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成都中醫藥大學 針灸推拿學院,四川 成都 610075)
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ild cognitiveimpairment ,MCI)是介于正常老化與癡呆(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之間的一種認知缺損狀態。根據其記憶力減退、輕度定向障礙、生活無序等主要臨床表現,中醫學將其歸屬于“健忘”“喜忘”“好忘”“善忘”“文癡”“呆病”等范疇,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流行病學調查顯示,MCI患者有較高的癡呆進展率,其死亡率也高于認知正常的老年人群[1],嚴重危害人們的身心健康、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MCI的早期發現和及時干預能夠有效降低癡呆發生風險[2-3]。研究表明,非藥物干預可能對MCI有益,例如認知訓練和體育鍛煉,這些活動可能具有神經保護作用或補償作用[4]。神經影像學研究發現,針灸可以調節MCI和AD患者廣泛分布的腦網絡[5]。因此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針灸在MCI臨床防治中的作用,其操作簡便、療效肯定、無毒副作用、患者易于接受、能有效提高MCI患者的生活質量。本文結合現有文獻,對針灸治療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研究現狀進行總結。
祖國醫學認為MCI以腎虛為本、陽虛為根、痰瘀為標,而督脈絡腎,向上貫心,內聯腎、腦、心,交通心腎,是精神氣血匯聚所在。朱才豐等[6]注重從“神-腦-督脈-腎-任脈”軸入手,比較通督調神針灸療法與尼莫地平對MCI的療效,通督調神組MMSE評分升高值和SDSVD、IL-6降低值均顯著大于西藥組(P<0.05)。包宇等[7]探討針刺治療改善MCI時,重點選取百會、四神聰、風池、神門、三陰交、太溪、懸鐘等穴,經治療,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為86.7%,對照組患者為63.3%,兩組患者MMSE、MoCA及Barthel指數評分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王英慧[8]取雙側曲鬟透刺率谷、頭臨泣透刺目窗、正營透刺承靈、風池透刺腦空,治療肝陽上亢型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其總有效率為90%。許穎琦[9]采用毫針透刺法治療遺忘型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毫針透刺組在改善遺忘型輕度認知功能方面明顯優于普通針刺組。
有研究表明,針灸能夠通過恢復MCI患者大腦皮層異常區域功能,對MCI的恢復大有益處[10]。劉琳[11]采取針刺于氏頭針額區和項區治療MCI,其療效明顯優于西藥組。陳國慶[12]以額三針為主穴,能有效改善患者認知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Albert等[13]在對比電針與假針刺對MCI患者的療效研究中發現,電針干預能降低輕度認知障礙老年人認知能力下降速度。趙凌等[14]采用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比較電針與尼莫地平對MCI患者的療效,結果電針組總有效率為50.0%,優于尼莫地平組的34.4%(P<0.05),且在治療結束后的半年隨訪中,發現電針組的遠期療效優于尼莫地平組。
《靈樞·九針十二原》云:“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明確指出井穴為諸脈氣所出之處,為經脈氣血之源泉,故錢伶敏[15]通過觀察針刺腎經的井穴“涌泉”及心包經的井穴“中沖”為主,以激發經氣、開源醒腦,對血管性認知障礙患者的三大量表評分及中醫癥狀的影響并與對照組進行比較發現,針刺組MMSE、MoCA、ADL評分明顯高于藥物組,其療效亦明顯優于藥物組(P<0.05)。原穴是經氣所經過和留止的部位,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難經·六十六難》指出:“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而絡穴可聯絡表里兩經之經氣,孔波[16]特采用原絡通經針法治療MCI,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0.0%,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為63.33%。
郭志平[17]認為MCI治療應以清熱逐痰、健脾祛郁為主,補氣養血為輔,遂采用黃連溫膽湯聯合益腦針刺法,清熱化痰,健脾補腎,添精益髓,活血通腑,以維持神經元細胞膜穩定,清除氧自由基,修復神經元,改善微循環,降低S100β蛋白的表達,提高血氧供給量,顯著提高治療效果,觀察組治療后MMSE、MoCA與ADL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Wang S等[18]采用針刺結合尼莫地平治療腦梗死后MCI,研究結果表明聯合治療明顯提高了有效率。張長巨等[19]針對輕度認知障礙患者進行針灸聯合尼莫地平腦心通治療,使用MoCA量表分別評估治療前后的療效,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為67.69%,對照組患者為50.90%。
