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學成,馬好文,王 斌,謝 元,孫利民,呂龍剛
(中國石油 石油化工研究院 蘭州化工研究中心,甘肅 蘭州 730060)
稠油是指油藏溫度下黏度超過100 mPa·s的脫氣原油,隨著輕質原油的不斷減少,稠油正逐步成為油田中后期開采的主要目標。稠油作為非常規石油資源,它的突出特點是組成中膠質、瀝青質含量高,造成其密度大、黏度高、開采及輸送困難[1]。稠油在地下油藏儲層、井筒及輸油管線中的流動性差,需要采取高成本的三次采油工藝。
世界范圍內開發了很多稠油開采技術,形成了以蒸汽吞吐、蒸汽驅為主的稠油熱采;以堿驅、聚合物驅、混相驅為主的稠油冷采。稠油開采技術的核心是降低稠油黏度以提高流動性。包木太等[2]將降黏技術分為物理降黏、化學降黏及生物降黏,并簡述了降黏原理。孟科全等[3]綜述了上述三類降黏技術的降黏原理及優缺點,認為催化降黏和微生物降黏具有更好的應用前景。各類降黏技術在稠油開發中得到廣泛應用,但它們都有其適用范圍并仍需改進。稠油組成復雜、黏度高、流動性差是多方面復雜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目前,對降黏技術及其機理的研究很多,但對稠油高黏本質的研究卻較少。對造成稠油高黏的因素進行系統的分析研究有助于提高對致黏機理和降黏機理的認識,合理選擇降黏方法,推動降黏技術的發展。
本文對稠油黏溫性質、流變特性及黏度影響因素進行了綜述,并揭示了稠油高黏的本質。
固定壓力及剪切速率下,稠油黏度隨溫度升高總體呈現降低的趨勢,并存在拐點溫度。在拐點溫度之前,稠油存在結構黏度,表現出非牛頓流體特征,黏度對溫度變化極為敏感,隨溫度升高稠油黏度急劇降低。高于拐點溫度時,稠油表現出牛頓流體特征,黏度隨溫度升高緩慢降低。一般而言,稠油黏度越大對溫度的敏感程度也越大。而壓力、剪切速率對稠油黏度的影響較弱,只有在拐點溫度前才有影響,溫度提高后影響不明顯[4-5]。稠油黏溫關系經回歸方程擬合后與Arrhenius方程有很好的符合度[6-7],而Arrhenius方程中的活化能可解釋為稠油在某粒子周邊產生空穴以提供該粒子完成移動需要克服的能壘,表征稠油分子之間糾纏作用和摩擦阻力的大小[8]。朱靜等[6]將黏溫關系轉換為lnη~(1/T)曲線(η為黏度,T為溫度),并將1/T分為3個區間,發現低溫段的活化能更高。在低溫下,分子布朗運動減慢,膠質、瀝青質等大分子易在范德華力作用下發生聚集形成空間網狀結構,導致稠油分子之間的內摩擦力增加,稠油結構強度增強,宏觀表現為黏度增加。為更準確地預測稠油黏度,韓繼勇等[9]將剪切速率對黏度的影響考慮在內,得到黏度與溫度、剪切速率的二元函數。
屈服應力表征一定溫度下稠油從變形到發生流動所需的最小啟動壓力,流變曲線則表征一定溫度下剪切應力與剪切速率的關系。低溫時稠油存在結構黏度,屈服應力值不為零,流變曲線為一條不過原點的直線,此時稠油屬于非牛頓流體[4,10]。隨著溫度升高,屈服應力值逐漸消失,流變曲線斜率也逐漸減小,表明稠油黏度隨著溫度升高而降低,稠油轉變為牛頓流體[4,9-11]。
含水稠油的流變特性更為復雜。申龍涉等[12]的研究結果表明,含水率越高,稠油非牛頓流體特性越強。王孟江等[13]的研究結果表明,含水率在低于40%(w)時對春光油田稠油流體類型并無影響。而對于水包油型稠油乳狀液,油相濃度較低時為牛頓流體,隨著油相濃度增加,轉變為非牛頓流體[14]。當固定油水體積比時,隨乳化劑濃度的變化,流體類型同樣會發生轉變[15]。一般認為稠油在轉化為牛頓流體后,在地層中才發生連續滲流。
