認為,像強調社會的整體秩序和利益的“一切聽從黨召喚”“到革命最需要的地方去”,強調社會公平公正的“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割資本主義的尾巴”,強調勤儉節約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些詞都體現了當時的主導價值觀。
“持續不斷的運動帶來了政治詞語的爆炸增加,讓這一時期的社會流行語充斥著斗爭性和反智性。”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唐正大表示,這些詞基本來自最高領導階層的政令和宣傳,具有清楚鮮明的目的性和與黨中央的高度一致性,直接指稱那個特定時代的重要主題、事件和日常的政治生活方式。
1979年以后,改革開放的春風不僅帶來一場巨大的經濟體制變革,更帶來了人們思想和社會價值觀的巨大變化,流行語更豐富了。
“那時候,幾乎所有的報紙、廣播,都會講‘脫貧致富’這4個字。”如今已退休在家的北京市民王阿姨,對于上世紀80年代印象最深的是人們對致富重燃希望。
這一時期,語言系統中的熱詞開始集中反映社會各領域新事物新觀念。像經濟領域的“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勤勞致富”“萬元戶”“下海”“市場經濟”“下崗”;文化領域的“迪斯科”“搖滾”“春晚”“炒作”;教育領域的“五講四美三熱愛”“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留學”“托福”;通訊領域的“大哥大”“B P機”“電腦”“軟件”;金融領域的“炒股”“牛市”“熊市”等。
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孫美堂表示,這顯示人們關于利益、財富等方面的觀念開始變化,人們終于可以堂堂正正地以富有為榮,而且這是與國家整體的經濟體制改革密切聯系在一起的。
此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大眾文化全面興起,像北京流行語中的“大款兒”“大腕兒”“托兒”“沒戲”,港臺流行語中的“老公”“老婆”“打工”“炒魷魚”“哇噻”等詞語廣為流傳。
“在我開始接觸網絡的聊天室時候,很多人都希望遇到自己的‘輕舞飛揚’或是‘痞子蔡’。但是現在,你看誰還用‘MM’‘恐龍’這些當年的流行詞?”“80后”小伙杜峰,如今在北京一家網絡公司任職。在他看來,網絡聊天室的興起可謂是網絡流行語的發端。
隨后,模仿成為網絡新詞的主要形成方式。“范跑跑”“躲貓貓”“人艱不拆”等反映社會熱點事件的縮略詞風靡至今。“全民造詞現象的確是新世紀以后流行語的一大轉型。”在唐正大看來,這些流行詞的出現充分體現和發揮了身處現代社會的人們特別是年輕人在語言文字創造過程中的智慧、才能、情感,它反映的更是一種具有個體自我參照性的集體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