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運軒
[摘 要]俄羅斯擬聲詞與漢語擬聲詞,都有非常高的修辭價值,特別是在文學作品和日常口語的使用中多見。雖然俄漢兩個民族的語言在修辭功能上具有明顯的相同點,但是,民族、語系和文化上的差異性導致俄語和漢語表述在語言思維與語言習慣上都有很大的差異性。兩種語言修辭功能的不同點要多于相同點,漢語在表達詞句時要比俄語擬聲詞修辭功能更加豐富,運用的修辭效果和范圍也更加廣泛。本文通過對俄語和漢語擬聲詞修辭功能的對比,深入分析兩種擬聲詞修辭色彩的差異性,希望可以為俄語和漢語的交際與教學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俄語漢語;修辭功能;擬聲詞
[中圖分類號] H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9)01-0130-03
擬聲詞具體是指人用語言功能模擬動物與事物聲音的詞句,這是客觀存在的一類詞語形式,具有描摹的聲音特征和功能。我國南北朝時的文學批評家劉勰,就對擬聲詞做出了很高的評價,他認為在漢語的擬聲詞中修辭功能無處不在,擬聲詞本身就是一種獨立的辭格。陳道望指出擬聲中包含了摹形、摹味、摹形態等修辭功能,統稱為辭格。在俄語的擬聲詞表述中經常會用到修辭功能,擬聲詞也是俄語中經常出現的一種語言表現法。擬聲也稱為摹聲,主要是通過擬聲詞來實現,是擬聲詞中基本的修辭功能,但是擬聲詞經過幾千年的演化,其修辭功能早已超出了摹聲的范圍,人們使用擬聲詞時,更多是表達一種深層次的修辭效果。
一、俄語擬聲詞的修辭功能
在古歐洲國家眾多先驅學者嘗試著去建立詞形和詞義的關系。從初期針對大自然語言研究逐漸形成的希臘語言學著作《теория фюсей》(自然、類自然現象),然后眾學者以此理論為基礎,沿著該理論方向繼續深入探討了自身含有意義的聲音和使用模仿人類與自然的聲音去表達意義之間的關系,逐步形成一套理論體系,直到擬聲詞這一概念定義的出現。隨著對象聲詞的深入研究,來自全世界多個國家的學者開始采用大量的術語來描述象聲詞,這同時說明了語言學家對這一語言現象的熱衷。比如術語“подражание”(模仿)是在眾多學者研究中出現頻率較高的詞語,該術語來自希臘語“mimeomai”,在原文中是這樣描述這個詞語的:這是一個復制喊叫聲的詞語,是一個刻畫描述的詞語,是一個臨摹的詞語,是一個生動的詞語。據俄羅斯的語言學百科詞典記載,擬聲詞是對自然現象和伴有某一行為(振動、大笑等)所產生的聲音及動物的喊叫聲的條件性復制。語言學家阿米羅夫(Р.О.Амилов)認為擬聲詞是采用語言語音的形式近似地模仿真實生活中的發音或噪音。而語言學家沃羅尼(С.В.Воронин)認為擬聲詞是一種以聲學為基礎的,符合規律并下意識說明音素之間語音關系的學科。隨著社會人文的發展,人類對擬聲詞的了解愈發深入,在當今社會,擬聲詞被認為是一門可以從語音學、詞源學、修辭學三個方向研究的學科。從語音學角度來講,象聲詞詞素是表達意義的聲音的總和,是象聲詞的基礎,能夠完整的表達出所謂現象或物質的聲學特質。從詞源學角度來看,“звукоподражание”(象聲詞)這一詞最先由語法學家沙利冉武斯(шаризивус)在公元4世紀引入希臘詞匯“onomatopoeia”(在希臘語里詞義為構詞法)而出現。亞里士多德曾指出“onomatopoeia”(звукоподражание)該詞的意思即可是創造新詞,也可是模仿任何聲音。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創造新詞的詞意逐漸消逝,直到現在“звукоподражание”(象聲詞)的詞意縮小到模仿聲音。 而從修辭學角度來研究,象聲詞是以模仿自然、物質、動物的聲音為目的,表達聲音詞匯的總和。除此以外,象聲詞也引起了符號學家的注意。他們認為,區別于語言要素這一性質,象聲詞更是一種詞匯符號,是一種含有客觀事物本質特征的符號,不是在形與意之間存在偶然或任意關系的無根據詞匯。
