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藥劑科,湖南 長沙410007;2.常德市第一人民醫院 藥劑科,湖南 常德415700)
《中國藥典》(下稱《藥典》)1953-2015年共頒布了10版。除1953版[1]外,后9版均載“炮制通則”(下稱“通則”)?!巴▌t”中1963版首載“燙”(沙燙),并沿用至2005版(其中1977版為“砂”;1985-2005版為“沙”),此7版均與“炒”項并列;而2010、2015版將“砂炒”列在“炒”項下,即取消了“燙”。本文探討“燙”與“炒”、“沙燙”與“砂炒”的聯系與區別。

1.2.1 炒 如甘草[7]:微炒(漢·《金匱》、清·《箋正》);炒令黃(宋·《博濟》);剉炒令焦(明·《普濟方》)。白術:土炒(唐·《外臺》)。穿山甲:沙土炒,另研(明·《仁術》)。并沿用至1963版《藥典》之前。
1.2.2 燙 用于相關中藥炮制的“燙”尚未查到。
各版《藥典》“通則”中“燙”與“砂炒”的聯系與區別見表2。


表1 炒、燙及其相關字的含義
注:-示未載。

表2 歷版《藥典》“通則”“沙/砂燙”與“砂炒”的內容
通過逆查法對二字及關聯字進行了查詢。見表1。
2.2.1 炒 《辭海》中“炒”亦作“煼”?!犊滴踝值洹分信c“炒”字相關聯的的字有“煼”、“”,三字均載有“熬也”的解釋,這與許慎、徐鉉的《說文解字》中的“”義相同,即“熬干煎也”,但與《辭?!分小俺础绷x大相徑庭。倒是《康熙字典》中的“鬲中烙物也”與《辭海》中“炒”含義相近或相同。
2.2.2 燙 《康熙字典》《說文解字》中的“燙”義相同,即“滌器也”,顯然與《辭?!分小盃C”義完全不同。
2.2.3 《辭?!?“燙”與“炒”的區別與聯系 “燙”按傳熱形式分兩種:一是人體某部位直接被火或高溫灼痛或灼傷,如燙手、燙傷;二是某物隔物加熱,如燙酒、燙發等。而“炒”是以鍋隔物加熱,與“燙”的后者相同。“燙”與“炒”的溫度誰高誰低則很難區別。
由表2可知,1963-2005版“通則”均載有“燙”(1963版燙項載沙燙、蛤粉燙、滑石粉燙),燙項沙、蛤粉、滑石粉三者燙時沒有火候的區別;且將“燙”與“炒”并列。2010、2015版“通則”將“燙”改為“砂炒”,列在“炒”項下,并有“武火”“中火”的區分,規定了輔料用量等。將“沙”改為“砂”更為合理,規范了炮制術語與便于實際操作。
沙/砂“燙”或“砂炒”作為復合名詞在“通則”之前可能沒有出現與使用過?!吧碃C”應該是1963版《藥典》“通則”首載,并將“燙”法沿用至2005版《藥典》;“砂炒”是2010版《藥典》“通則”首載?!盃C沙”與“砂炒”的操作沒有本質的區別,只是更名而已。
“燙”一詞從1963-2005版7版《藥典》“通則”使用了約47年,在此期間相關研究與著作均以“沙/砂燙”或“燙”為關鍵詞,此后的研究與著作則應以“砂炒”為關鍵詞,即一事多名,這樣可能會給后學者與統計者查閱相關資料帶來諸多困惑與麻煩[17-21]。
各版“通則”均收載于《藥典》附錄中,既然2010、2015[21]版《藥典》“通則”將“沙/砂燙”改為“砂炒”,正文的內容也應同步,但兩版正文在炮姜、制馬前子、醋龜甲、阿膠珠、炒雞內金、燙狗脊、燙骨碎補、炮山甲、醋鱉甲9個品種項下均為“……照燙法……”的表述。且“燙狗脊”“燙骨碎補”的名稱仍沿用2010版以前多版《藥典》收載的炮制品名稱,按理應為“炒狗脊”“炒骨碎補”。
中醫藥的專業術語往往是由人民群眾經過長期社會實踐而確定或形成的,要想一下子改變約定俗成的習慣很難,有時會成為一紙空文,有時會導致民憤。
3.3.1 谷芽、稻芽名稱的互換 1963版《藥典》載谷芽[稻芽]([]內為副名,下同)、粟芽。1977版《藥典》載稻芽[谷芽],后7版《藥典》均載為稻芽。粟芽1977版《藥典》未載,1985、1990版《藥典》載谷芽[粟芽],后5版均為谷芽[17]。綜前所述,在1977、1985兩版《藥典》的時間內就將應用上千年的谷芽一名扣到了粟芽頭上并替代之。
3.3.2 炮炙品的命名不規范 《藥典》[21]載有16個蜜炙品,其中冠以“炙”字的有炙甘草、炙紅芪、炙黃芪3個單列品種(前2者及后者分別為1995版[12]及2000版[13]《藥典》首載單列,1990版[11]及1995版[12]《藥典》分別在藥名前為“蜜”字),其余13個如百部、前胡、百合、桑白皮、枇杷葉、旋覆花、款冬花、麻黃、紫菀、槐角、罌粟殼、馬兜鈴、白前在各品種“飲片”項下的名稱前均冠以“蜜”字,如蜜百部等。以上16個品種都是用蜂蜜輔料炮炙,為什么在名稱前有的冠以“炙”字,有的冠以“蜜”字[22-23]?又如上文所提“燙狗脊”“燙骨碎補”的名稱按《藥典》正文/“通則”是對/錯的?
3.3.3 某些品種分列不科學 如山銀花從金銀花中分列出來,導致后者各產地的政府官員、藥農上訪告狀……。又如粉葛、紫花前胡、關黃柏、巫山淫羊藿分別從原載[24]葛根、前胡、黃柏、淫羊藿中分離出來,等等。2015版《藥典》收載了618種中藥,其中2個及以上來源的品種有154個(占24.9%,且不包括“同屬”與“變種”),共有384個“種”,如最常用的甘草有甘草、脹果甘草、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和根莖3個來源;最多的有6個,如川貝母有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梭砂貝母、太白貝母、瓦布貝母的鱗莖;石決明有雜色鮑、皺紋盤鮑、羊鮑、澳洲鮑、耳鮑、白鮑的貝殼,等等。按此做法,這些多來源的品種都要分離出來?哪為什么又不分?
3.3.4 炮制品名稱朝令夕改 如2000版《藥典》人參炮制項下為“生曬參”,而2015版《藥典》該項下改為“人參片”,等等。
如現行《藥典》正文收載“根和根莖”“根莖和根”入藥的有24種,除白前、茜草外(紫菀偶見),其余的“根莖”實為“莖基”[25]。
諸如以上問題不得不引起藥典委員會、相關政府官員的深思。且這些相沿成俗的名詞是否要改,是否有理論依據,是否有學術腐敗的嫌疑,相關專業術語可以更改,但要看改得是否合理。另因《藥典》每5年更新一次的頻率,如沒建立修訂《藥典》的相關制度[26],就憑幾個撰寫人的個人意愿,還會出現如上所述的諸多亂象,更會導致《藥典》的粗制濫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