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遼寧中醫藥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2;2.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遼寧 沈陽 110032)
血尿是泌尿系統疾病的常見癥狀之一,按病因可分為各種腎小球疾病引起的腎小球源性血尿(以下簡稱腎性血尿)和泌尿系感染、結石、腫瘤以及全身性疾病等引起的非腎小球源性血尿。近年來回顧性研究表明,部分單純腎性血尿會進展為蛋白尿、高血壓和腎功能不全等腎臟不良事件[1],因此腎性血尿的早期干預尤為重要。在治療上,現代醫學尚缺乏療效確切的方法和藥物,而中醫學對血尿的認識由來已久,理論研究可追溯至《黃帝內經》,并且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積累下豐富的經驗。本文就近5年中醫藥治療腎性血尿的文獻進行研究,歸納總結其中的用藥規律,旨在為腎性血尿的辨治提供參考與借鑒,現報道如下。
腎性血尿的西醫診斷標準參照《臨床診療指南·腎臟病學分冊》[2]:三次尿常規檢查中有兩次檢查發現紅細胞數≥3個/HP,且異常大小和形態的尿紅細胞>70%,診斷為腎小球源性血尿。
以“腎性血尿”“腎小球性血尿”“腎小球腎炎血尿”“IgA腎病”“中醫藥”為關鍵詞,檢索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2013年1月-2018年4月所有中醫藥治療腎性血尿的臨床研究及經驗類文獻。
①中醫藥治療腎性血尿的臨床研究及經驗類文獻,疾病符合腎性血尿的西醫診斷標準;②臨床研究類文獻方案設計科學合理,治療方藥藥味完整、劑量準確、療效確切;③經驗類文獻有明確的藥物組成。
①重復發表的文獻;②臨床研究類文獻中患者24h尿蛋白定量>1.0 g/d;③個案報道、綜述類、理論探討類文獻。
以《中藥學》[3]為依據,將期刊文獻中的藥物名稱進行統一規范,如生地統一為地黃,山萸肉統一為山茱萸等。
將入選文獻中的藥物錄入計算機,采用Excel表建立原始數據庫,并以頻數分析為主進行統計研究,最終形成中醫辨治腎性血尿用藥性味歸經功效數據庫。
根據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本次研究共納入文獻27篇,其中臨床研究類15篇[4-18],經驗類12篇[19-30]。
2.2.1 常用藥物頻數統計 經統計,27篇文獻中共出現藥物146味,以“味次”為單位,即1篇文獻中同一味藥物出現1次,記為1味次,藥物共出現583味次,頻率大于1%的藥物共計32味,按頻率由高到低排列,前十位依次是黃芪、白茅根、地黃、三七、小薊、墨旱蓮、白術、茯苓、山茱萸、女貞子。常用藥物分布情況見表1、圖1。
2.2.2 藥物性味歸經頻數統計 通過對146味中藥進行性味歸經的頻數統計,發現腎性血尿用藥藥性以寒、涼為主,累計頻率為53.51%;藥味以甘、苦為主,累計頻率為67.69%;歸經主要歸肝、肺、腎經,累計頻率為52.76%。具體見表2、表3、表4。

表1 單味藥物頻數統計

圖1 常用單味藥物頻率分布

藥味頻數(n)頻率(%)累計頻率(%)甘38240.4740.47苦25727.2267.69辛929.7577.44酸596.2583.69澀495.1988.88淡363.8192.69微苦343.6096.29咸232.4498.73微辛111.1799.90微甘10.11100.00

表4 歸經頻數統計
2.3.1 藥物功效頻數統計 以《中藥學》[3]為依據,將所統計的藥物按功效進行分類,以味次為單位統計所有文獻中藥物功效使用的頻數,按頻數降序排列,前十位依次是:補虛藥、清熱藥、止血藥、活血化瘀藥、利水滲濕藥、收澀藥、解表藥、平肝熄風藥、安神藥、理氣藥。其中補虛藥、清熱藥、止血藥的使用頻率明顯高于其他功效藥物,且累計頻率為70.84%。具體見表5、圖2。

表5 藥物功效頻數統計

圖2 常用藥物功效頻率分布
2.3.2 補虛藥頻數統計 鑒于補虛藥的使用頻率明顯高于其他功效藥物,而補虛藥又可細分為補氣藥、補陽藥、補血藥、補陰藥4類,故按上述分類將補虛藥進一步統計,其中補氣藥出現頻率最高,為47.13%,接近占所有補虛藥的一半,其次為補陰藥。再單獨分析每味藥物,出現頻率最高的是黃芪,為14.65%,其次是墨旱蓮、白術、女貞子、黨參等。具體見表6、表7。
通過對中醫辨治腎性血尿用藥性味歸經功效數據庫的分析發現中醫藥治療腎性血尿用藥藥性以寒涼為主,藥味以甘、苦居多,歸經主要歸肝、肺、腎經,而功效主要是補虛藥、清熱藥、止血藥,由此可推知,腎性血尿的中醫病機為脾腎氣陰兩虛。其一,脾主統血,腎司封藏,脾氣虧虛,則攝血無力,腎氣虧虛,則失于固攝,二者均可發為血尿,正如《醫學衷中參西錄》曰:“中氣虛弱,不能攝血,又兼命門相火衰微,乏吸攝之力,以致腎臟不能封固,血隨小便而脫出也。”其二,腎陰虧少,則陰虛火旺,灼傷腎絡,迫血妄行而致血尿。針對此病機,腎性血尿的中醫治療則應益氣養陰,涼血止血,正與本次研究結果相符合:單味藥物研究中,黃芪、白茅根、地黃、三七、小薊、墨旱蓮、白術、茯苓、山茱萸、女貞子的出現頻率較高,累計頻率為28.47%,分析這10味藥,黃芪、白術、茯苓健脾益氣,地黃、墨旱蓮、山茱萸、女貞子補腎滋陰,白茅根、小薊、三七涼血止血;藥物性味歸經及功效研究中,用藥以甘味補虛扶正,寒性涼血止血,補虛藥以補氣藥、補陰藥為主。

表7 單味補虛藥頻數統計
綜上所述,腎性血尿的中醫辨治有規律可循,其常見病機是氣陰兩虛,治療應以益氣養陰、涼血止血為原則,臨床上腎性血尿的治療可從此立論選取藥物如黃芪、白茅根、地黃、墨旱蓮等。然而通過對文獻的整理發現,多數學者仍停留在中醫理論的闡述,有關現代醫學如藥理學方面的研究還比較少,未來可在此方面進行實驗研究,為中醫藥治療腎性血尿提供藥理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