2.1.1 水
油田開采后期,三次采油技術的應用造成產出的稠油含有大量的水。稠油中含量較多的非烴類化合物是天然的表面活性物質,可使油、水形成乳狀液從而影響稠油表觀黏度及流動規律。另外,稠油儲運過程中受外部條件影響可能會發生分散相與連續相的相互轉換,增加了油、水分散體系的復雜性。
王為民等[16]研究了遼河油田含水超稠油相轉換規律,發現含水率低于18%(w)時為油包水型乳狀液,稠油的表觀黏度與含水率正相關,對溫度比較敏感;達到轉相點后水反轉為連續相,形成水包油包水型的復雜乳狀液,稠油表觀黏度迅速下降,對溫度的敏感性降低。秦積舜等[5]模擬地層條件研究了塔河油田油水乳狀液黏度變化規律,得到類似結論。研究表明,轉相點與稠油本身黏度及溫度密切相關,呈現出隨稠油黏度增大或親水性增強而降低、隨溫度升高而升高的規律[17-18]。連續相黏度是影響油水乳狀液表觀黏度的主要因素,乳化降黏的基本原理就是添加表面活性劑促進形成水包油型乳狀液,以降低黏度和流動阻力。
2.1.2 蠟
蠟是原油的基本組分之一,它的含量和組成及其在原油中的溶解、結晶或膠凝的不同狀態對原油流變性質都有較大影響。蠟是原油中C18及以上飽和烴類化合物的統稱,可分為石蠟和微晶蠟,區別是后者碳原子數更多、分子結構更為復雜。石蠟是原油中蠟沉積物的主要成分,質量分數約為40%~60%,而微晶蠟質量分數低于10%。溫度低于析蠟點時,微晶蠟首先析出,其后是石蠟,蠟晶經歷成核與生長兩個階段。當蠟晶析出足夠數量時,相互之間糾纏、連接形成三維網狀結構,液態油被封鎖,原油發生結構性凝固,黏度突然增大,嚴重影響它的流動性能[19-20]。
敬加強等[21]借助灰色理論的研究結果表明,蠟對50 ℃原油黏度的影響程度最小,原因可能是50 ℃時蠟晶析出量對原油膠體體系沒有顯著影響。韓超等[22]認為當稠油中的蠟含量低時,難以形成以蠟為主體的凝膠結構,不是影響稠油高黏的主要因素。同時,稠油各組分的相互作用可抑制蠟晶析出從而降低析蠟點,而含有長鏈和極性基團的膠質和瀝青質分子首先析出,或與蠟共晶析出,使蠟晶尺寸減小、數量增多、分散性提高,抑制蠟晶相互連接[23-24]。
2.1.3 稠油族組成
按不同的分離方法,稠油可以分離為多種組分,其中,按極性大小分為瀝青質、膠質、芳香分和飽和分[25]的分離方法最為常見。Peramanu等[26]提出的石油膠體分散系統模型及Dickie等[27]提出的瀝青質宏觀結構模型,在稠油的研究中被廣泛采用。
程亮等[28]借助灰色關聯熵分析法,分析了稠油黏度與各組成因素之間的關系,認為瀝青質對稠油黏度影響最大,而其他組分對稠油膠體分散體系起穩定作用。趙瑞玉等[7]分析了15個特超稠油試樣,發現稠油黏度與飽和分、芳香分、膠質含量負相關,而隨瀝青質含量的增多、膠質與瀝青質含量比的增大呈近似指數關系升高。蓋平原[29]也得出了類似結論,并認為瀝青質與膠質等膠溶化劑的配伍性差異造成的稠油膠體不同的穩定狀態也深刻影響著稠油的黏度。汪雙清等[30]對遼河油田油樣采用柱層析方法分離及GC、GC-MS等檢測分析,認為稠油高黏的基礎是含有高比例的大分子組分及極性非烴組分。朱戰軍等[31]將遼河油田油樣分離為飽和烴、芳烴、膠質、瀝青質、中性非烴、酸性非烴,得出影響稠油黏度重要程度的順序為:膠質、瀝青質>酸性非烴>中性非烴。汪雙清等[32]以25個稠油試樣為研究對象,將試樣分離為飽和烴、芳烴、中性非烴、高極性非烴、酸性非烴、瀝青質6個組分,認為稠油黏度是各組分相互作用、共同貢獻的結果,并建立了黏度與化學組成的數學關聯模型。蘇鐵軍等[33]提出了一種黏度與稠油族組成進行關聯的多元線性模型,將其應用到不同稠油時,該模型得到了良好結果。
