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飛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絕經是婦女生命歷程中必然要經歷的,是生殖期到非生殖期的過渡階段。顧名思義,經斷前后諸證就是絕經前后出現的一組癥狀,在我國據統計,在總人數中占11%的中老年婦女中,一半以上存在著或輕或重的絕經相關癥狀或疾病[1]。經斷前后諸證不僅在身心上給中老年婦女帶來了嚴重損害,使生活質量下降,還增加了人口老齡化及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2]。激素補充療法是目前主要的治療方式,臨床應用較為廣泛,因需嚴格遵循用藥方法及禁忌,且存在安全性問題,故改善絕經前后出現的身體及心理癥狀,確立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成為了醫生在臨床工作中不可忽視的職責。
本研究選擇2015年10月-2017年9月于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針灸科及婦科就診且符合經斷前后諸證診斷標準的患者60例。應用統計軟件SPSS 19.0將患者隨機分入電針組和安慰組,每組各30例。
年齡40~55周歲;月經周期、經期及經量異常或經停三月以上者;出現血管收縮、自主神經失調、精神神經等伴隨癥狀。參照《婦產科學》[3]《中醫婦科學》[4]。
符合診斷標準,且改良KI評分>10分; 拒絕使用激素替代療法的患者; 知情同意者。
近3月應用激素補充治療者;合并婦科急性感染性疾病者;明確有嚴重的其他系統疾病者;患有精神類疾病者;不能嚴格按照治療方案執行者。
研究中出現不良反應或意外情況,不宜再進行研究者;患者中途自愿退出研究者;患者未按方案治療者;研究期間失訪者。
取穴:陰經:關元、氣海、中脘、三陰交(電針:關元、氣海),陽經:大椎、腰陽關、命門、足三里(電針:命門、腰陽關)。選用0.30 mm×40 mm華佗牌一次性針灸針,兩組均采用常規針刺法進行針刺,得氣后,電針組接英迪牌KWD-808Ⅰ電針儀,選疏密波,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安慰組同樣接電針儀,但無電流輸出。兩組均治療30 min,每日1次,每周6天,連續治療8周,隨訪2周。
①暈針:立即起針,讓患者平臥,頭低腳高,松解衣帶,口服白糖水,嚴重者進行急救處理。②感染:針刺前嚴格消毒,針刺后注意防護,嚴重者送至相關科室進行處理。③皮下血腫:若微量的皮下出血,不予處理;若出現血腫,可先冷敷止血,6h后再熱敷。④皮下瘀青:局部熱敷。
圍絕經期綜合征總體癥狀評分(KI評分):按照癥狀進行評分,每種癥狀分為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記0~3分,然后乘癥狀評分計算總評分,滿分為63分,10~20分之間為輕度患者,20~30分之間為中度患者,30分以上表示病情嚴重。療效判定:治愈:癥狀總評分下降≥80%;顯效:癥狀總評分下降50%~80%;有效:癥狀總評分下降25%~50%;無效:癥狀總評分下降<25%。
生存質量評定:采用中文版圍絕經期生存質量量表(Menopaus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MENQOL),該表共29個項目。全部患者均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療程結束后填寫絕經期生存質量量表,根據癥狀選擇一個等級:“0”表示根本不影響,“6”表示極度影響。統計比較各維度得分,量表得分越低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觀察周期為10周,即治療期8周,隨訪期2周,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4周、治療后8周及隨訪期進行指標評分。

(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KI評分與生存質量評分比較。由表1所示,治療前兩組患者KI評分及生存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兩組治療4周、治療8周及隨訪期的KI評分及生存質量評分與治療前相比均有降低,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兩種治療方法均有效;治療4周治療組的KI評分及生存質量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療程短時,兩組患者的療效無明顯差異;治療8周、隨訪期的KI評分及生存質量評分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評分明顯降低,有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療程長時治療組的療效優于對照組。


療效指標 組別 例數(n) 治療前 治療4周 治療8周 隨訪期KI評分 治療組 30 28.26±8.51 18.06±8.18▽ 12.00±8.67▽★ 11.23±8.75▽★ 對照組 30 28.33±7.57 20.93±7.70▽ 15.73±7.49▽ 15.30±7.48▽生存質量 治療組 30 57.53±16.37 36.90±14.60▽ 23.13±13.50▽★ 17.46±11.37▽★評分 對照組 30 60.16±14.32 41.33±14.71▽ 30.73±13.98▽ 28.60±13.10▽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2)臨床療效比較。由表2所示,兩組治療8周及隨訪期的總有效率明顯均高于治療4周,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治療組各時間點的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各時間點臨床療效比較 (n)
經斷前后諸證的發病機制主要是隨著卵巢儲備功能降低及衰竭,卵巢及性激素發生了一系列的改變,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和腎上腺隨著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出現紊亂,造成神經遞質、激素、細胞因子等相關物質產生失衡,從而出現絕經前后相關癥狀[5]。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月經紊亂、血管舒縮癥狀、精神神經癥狀、泌尿生殖道萎縮癥狀、骨密度降低及骨質疏松、心血管癥狀以及阿爾茨海默病等。目前在治療上,西醫采用的是綜合治療,包括激素治療、心理健康、飲食、鍛煉、戒煙酒、日光照射、非激素藥物治療等,其中激素治療是其主要方法。但其可能存在安全問題,一些臨床研究報道,激素療法可增加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動靜脈血栓、認知功能障礙及癡呆的風險,隨著年齡的增長,其風險也隨之增加[6]。且激素治療有其嚴格的用藥禁忌,例如原因不明的陰道出血、深靜脈血栓或肺栓塞病史、肝腎功能障礙、子宮內膜癌或其他激素依賴性腫瘤等[7]。所以針對絕經綜合征尋找一個安全且有效的治療方案在臨床上顯得尤為重要。
經斷前后諸癥是由婦女在絕經前后因腎陰虧虛、天癸將竭、陰陽失衡所致。因此,調整機體陰陽為治療大法,以滋腎為本,兼以養心、疏肝、健脾,從而達到陰陽平衡。陰陽調衡透刺針法的治療思想源于《黃帝內經》“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治病必求于本。”其明確指出疾病的本質無論是屬虛、屬實,或屬寒、屬熱,或在氣、在血,均不離陰陽失衡的病機關鍵[8]。經斷前后諸證病機的根本在于陰陽失衡,故治以陰陽調衡透刺針法可調整機體陰陽,陰平陽秘,氣血乃和,疾病可愈。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在治療前KI評分及生存質量評分方面可進行比較。治療4周后,電針組與安慰組的療效相比差異不明顯;治療8周后,電針組療效相對于安慰組具有明顯優勢,而患者停止治療2周后,療效基本維持治療后狀態。研究結果表明,陰陽透刺針法能更有效改善經斷前后諸證的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針刺作為祖國醫學傳統的綠色療法,具有雙向的良性的調整作用,通過對“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系統的調節來調整全身機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9]。對于經斷前后諸證這個疾病,針灸能夠明顯改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功能紊亂情況,調解體內雌激素的水平。與西醫激素療法相比,具有安全、成本低、副作用小、療程短等優勢,值得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便于在臨床上更好地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