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珠海市藥學會,廣東 珠海519000; 2.珠海易嘉貿易有限公司,廣東 珠海 519000 ;3.中山大學 藥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4.廣州新民培林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000)
降香為名貴中藥,《中國藥典》規定為豆科黃檀屬植物降香檀(DalbergiaodoriferaT.Chen)的樹干和根的干燥心材,具有化瘀止血、理氣止痛的功效,用于吐血、衄血、外傷出血、肝郁脅痛、胸痹刺痛、跌撲傷痛,嘔吐腹痛[1]。由降香的飽和芳香水和丹參的水提取液加工配制而成的香丹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擴張血管與增進冠狀動脈血流量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療冠心病、心臟病和腦血管疾病,對肝炎、肝硬化和慢性腎衰竭也有較好的臨床療效[2]。同時本品因材質緊密而堅硬,紋理細膩,歷來是上好的家具原材料,在紅木市場上稱為海南黃花梨,由于資源日趨減少,在文玩與收藏市場上也是聲名鵲起[3]。
降真香之名,在近代則不見于各級標準體系中,權威參考書多將其列為降香的別名,如《中藥大辭典》降香項下同時列了降真香、紫降香、花梨母的別名[4],《中華本草》則列了降真香、紫藤香、降真、花梨母作為異名[5],查其基源植物,《中藥大辭典》規定為降香檀,《中華本草》中除了降香檀外,也將印度黃檀(DalbergiasissooRoxb.)作為基源植物之一。
約自2010年以來,在海南的香市與文玩市場刮起了一股降真香風,細考其樣品,性狀與氣味均與降香檀的心材明顯不同,由于資源稀少,加上各路藏家的追捧,其價格已有趕超沉香和海南黃花梨之勢,除了作香料與工藝品外,也證實其具有與降香類似的活血、止血、療傷等功效。馮輝[6]通過考證認為其基源植物可能是黃檀屬的藤本植物藤本兩粵黃檀(DalbergiabenthamiPrain)、藤黃檀(DallergiahancaihanceiBenth.)受砍傷、蟲蟻或臺風折傷后所分泌香脂的木材,前者習稱大葉降真香,后者習稱小葉降真香;而張丹雁等[7]研究認為其基源是兩粵黃檀與斜葉黃檀(Dalbergiapinnata(Lour.) Prain);李書淵等[8-11]考證認為降香本草中記載的降香并非豆科植物降香黃檀的心材,而是近十余年風靡文玩市場的兩種或多種名為降真香的木質藤本植物,產自海南及東南亞一些國家;新近出臺的廣西地方標準《降真香鑒定方法》(DB45/T1914-2018)則列出了三種降真香的植物基源:兩粵黃檀、斜葉黃檀、紅果黃檀(DallergiahancaitsoiMerr.et Chun)。可見目前降香與降真香名稱與基源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疊與混亂,為厘清這種混亂局面,本文對關于降香、降真、降真香的本草記載重新考證,旨在從歷史記載探析其真正的植物基源。
《四庫全書》及《古今圖書集成》等古代文獻全文本版,選擇醫藥相關古籍789部。
采用自編的《古代文獻全文檢索》手機APP(開發者:肖平東),輸入關鍵詞“降真香”“降香”返回書名及相關內容摘要后,進行原文檢索、核對與分析。
以“降真香”為關鍵詞,共檢索到93部古籍中210余條記錄;以“降香”為關鍵詞,可檢索到128部古籍中300余條記錄。檢索結果及其年代分布見表1、表2。

表1 記載有“降真香”的古籍及年代分布

表2 記載有“降香”的古籍及年代分布
多數古籍并未對來源、性狀、植物形態等進行描述,僅記載了含有“降香”或“降真香”的處方。對“降真香”有相關描述的古籍有23部,見表3。對“降香”有描述或定義的有3部清代古籍,分別為張秉成的《本草便讀》、陳其瑞的《本草撮要》和姚瀾的《本草分經》。

表3 古籍中對“降真香”有描述的醫藥相關文獻
其中典型的論述如下:
2.2.1 《海藥本草》 徐表《南州記》云:生南海山,又云生大秦國。味溫,平,無毒。主天行時氣,宅舍怪異,并燒悉驗。又按《仙傳》云:燒之,或引鶴降。醮星辰,燒此香甚為第一。燒之,功力極驗;小兒帶之能辟邪惡之氣也。
2.2.2 《仁齋直指》 硬瘡生肌方:降真香一兩,紫赤大片者,油處更好……。