以不同稠油試樣為研究對象得出的結論存在差異,但眾多的研究均將稠油致黏的主要因素指向瀝青質,并針對瀝青質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崔敏等[34]分析了4種稠油瀝青質的結構、極性、締合度及臨界膠束濃度,認為稠油中瀝青質的含量及締合性是影響稠油黏度的重要因素。張慶[35]的研究表明,瀝青質極性越大,瀝青質分子的締合作用越強,瀝青質膠粒尺寸越大,黏度越大。李瑩等[36]使用超聲波對稠油進行處理實現降黏,認為降黏機理就是通過超聲波的物理效應拆散了瀝青質的締合結構,降低了瀝青質含量。王元慶[37]研究了稠油催化水熱裂解降黏機理,認為重質組分堆積緊密的超分子締合體的解聚是降黏的主要原因。劉必心[38]對瀝青質進行了甲基化反應,去除瀝青質分子上的活潑氫,瀝青質的聚集能力下降,黏度也大幅下降。而關于油溶性降黏劑的研究表明,降黏機理就在于破壞瀝青質的多層似晶締合結構[39-40]。由此可見,瀝青質不僅在含量上深刻影響稠油黏度,它的微觀分子結構對黏度的影響也極其重要。
2.2.1 雜原子
稠油中含量較多、對黏度影響較大的雜原子主要是S,N,O元素。稠油中S主要存在于硫醚、噻吩結構中;N的存在形式為吡啶、吡咯結構及酰胺結構,但主要集中在具有芳香性的雜環中,尤以吡啶結構居多;O主要集中在膠質和瀝青質中,在膠質中大多以羰基形式存在,在瀝青質中主要存在于羥基、醚橋鍵或酯基。S,N,O主要富集在膠質、瀝青質組分中,它們的存在可誘導產生永久偶極,增加分子極性[41-43]。由其引起的電荷轉移作用、偶極相互作用、氫鍵作用[44-47]等作用力是分子聚集的重要因素。
蓋平原[29]研究了13種稠油,認為高含量的雜原子與稠油高黏有重要關聯。程亮等[48]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得出稠油中各元素與黏度的灰熵關聯度大小為:C、H>雜原子>過渡金屬>非過渡金屬。程玉橋[49]的研究表明,高黏度稠油氫碳原子比更低,雜原子取代程度高,N+S+P總含量及S含量與其黏度正相關。張慶[35]認為吡啶類N、噻吩類S正面影響了瀝青質的極性、締合程度及膠粒尺寸,進而造成稠油高黏。稠油水熱裂解反應的降黏機理研究結果[50-52]表明,雜原子尤其是S的脫除對降低稠油黏度有重要影響。
2.2.2 金屬元素
金屬元素在原油中以無機鹽、油溶性有機鹽和金屬卟啉化合物等形式存在。趙天波等[53]研究了國內原油中的鹽類組成:原油中約90%(w)的鈉鹽、70%(w)的鈣鹽和鎂鹽是水溶性的。而油溶性鈣鹽主要以大分子的石油酸鹽形式存在,富集在重質組分中[54]。Ni和V等過渡金屬由于具有空的d軌道,可以與含孤對電子的雜原子發生絡合,在瀝青質的生成過程中雜原子進入骨架結構,而Ni和V與雜原子發生絡合作用進入瀝青質縮合芳環結構,參與了膠質、瀝青質分子的締合,是稠油中大分子聚集體的重要成因。