擬聲詞在修辭方向的研究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我國古代的詩詞歌賦中就經常出現擬聲詞,如《關雎》中的“關關雎鳩”,作者就利用擬聲詞的修辭功能來形容鳥叫的聲音。俄語的文學作品中也經常出現大量擬聲詞的修辭。擬聲詞可以理解為特殊的詞語類表達,主要特點為擬聲的修辭手法,就是在語言表述中去模擬自然和事物的聲音。陳望道在《修辭學發凡》中指出擬聲詞的修辭功能是一種辭格,用擬聲詞來形容事物和人,可讓抽象的狀態更加飽滿,更加栩栩如生,使聽者或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擬聲詞寫物可表達出物的鮮明動態,擬聲詞寫景可以形成描述景色的氛圍,從而營造出一種身處其境的感覺,加強形象的生動性,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和表現力,經常被廣泛的應用到口頭表述和影視作品、文學作品中。本文對以下俄語和漢語中的擬聲詞進行對比,其中俄語擬聲詞的修辭功能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俄語描述內心的擬聲詞修辭功能
在俄羅斯的文學作品中,到處都能看到擬聲詞的出現和存在,通過擬聲詞形象生動的表現出文學作品的精髓,同時也將文學作品中人物的內心活動與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例如:
“... Мой дорогой друг, когда я проходил мимо бассейна, я понял, что не знаю, что это за звук, как будто он все еще двигался, и это было так страшно хныкать О, боже!”
(……親愛的朋友,當我路過這邊水池時,發現不知道是什么東西發出了聲音,好像還在移動,太讓人害怕了,嗚嗚……嗚嗚……嗚嗚!)
通過對擬聲詞的運用,我們發現會有效減少文字與現實之間的距離感,讓人在閱讀時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二)俄語描寫人物的擬聲詞修辭功能
擬聲詞讓人物的描寫更能體現人物性格,更加具有典型性。例如:
“Джесс внезапно перестала говорить, и я слышала, как он начал напевать песню ‘ускользает, и я знаю, что он видел меня.”
(杰斯突然不說話了,同時我聽見他開始哼起了歌“嗚-溜-溜-溜”,我知道他看見我了。)
(三)俄語擬聲詞修辭功能的主要特征
精練和鮮明是擬聲詞的主要特征,我國很多學者也對此進行了研究與探索,其中站在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聽覺器官能夠感知知覺對象基本的空間特征和時間特征,通俗地說是在某種情況下,通過擬聲詞,聽覺可以判斷對象和現象的基本特征。例如:
“Когда он говорил, он был похож на баса, и иногда он был очень неизвестен, и он был довольно последователен Голос, в то время, как его жена говорит, это очень, очень тонкий голос, как голос индейки, звучит как ‘дуду... Голос.”
(塞恩用男低音說話,好像是“呱呱呱呱……”的連貫聲音,而他的妻子說話的聲音也很特別,嗓音非常尖細,有點兒像火雞的聲音,聽起來像是“嘟嘟嘟嘟……”的聲音。)
(四)俄語擬聲詞的表達效果
在文學作品中,擬聲詞可以讓整個文章顯得更加富有活力,通過簡潔的語言就能突出文章的重點,省略掉多余的修飾詞語,讓人一目了然的就知道你想要表達的意思是什么。例如:
“Работа, которую я пытаюсь сделать, сегодня работает очень хорошо, и только Один щелчок, и все в темноте, кажется, я могу отдохнуть!”
(正在努力的工作中,今天的工作非常順利,只聽啪的一聲——全部都黑了,看來我可以休息了!)
(五)俄語表述動物擬聲詞修辭功能
在俄語中,對于一些動物的叫聲,可以用擬聲詞來模仿,但是在實際環境中,卻帶來十分不好的效果,引起他人的不滿和憤怒。例如:
“Я очень уважаю вас, но вы не понимаете меня и не уважаете меня, и не уважаете меня, и особенно, как индейка ‘пуф, пуф, пуф.”