2.2.3 《炮炙全書》 降真香,辛,溫。紫而潤者為良。
2.2.4 《本草綱目》 【釋名】紫藤香、雞骨香……【集解】慎微曰:……其香似蘇方木,燒之初不甚香,得諸香和之則特美。入藥以番降紫而潤者為良……【發明】時珍曰:降香,唐、宋本草失收。唐慎微始增入之,而不著其功用。今折傷金瘡家多用其節,云可代沒藥、血竭……。
2.2.5 《顧松園醫鏡》 辛溫,色紅甜而不辣者佳。降氣最效,行瘀如神,肝傷吐血宜求……。
2.2.6 《本草便讀》 性味與檀木相同。形色較前香為異。入肝破血??俺鰷?。辟惡搜邪。可解時行之疫癘。
2.2.7 《本草分經》 紫金藤即降香。
2.2.8 《本草撮要》 降香味辛溫。入手太陰經。功專療折傷金瘡。止血定痛。得牛膝、生地、治吐瘀血。為末敷金瘡結痂無瘢。怒氣傷肝。用代郁金神效。一名紫藤香。
2.3.1 降真香與降香 由表1及表2可知,最早記載降真香藥用功能的古籍為唐代的《海藥本草》,根據《海藥本草》引用徐表《南州記》以及李時珍引嵇含《草木狀》的成書年代,可知降真香實際入藥不晚于晉代。而降香之名最早可能出于宋代的《仁齋直指》或《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度数S直指》首次同時記載了二者,其中降真香記錄10處,降香記錄1處,其中記錄降香的為“秘授仙方萬應膏藥”的處方,可能為楊氏收錄的民間驗方,從處方功效看與降真香相同;其所載治勞瘵病的芎歸血余散方如下:“……入紅硬降真香末半錢……燒降真香置床下,午時又如前服藥?!痹诿鞔蹩咸盟摹蹲C治準繩·類方》中引用該方時則變成了:“芎歸血余散…… 入紅硬降真香末半錢……燒降香置床底下,午時又如前服藥。”兩段記錄基本相同,唯其中一句 “燒降真香置床下”到明代時變為了“燒降香置床底下”。
在《本草綱目》中,李時珍將降真香列為正名,紫藤香、雞骨香列為異名;而在降真香條文下的【集解】與【發明】中,多處使用“降香”之名;自李時珍以后,不少醫家著作在同一段記錄中同時出現降真香與降香的描述,如清代的《對山醫話》:“夏令暑熱炎蒸,濕濁上騰……,爰擬一方,名曰圣治……方用…… 白檀香(研細末)一兩,降真香(研細末)一兩……檀香調脾利膈,正氣驅邪,降香能辟穢惡怪異之氣,故用為佐使……?!?/p>
以上記錄均清晰地表明了古人認為降真香與降香為同一藥品,從年代與出現頻率來看,大致可能宋時民間就有以降香作降真香簡稱,李時珍以后,各醫家稱“降香”“降真香”的都有,但沒有一人在一個處方中同時出現降真香、降香兩味藥的情況。而且到明清以后,降香的記錄開始明顯多于降真香,說明醫家已經越來越認可降香作降真香的簡稱了。
2.3.2 降真香與紫藤香 紫藤香一名最早出自西晉植物學家的《南方草木狀》,后世的文獻中,宋代王璆原的《是齋百一選方》、宋代東軒居士的《衛濟寶書》、元代盧之頤的《本草乘雅半偈》、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明代江瓘的《名醫類案》均直指降真香即紫藤香。而元代盧之頤的《本草乘雅半偈》、清代胡廷光的《傷科匯纂》和文晟《急救便方》則直指紫藤香就是降香。其中明代的《名醫類案》則直指紫藤香為降真香之佳者,清代的《傷科匯纂》與《急救便方》也指出紫藤香為降香之佳者,再結合元代《炮制全書》中“降真香紫潤者良”的描述,這不僅從另一側面說明降香、降真香在古代指同一物質,也表明古之降真香有多種基源,其中紫藤香是降真香(降香)中最好的一種。
2.3.3 古代降真香的植物基源 綜合所有有關降真香、降香、紫藤香的描述,可以發現古人使用的降真香的共同特點有:能燒、且香,具備香料的特征;降真香顏色為紫色或紅色或紫紅色,有油,有節,類似蘇木(蘇方木);功效方面,均提到主天行時氣,宅舍怪異,并燒悉驗,以及止血、生肌、療傷等。
結合當今市面的降真香及降香樣品分析,以及植物分類學知識,黃檀屬植物結香多數可以符合上述特征。而該屬植物可分兩類,一類是以降香檀、印度黃檀等為代表的喬木,以及介于木本與藤本之間斜葉黃檀等,長到一定程度后樹心會結紫紅色的香材;另一類是以藤黃檀、兩粵黃檀等為代表的藤本類,受傷感染后也能結的紫紅色的香材。李時珍觀察并記錄了兩種降真香的存在,他引元代周達觀《真臘記》云降真香乃樹心,顯然是指喬木類;引《南方草木狀》曰:“紫藤香,長莖細葉,根極堅實,重重有皮,花白子黑”,顯然紫藤香是藤本植物所結香體。但降真香最合理的基源是哪一類,李時珍是有疑問的,他在《本草綱目》中按曰:“嵇氏所說,與前說稍異,豈即朱氏所謂似是而非者乎?抑中國者與番降不同乎?”