Vidovich M R等[20]將160例MCI患者隨機為認知訓練組與對照組,觀測其記憶、注意力、執行力、情緒和生活質量的變化,根據劍橋認知評分(CAMCOG)發現,認知活動訓練可能延緩MCI患者認知功能的下降和降低發生癡呆的風險。曹華等[21]選取60例MCI患者,根據隨機原則,將其分成兩組:電鍉叢針結合認知訓練組與認知訓練組,觀察組采用電鍉叢針刺激額區及右側顳區,同時進行認知訓練,對照組采取單純的認知訓練,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6.2%,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7.9%。王宇等[22]研究亦表明頭穴叢刺結合認知訓練干預MCI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可改善和提高患者的認知能力。
Songming HE等[23]在評估6個月的中醫干預對輕度認知障礙老年人和WML的影響發現,艾灸可以改善輕度認知功能障礙。近年來,中醫文獻與現代研究認為艾灸可以振奮陽氣、疏通經絡、健腦補髓、醒腦開竅、安神定志。馮曉東等[24]觀察督灸對腦卒中后認知障礙的臨床療效中,兩組治療后MBI、MoCA評分均高于治療前(P<0.05),治療組高于對照組(P<0.05)。賈新燕等[25]認為調神益智艾灸法能夠改善輕度認知障礙患者認知功能及睡眠質量,將60例輕度認知障礙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艾灸組和對照組,治療后艾灸組療效明顯優于治療組。雷火灸具有溫經通絡、升陽益氣、化瘀散結及防病保健作用;嚴宏達等[26]采用雷火灸大椎、腎俞結合認知訓練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后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總有效率為80.0%。
認知功能作為機體的一種精神、思維活動,對機體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靈樞·海論》載:“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腔酸弦冒,目無所視,懈怠安臥。”說明本病病位在腦。人的精神、情志、意識、思維活動亦與五臟的生理活動密切相關,歷代醫家對此皆有論述,孫思邈曾言:“五臟者魂魄之舍,精神之所依托也,魂魄飛揚者,其五臟空虛也。” 《素問八正神明論篇》曰:“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醫方集解補養之劑》指出:“人之精與志,皆藏于腎,腎精不足,則志氣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林佩琴在《類證治裁》中說:“惟因病善忘者,或精血虧損,務培肝腎。”
MCI是多種病理機制導致的認知功能障礙,其依據癥狀學、神經心理學定義而來。改善認知障礙的藥物種類主要是腦循環代謝改善藥,但目前尚無滿意的療法及藥物。在臨床上由于早期難以識別,且無法引起重視,對中晚期AD的治療效果也不佳,所以人們將研究的注意力開始轉向早期診斷和早期干預,對 MCI早期測查早期干預有助于防止和延緩 AD發展。但眾所周知,諸如MCI這類疾病,僅僅依靠患者自身或者醫生是無法解決問題的,這就對早期認知訓練以及患者家庭互助提出了較高要求。綜合已有文獻資料及其研究結果來看,MCI的治療關鍵在于腦,結合心腎肝脾以及任督脈,以針刺為主要干預方式;西藥為輔,艾灸法與認知功能訓練為平素保健,聯合治療,方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功效,達到減輕MCI癥狀、改善生活質量的目的。
本文分析了國內外部分臨床隨機對照試驗,各研究均嚴格遵守了隨機原則,但分組情況可能因為治療方式各有不同而有所差異,在嚴謹性方面略有不足;由于篩選病例大多為醫院或社區患者,故各項研究組基線良好、依從性較好,完成度也較高,但樣本普遍偏小,各個研究之間的樣本量來源代表性不是很強;不同的研究中各個年齡階段的患者所占的比例不同必然會對結論產生影響;各研究人群的經濟水平和生活方式不同也可能會對結果產生影響。針刺治療過程中,可能因針刺手法過重,或患者體位不當,或患者饑餓、緊張、疲勞等原因,出現一些異常情況,如暈針、滯針、彎針、斷針,或針刺部位血腫、感染、損傷等,在各研究實施的過程中,均如實記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是否出現了以上情況,以及處理措施,根據各試驗的異常情況分析,針灸治療MCI的安全性可靠;對試驗結果的判定方面,參考指標主要包括: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MSE)、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量表(Barthel指數)、血管性癡呆中醫證型量表(SDSVD)、CMS無意義圖形再認、畫鐘測驗、臨床癡呆分級標準等,因試驗方式各異,故參考指標不盡相同,故療效評定具有一定局限性;國內的針灸療法研究主要集中于評價療效優劣,而國外學者仍質疑針灸是否有療效,所以他們在設計試驗方案時多選擇針刺與假針刺對照及針刺與陽性藥物對照;因為非藥物治療的特殊性而難以實現雙盲而存在偏倚。
科學、規范、大樣本、多中心的隨機、盲法、對照的長期追蹤觀察研究是驗證針灸治療MCI的最佳手段。并且臨床研究不應該局限于橫向比較,更需要深度挖掘,增加關于機制方面的研究,從不同維度系統全面地闡釋針灸改善MCI和AD的效應機制,并在此基礎上制定較為成熟規范的操作方法,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