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健康日的設立讓人一目了然:形象。比如,3月3日是全國愛耳日,兩個“3”恰似一對耳朵。愛耳日最早是“全國愛耳日”后來成為“世界愛耳日”,也是在同一天。6月6日是愛眼日。“66”就像一雙長著長長睫毛的大眼睛。這兩個日子的設立都與形象有關。

說到愛眼日,近年來,青少年近視問題越來越引起關注。2018年秋季開學前,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體育總局、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新聞出版署等八部門在今年秋季開學前聯合印發了《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提出到2023年,力爭實現全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在2018年的基礎上每年降低0.5個百分點以上,近視高發省份每年降低1個百分點以上。
世界衛生組織將每年的12月1日定為世界艾滋病日,這是因為首個艾滋病病例是在1981年的12月1日診斷出來的。12月1日艾滋病日如今已經被全球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和慈善機構廣泛認可。以防治艾滋病聞名的北京地壇醫院和北京佑安醫院,都曾在這個日子迎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探望。北京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常春說,這說明黨和國家領導人對防控艾滋病的重視。通過目前的宣傳來看,12月1日確實為多數公眾所知道,設立這個世界艾滋病日,也讓更多的人知道艾滋病是可以預防和控制的;同時,這個日子也喚起人們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關注和理解。

每年的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結核病日。這個世界性的健康日也和一個關鍵的日子有關:1882年這一天,德國微生物學家科霍宣布他發現了結核病病原菌。由此可以看出,結核病是一個古老的疾病。與艾滋病相比,結核病要高了數個“輩分”,但結核病的防控風險形勢依然嚴峻。2018年9月26日,聯合國大會首次舉行結核病問題高級別會議,全球領導人共商消滅結核病行動計劃。
近年來,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人群越來越多,腎病、腫瘤等慢性疾病的人群的規模也十分龐大。為此,我國及世界衛生組織設立了眾多的慢病相關健康日,旨在提醒人們積極預防慢病,提高生活質量。
每年的11月14日是糖尿病日。這個日子原來被稱為世界糖尿病日,后來升級為聯合國糖尿病日。11月14日是胰島素的首個發現者加拿大生理學家班廷醫生的生日。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而其并發癥才是導致糖尿病患者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目前,糖尿病心臟病、糖尿病腎病、糖尿病眼病,以及糖尿病足患者眾多,還有糖尿病前期人群的數量也很龐大,如果不加以控制,這些糖尿病“后備軍”在數年之后就有可能成為糖尿病患者。
帕金森病是一種在老年人中比較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每年的 4月11日世界帕金森病日,這是歐洲帕金森病聯合會最早設立的,因為這一天是帕金森病的發現者、英國內科醫生詹姆斯·帕金森博士的生日。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的神經功能障礙疾病,多在60歲以后發病。其癥狀表現為靜止時手、頭或嘴不自主地震顫,肌肉僵直、運動緩慢以及姿勢平衡障礙等,導致生活不能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