武本成等[55]使用研制的脫金屬劑通過脫金屬實驗研究了稠油中金屬元素含量與黏度的關系,發現稠油黏度和金屬元素總量正相關,并擬合得到了稠油降黏率與金屬脫除率之間的關系式。蔣昌啟等[56]配合使用降黏脫水劑與破乳劑將親油金屬化合物轉化為親水金屬化合物,實現金屬由油相轉入水相,并認為此過程破壞了原油中超分子結構,釋放出小分子輕烴,從而實現稠油降黏。
程亮等[48]認為非過渡金屬含量雖然較高,但基本不影響瀝青質分子在稠油體系中的分散狀態,對黏度的影響較小。敬加強等[21]認為Ni含量對原油黏度影響最大,V次之。Duong等[57]使用0.02~0.1 μm的陶瓷超濾膜對加拿大冷湖稠油進行過濾,發現過濾后油樣中隨著瀝青質含量的降低Ni和V含量減少,黏度變化也呈現出與之相同的規律。金屬卟啉是重金屬存在于原油(主要是重質組分)中的重要形式,金屬卟啉π電子共軛體系與瀝青質的高共軛、非定域π電子共軛體系可以發生π-π締合作用,對瀝青質締合度和表觀相對分子質量產生重要影響。重金屬含量的降低有利于降低瀝青質分子的締合度,減小瀝青質締合體的尺寸,有助于瀝青質分子的分散及提高原油膠體體系的穩定性,進而影響稠油黏度。
相對普通原油,稠油輕質組分含量低、重質組分含量高、組成與結構復雜。當溫度降低時,質點熱運動減慢,稠油膠體穩定性發生變化,膠質、瀝青質及蠟開始析出。以瀝青質為核心的大分子聚集體體積增大,相互間的距離減小,氫鍵等作用力使之容易發生連接,形成一定程度的空間網絡結構,以飽和分、芳香分為代表的液態烴被包裹、填充在網絡結構之中,稠油便表現出了獨特的黏溫性質和流變性質。
稠油中存在的眾多大分子聚集體相對移動時發生相互糾纏所產生的巨大內摩擦力是稠油高黏的本質。稠油中膠質和瀝青質組分的芳環體系縮合程度高,S,N,O等雜原子以及Ni和V等過渡金屬元素含量高,由它們引起的π-π共軛作用、絡合作用、氫鍵作用和偶極相互作用等是形成大分子聚集體的主要締合作用力。在宏觀物理組成上,稠油中高含量、高極性的膠質和瀝青質是稠油高黏的主要原因。在微觀分子結構上,雜原子和重金屬元素是膠質、瀝青質等大分子復雜混合物形成的重要因素,稠油高黏是分子結構中雜原子、過渡金屬及縮合芳環體系等發生物理與化學作用的綜合反映。降黏技術應從分析稠油中重質組分的結構與性質入手,選用合適的技術手段調節稠油流變特性或破壞稠油中大分子聚集體的締合結構,從而獲得目標水平的黏度。
參 考 文 獻
[1] 李春云,羅全民,劉子勝,等. 春光油田超稠油高黏敏感性因素研究[J]. 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14):78-81.
[2] 包木太,范曉寧,曹秋芳,等. 稠油降黏開采技術研究進展[J]. 油田化學,2006,23(3):284-288.
[3] 孟科全,唐曉東,鄒雯蚊,等. 稠油降黏技術研究進展[J]. 天然氣與石油,2009,27(3):30-34.
[4] 趙法軍,劉永建,王廣昀,等. 大慶普通稠油黏溫及流變性研究[J]. 科學技術與工程,2010,10(31):7644-7647.
[5] 秦積舜,張星,耿宏章,等. 油水乳化轉相黏度預測實驗研究[J]. 石油勘探與開發,2004,31(4):132-135.
[6] 朱靜,李傳憲,辛培剛. 稠油黏溫特性及流變特性分析[J]. 石油化工高等學校學報,2011,24 (2):66-72.
[7] 趙瑞玉,展學成,張超,等. 特超稠油黏度的影響因素研究[J]. 油田化學,2016,33(2):319-324.