(我對您非常敬重,和你說話的態度也非常和氣 ,但是您卻根本不理解我,也并沒有尊重我,顯得非常暴躁,而且特別像一個火雞似的“噗啦、噗啦、噗啦”。)
二、漢語擬聲詞的修辭功能
俄中兩國民族的語言思維與語言習慣的差異性較大,兩種語言的擬聲詞在運用中表述的效果也不相同,漢語擬聲詞要比俄語擬聲詞更加豐富形象。俄語擬聲詞主要用來模擬聲音,并且擬聲詞的數量也并不多。而漢語的擬聲詞應用范圍非常廣泛,其修辭功能不僅可以描述事態的整個過程,還可以形容抽象的事物形態。其中,漢語擬聲詞對無聲與靜止的修辭,就是漢語擬聲詞獨有的功能,屬于對形態的虛擬描述,以實擬虛是漢語擬聲詞的美學傳統,其中比喻的手法也可以代替擬聲詞的效果,聲音、事物、心態都可以用比喻來渲染效果。比如“細枝發出悲切的聲音,好像吹竽”,就是比喻聲音的表述方法。漢語擬聲詞的修辭功能與俄語的表現用法有很大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語音修辭功能
漢語擬聲詞語音的修辭功能,就是通過語音選擇、組合、調配來渲染語言的表現能力,從而使語言更具有表現力。漢語獨特的語音特點使擬聲詞的修辭功能可以生動形象的表述出來,漢語音、韻、調非常穩定協調,并且音節短,表述非常靈活整齊,詞語和字音的表達非常的豐富悅耳,其中大量的象物音、響音字、疊韻詞、同調詞、雙聲詞等,可以構成各種韻調的擬聲詞來表達事物和美感。比如,“劍佩嘗丁當”中的“丁當”為金玉相互敲擊的聲音,這就是雙聲詞的表述形式。還有在《看水》中“風吹著莊稼的寬大的葉片,沙拉,沙拉”就為疊韻的表現形式。漢語還經常用擬聲詞來表達環境氛圍,比如,在《故鄉》中,作者用“冷風嗚嗚的響,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這句話表達了內心的沉重,嗚嗚的冷風與心情相應。
(二)溝通藝術感
漢語擬聲詞經常會把一些沒有聲響的狀態賦予一種聲音,就是心理學和語言學中提出的通感和感覺轉移,利用擬聲詞使聽覺以外的感覺超越本身的局限轉移向聽覺。比如,在《妊娠》中“阿嬡眼淚唰地流下來”一句表達了視覺向聽覺挪移。而在《北曲·薛仁貴劇四》中用“篤簌簌的眼跳”來表達動覺向聽覺挪移。
(三)構成語意雙關
中國的文字博大精深,在很多時候都會出現諧音,很多人將擬聲詞與諧音結合在一起,使語言變得更加詼諧和幽默,展現出活潑俏皮的特點。因為在模擬聲音時,可以選擇不同語言形式的擬聲詞,中國語音形式的多樣化為諧音提供了更多方便。還有擬聲詞的語音形式有很大的游移余地,可供選擇的詞語非常多,增加了諧音的可能。擬聲詞在口語里經常使用,很容易被人們作為語音雙關的原材料。對于擬聲詞的諧音的構成,主要有這種方式:在一些詞語的后面,構成歇后語,增加語句的趣味性,如癩蛤蟆跳井——撲通(不懂),又如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祝英臺唱的:雄的就在前面走,雌的后面叫咯咯(哥哥)。
(四)替代敘事筆墨
在文學作品中描述一些相關事件時,作者可以適當使用幾個擬聲詞,將一些事物的變化以及情感用擬聲詞形象的表達出來,在節約時間與效率的同時,也能夠代替敘事筆墨,減少其他多余的描述,讓文學作品變得更加精練和簡潔。例如《歲寒三友》的描述:一個鐵桿上裹上一張粗草紙,再用兩塊兒木板一搓,吱溜——,就成了一個炮仗筒子。
(五)強調突兀感覺
通常在很多情況下,尤其是表現比較詭異的環境或者是突然的動作時,都會將擬聲詞放在句首,這樣一來就可以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帶來了美感的同時,也強調了突兀的感覺。例如《春蠶》的描述:滴滴滴!——汽車來了,正在從遠處向我們身邊駛來。
(六)比喻抽象事物
具體的事物通過擬聲詞的優勢,可以把一些聲音都表達出來,并在模仿的過程中進行修飾,尤其是面對一些比較抽象的事物,可能很多詞語都無法準確描述和表現,擬聲詞就可以做到。例如有些家庭十分貧窮,我們在形容家庭貧窮程度時,可以說“窮得叮當響”,由此可以想象出家庭的貧窮程度,家徒四壁的感覺就會呈現在人們的大腦中,讓人產生聯想。