由于《南方草木狀》為專門的植物著作,記載紫藤香的名稱也較早,其描述明顯為藤本植物,周達觀《真臘記》為元代的海外游記,專業性稍差,其云降真香乃樹心一說,可能是藤本降真香資源不足,番人以相似的樹心充之的原因,因此降真香最合理的植物基源,應為藤本黃檀屬植物的香材,這點與文獻[11]論點一致。
根據現代植物分類學以及實地考察可知,黃檀屬藤本植物中,以藤黃檀與兩粵黃檀和斜葉黃檀結香多見,主產緬甸與云南的斜葉黃檀,是介木本與藤本之間植物,也則是番降的主要品種,三者植物特征、香體特征與《南方草木狀》所列紫藤香特征比較見表4。

表4 藤黃檀、兩粵黃檀植物特征與《南方草木狀》所列紫藤香特征比較
從表4的特征對比可見,《南方草木狀》描述的紫藤香,尚不能明確具體是哪一種藤類植物,藤黃檀、兩粵黃檀、斜葉檀均有可能。
2.3.4 降真香與蘇方木 《本草綱目》有降真香“其香類蘇方木”之錄,之后明盧之頤在《本草乘雅半偈》中也提及降真香類似蘇方木,清汪昂《本草備要》提到降真香質類蘇方木,汪讱庵《本草易讀》也指其類蘇方木。蘇方木即是蘇木,按《中國藥典》及《中國植物志》的記載,它是豆科云實屬喬木蘇木(CaesalpiniasappanL.)的心材,其質堅硬,表面黃紅色至棕紅色;有觀點據此認為降真香為黃檀屬的喬木降香檀的心材;又因蘇木的小葉較少,也有觀點據此認為降真香是與蘇木小葉大小相當的藤黃檀或斜葉檀結的香材;但實際樣品比較可知,降香心材與蘇木心材無論從顏色、香氣成分還是質地上均有明顯的差別。蘇木自古有作染料的傳統,而海南黎族民間至今還保留了兩粵黃檀所結香體或單用或配伍蘇木一起染絳的傳統,所以古人講降真香類蘇方木更可能指的二者均能作染料的這一特點,而不是指二者的質地或香味類似。
本文對關于降香、降真、降真香的本草記載重新考證,得出以下結論:古代降真香、降香、降真均指同一物質,與文獻[12]觀點一致,降真、降香等均為降真香的簡稱,而紫藤香為降真香之佳者,紫藤香的植物基源應為豆科黃檀屬一種或多種藤本植物。
現代醫藥文獻及各級藥品標準中只有降香一名,降真及降真香之名極少出現,其原因可能是從明清以后降香、降真香二者同等混用,但降香出現頻率略高于降真香,所以《中國藥典》及權威本草專著都以降香作為正名,而把降真香、紫藤香等作為別名處理。
古代降真香最好的應為藤本黃檀屬植物結香,但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國內市場上的降香多為進口,且經鑒定基本都是心材一類的木質,因此《中國藥典》只收載降香檀的心材作為降香的藥用基源。而本文的考證可知,藤本黃檀屬植物所結的紫藤香的藥用價值要高于木本的降香,但目前很少使用,這未免可惜,建議大力開發這類藥物的醫藥價值。名稱方面,可兼顧《中國藥典》及現代各標準的使用情況,不叫“降香”,接受香市與文玩市場的叫法,同時也是恢復古人的叫法,稱“降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