[8] 梁文杰. 重質油化學[M]. 東營:石油大學出版社,2000:231.
[9] 韓繼勇,侯云翌,鄭維師. 冷家稠油黏溫特性及流變特性實驗研究[J]. 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44(4):610-614.
[10] 齊超,于歡,吳玉國,等. 遼河油田稠油流變特性實驗研究[J].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學報,2016,36(5):29-32.
[11] 王風巖,嵇銳,王忠偉,等. 特(超)稠油流變特性試驗研究及應用[J]. 特種油氣藏,2002,9(5):91-93.
[12] 申龍涉,王戩麗,李恩田,等. 含水超稠油流變性試驗與研究[J]. 油氣儲運,2007,26 (9):24-26.
[13] 王孟江,燕收廣,王超強,等. 春光油田稠油流體特性研究[J]. 石油地質與工程,2017,31(4):67-69.
[14] 范維玉,胡德燕. GL系列特稠油乳化降黏劑及其O/W型乳狀液流變性研究[J].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2):48-50.
[15] 李傳憲,楊飛,林名楨,等. 草橋稠油O/W乳狀液的穩定性與流變性研究[J]. 高校化學工程學報,2008,22(5):755-761.
[16] 王為民,李恩田,申龍涉,等. 遼河油田含水超稠油流變特性研究[J]. 石油化工高等學校學報,2003,16(2):69-75.
[17] 賀文媛,郝清滟,李美蓉,等. 溫度對乳化稠油含水率反相點及增黏倍數的影響[J]. 石油化工高等學校學報,2016,29(1):6-9.
[18] 李美蓉,于光松,張丁涌,等. 稠油W/O型乳狀液轉相特性研究[J]. 油田化學,2017,34(2):335-339.
[19] Chen Gang,Tang Ying,Zhang Jie.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 of polyaminoamide as new paraf fin inhibitor from vegetable oil[J]. Chem Cent J,2011,5(1):82.
[20] Zhang Jie,Sun Yan,Tang Ying,et al. Wax precipitation research of crude oil by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J].Adv Mater Res,2012,524/527:1730-1733.
[21] 敬加強,羅平亞,朱毅飛. 原油組成對其黏度影響的灰色關聯分析[J]. 油氣田地面工程,2000,19(6):12-13.
[22] 韓超,吳曉南,杜洋. 新疆風城稠油高黏實質及其降黏方法探析[J].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12(3):36-38.
[23] 張紅,沈本賢. 蠟晶形態結構對原油降凝的影響[J]. 石油學報:石油加工,2006,22(5):74-79.
[24] 蘇慧君,陳剛,栗菁,等. 玉門稠油組分特征及其對結蠟行為的影響[J]. 燃料化學學報,2014,42(2):187-192.
[25] Corbett L W. Composition of asphalt based on generic fractionation,using solvent deasphalting,elution-adsorption chromatography,and densimetric characterization[J]. Anal Chem,1969,41(4):576-579.
[26] Peramanu S,Clarke P F,Pruden B B. Flow loop apparatus to study the effect of solvent,temperature and additives on asphaltene precipitation[J]. J Pet Sci Eng,1999,23(2):133-143.
[27] Dickie J P,Yen T F. Macrostructures of the asphaltic fractions by various instrumental methods[J]. Anal Chem,1967,39(14):1847-1852.
[28] 程亮,楊林,鄒長軍,等. 影響稠油黏度的化學組成灰熵分析[J]. 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06,23(2):19-23.
[29] 蓋平原. 勝利油田稠油黏度與其組分性質的關系研究[J].油田化學,2011,28(1):54-57.
[30] 汪雙清,沈斌,林壬子. 遼河超稠油的化學組成特征及其致黏因素探討[J]. 石油學報:石油加工,2010,26(6):894-900.
[31] 朱戰軍,林壬子,汪雙清. 稠油主要族組分對其黏度的影響[J]. 新疆石油地質,2004,25(5):512-513.
[32] 汪雙清,沈斌,林壬子. 稠油黏度與化學組成的關系[J].石油學報:石油加工,2010,26(5):795-799.
