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文強
1943年12月2日,在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的基礎上,東江縱隊正式成立,在曾生、林平、王作堯、楊康華的領導和指揮下,轉戰東江,深入港九敵后,成為中外聞名的一支堅強的抗日武裝。
當時,太平洋戰場正處于膠著時期,為配合美軍在太平洋對日作戰,美軍第14航空隊,即著名的“飛虎隊”,對日軍在廣州、香港等地的軍事目標實施猛烈轟炸。
1944年2月11日,美國第14航空隊出動30多架轟炸機和護航戰斗機,從桂林基地出發,向日軍盤踞的香港啟德機場發動突襲。在香港啟德機場,“飛虎隊”遭遇日軍猛烈攻擊,空戰進行得十分慘烈,飛行員唐納德·科爾中尉的座機不幸被日機擊中起火,科爾被迫棄機跳傘。
在觀音山九龍坳跳傘的科爾,腿部被嚴重燒傷,左臂因碰上飛機尾翼受傷也無法活動。此時,一位年僅14歲的中國少年發現了這位不同種族的大兵。少年叫李石,是廣東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的通訊員,當時,他正好送信歸來途經九龍坳。李石把科爾帶到附近的一個山洞中隱藏起來,然后向獨立大隊報告。港九獨立大隊隨即決定,不惜一切代價營救科爾脫險。此后,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和日軍展開了一場長達20多天的“科爾爭奪戰”。
年輕的李石和他的一個伙伴背著食物和棉被,專門負責科爾的生活。在以后的幾天中,兩個中國人每天按時來到山洞,為科爾送飯、敷藥。當時只有10多歲的小戰士陳勛,陪著科爾藏在一個炭窯里,他用身上僅有的5毛錢軍票,買了一塊糖送給科爾。
科爾歸隊后,將小戰士陳勛送給他的那塊糖一直帶在身邊。他常常朝著香港的方向自言自語地說:“為了搶救我,你們一定動員了許多我所看不見的力量,我要和你們做永遠的朋友。”

“飛虎隊”
營救科爾成功后,東江縱隊又實施了多起營救遇險美軍飛行員的行動。多名美軍飛行員在中國軍人的保護下成功脫險。
1944年5月26日,美軍第14航空隊接到日軍運輸艦在廣東大亞灣出沒的情報。航空聯隊指揮部立即發出派遣B-25轟炸機前去攻擊的作戰命令。
一場激烈的美日海空大戰在大亞灣的海上和空中爆發。美國空軍飛行員麥得利上尉駕駛飛機向日艦俯沖投彈,頃刻間日艦爆炸,艦首進水下沉。但位于艦橋上的小口徑高射炮垂死掙扎,并擊中了麥得利駕駛的轟炸機,飛機起火后在虎頭門以東海面墜落。
當時,東江縱隊海上護航大隊隊長劉培正帶領隊員執行巡邏任務,分隊指揮員吳海看到幾個降落傘在船隊東面徐徐下降,他馬上意識到是盟軍飛機的飛行員在跳傘。
不久,5名美軍飛行員在距離巡邏船隊五六百米遠的海面降落。劉培接到報告后,立即命令吳海帶人換乘小船,人工搖櫓迅速接近飛行員降落的海面,打撈美軍飛行員。
此時,麥得利上尉與他的4名戰友正分散飄落在海面上,劉培帶領游擊隊員迅速趕到現場,將5名飛行員打撈上船來。
劉培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做了8和4的數字示意,美軍飛行員很快意識到面前的游擊隊是八路軍、新四軍,非常高興,從懷里把印有“我是美軍飛行員,請你們送我們到共產黨游擊隊那里去,以后酬謝”字樣的手冊交給劉培。
歲月流逝,我們已經難以直觀地感受到當年的戰火風云。唯一能夠讓我們體會的就是一封科爾回國后寫給中國的感謝信。在信的末尾,科爾說:“中國的抗戰贏得了整個世界的尊敬,我們美國人也為能夠在戰爭當中和你們像兄弟一樣戰斗在一起而驕傲。無論是在和平年代還是在戰爭年代,我們和你們都是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