(七)顯示節奏時長
從心理學來看,節奏的時長可以使人形成有差別的心理感受,文學作品中經常會用擬聲詞來體現渲染效應,從而讓人產生不一樣的感受。漢語擬聲詞的不同形式可以準確的表達出不同的環境氛圍,如擬聲詞的反復和重疊,靈活多樣的表達出節奏和時長特點,在《雞鴨名家》中有一段話“砂鍋咕嘟咕嘟響了半天”,還有在《右第二章》中“阿詳的話剛出口,突然砰砰兩聲破空而來”都是表達節奏時長的常用手法。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俄語和漢語的擬聲詞都是利用擬聲詞鮮明的特點來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從擬聲詞的修辭功能來看,漢語的擬聲詞有音、有韻、有調,而俄語的擬聲詞沒有音、韻、調的區分,其擬聲詞表現出的是一種音素文字,漢語擬聲詞的修辭功能要強于俄語擬聲詞。漢語中特有的音、韻、調在表述中非常有層次感,可以通過擬聲詞的渲染使事物與狀態表現得更加生動飽滿,極大的增強了文章感染力。漢語擬聲詞中一語雙關的表達藝術,以及對抽象事物的比喻手法,都是俄語擬聲詞不具備的修辭功能。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敘述的是俄語和漢語擬聲詞的修辭功能,通過分析可以看出,漢語擬聲詞的修辭功能要比俄語的修辭功能更加豐富,并且使用的范圍也更加廣泛,俄漢兩個民族在交際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一些擬聲詞的功能是漢語所特有的。英國語言研究學家就曾經指出,在文學語言的表述中,形容事物時可以借用比喻也可以利用擬聲詞來完成,利用詞語巧妙搭配來表達更深層次的語言效果。比如,在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出現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就是利用擬聲詞來表達聲音形態和獨特魅力。藝術家在創作藝術時經常借助擬聲詞來表達內心的情感或通過擬聲詞來形容抽象的事物狀態,從而達到直觀形象的藝術感染效果。
[[ 參 考 文 獻 ]]
[1] 姜萍,王沙沙.漢語擬聲詞和維語模擬詞修辭功能對比及翻譯方法探析[J].中國培訓,2016(18):28-29.
[2] 劉宏偉.俄漢語擬聲詞對比初探[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10):216.
[3] 周丹,殷燕.淺析擬聲詞漢譯英技巧[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6(11):38-39.
[4] 孫會.路遙中長篇小說中擬聲詞的修辭作用[J].安徽文學月刊,2017(6):74-75.
[5] 和佳.漢日擬聲詞的語義功能對比[J].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3):104-108.
[6] 姜萍,王沙沙.漢語擬聲詞與維吾爾語摹擬詞的語義對比研究[J].求知導刊,2016(18):36-37.
[7] 顧芳.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漢英擬聲詞對比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6.
[8] 姜萍,王沙沙.漢維擬聲詞結構功能對比研究[J].教師,2016(32):24-25.
[9] 康冉.論擬聲詞漢譯英現象——基于英漢形意合及靜動態[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6(1):51-55.
[10] 楊秋蓮.漢語擬聲詞類屬和功能初探[J].學周刊,2017(11):198-199.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