[33] 蘇鐵軍,鄭延成. 稠油族組成與黏度關聯研究[J]. 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4(1):60-62.
[34] 崔敏,吳樂樂,李傳,等. 稠油高黏因素的初步研究[J].煉油技術與工程,2013,43(6):53-58.
[35] 張慶. 瀝青質對稠油高黏特性的影響規律研究[D]. 青島: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4.
[36] 李瑩,趙德智,宋官龍,等. 超聲波處理對遼河油田稠油黏度的影響[J]. 當代化工,2016,45(12):2751-2753.
[37] 王元慶. 低溫稠油水熱裂解催化降黏研究[D]. 武漢:中國地質大學,2010.
[38] 劉必心. 瀝青質對塔河稠油黏度的影響機理研究[J]. 中國科學:化學,2018,48(4):434-441.
[39] 王大喜,郭磊,王亮,等. 油溶性降黏劑降黏降凝作用機理的理論與實驗研究[J]. 油田化學,2010,27(3):314-319.
[40] 崔青,張長橋,修建新,等. 稠油瀝青質膠質降黏機理的分子動力學模擬[J]. 山東大學學報:工學版,2017,47(2):123-130.
[41] Pacheco-Sánchez J H,Zaragoza I P,Martínez-Magadán J M.Asphaltene aggregation under vacuum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by molecular dynamics[J]. Energy Fuels,2003,17(5):1346-1355.
[42] Pacheco-Sánchez J H,Alvarez-Ramirez F,Martínez-Magadán J M. Morphology of aggregated asphaltene structural models[J]. Energy Fuels,2004,18(6):1676-1686.
[43] Wattana P,Fogler H S,Yen A,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polarity-based asphaltene subfractions[J]. Energy Fuels,2005,19(1):101-110.
[44] Sheu E Y,Mullins O C. Asphaltenes: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M]. New York:Plenum Press,1995:1-52.
[45] Paul M H,Rao B M L. The role of polar species in the aggregation of asphaltenes[J]. Fuel Sci Technol Int,1987,5(2):119-168.
[46] Moschopedis S E,Fryer J F,Speight J G. Investigation of asphaltene molecular weights[J]. Fuel,1976,55(3):227-232.
[47] Speight J G,Moschopedis S E. Some observations of the molecular “nature” of petroleum asphaltenes[J]. Div Petrol Chem,ACS,1979,24(4):910-923.
[48] 程亮,楊林,羅陶濤,等. 稠油分散體系中黏度與化學組成的灰熵關系分析[J]. 西安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2(3):92-95.
[49] 程玉橋. 勝利油田單家寺油區稠油物理化學性質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學,2002.
[50] 劉永建,劉喜林. 稠油的水熱裂解反應及其降黏機理[J].東北石油大學學報,2002,26(3):95-98.
[51] 吳川,雷光倫,姚傳進,等. 雙親催化劑作用超稠油水熱裂解降黏機理研究[J]. 燃料化學學報,2010,38(6):684-690.
[52] 林日億,羅建軍,王新偉,等. 非含硫金屬鹽對稠油水熱裂解生成硫化氫影響實驗[J]. 石油學報,2016,37(2):237-241.
[53] 趙天波,祁魯梁,汪燮卿. 我國一些原油中鹽類的組成及脫鹽效果的研究[J]. 石油學報:石油加工,1988(3):80-85.
[54] 侯典國,汪燮卿. 我國一些原油中鈣化合物分布及形態的研究[J]. 石油學報:石油加工,2000,16(1):54-59.
[55] 武本成,黃延召,朱建華. 稠油中金屬元素含量對其黏度的影響研究[C]//第五屆全國化學工程與生物化工年會論文集. 西安:西北大學,2008:592.
[56] 蔣昌啟,朱建華,劉紅研,等. 超稠油化學降黏脫水技術[J]. 青島科技大學學報,2005,26(2):109-113.
[57] Duong A,Chattopadhyaya G,Kwok W Y,et al.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heavy oil ultrafiltration using ceramic membranes[J]. Fuel,1997,76(9):82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