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麗青


摘? 要:通過發酵菌種篩選試驗,篩選出適合茭白草快速腐熟的發酵菌劑,探明發酵菌及調節劑的最佳配比。結果表明,浙江省農科院生產的發酵菌對茭白草發酵效果較北京春熙公司生產的速腐劑的好。浙江省農科院發酵菌則以處理3(0.3%發酵菌+1.0%尿素+2.5%過磷酸鈣+1%生石灰)的配制效果最佳。
關鍵詞:茭白草;發酵菌;篩選
中圖分類號 S141.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01-0039-02
茭白是余姚市姚東地區主要的水生作物之一,其復種面積已超過3333.3hm2,產值超過1.5億元。茭白產業的迅速發展帶來的突出問題之一就是茭白草的處理問題,一季茭白常年產生的生物產量約33000kg/hm2,其中茭白草產量約占35%,估計全市每年產生的茭白草約4×107kg。茭白草中含有豐富的營養元素,據分析,采茭期茭白植株除含有豐富的有機質以外,含N2%~3%,P2O50.4%~0.5%,K2O2%~2.5%。但茭白草茬直接還田,分解速度慢,利用率低,茭農通常將其焚燒處理,既影響環境,又造成了資源浪費。本試驗通過篩選出適合茭白草快速腐熟的發酵菌種,探明了發酵菌及調節劑的最佳配比。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分別從浙江省農科院、北京春熙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引入發酵菌種2個,從洛陽購入切草機1臺。把新鮮茭白草切碎堆制發酵。
1.2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5個處理,處理1~4添加發酵菌種及調節劑,處理5為空白對照,詳見表1。
1.3 試驗方法 在空地周圍用水泥磚砌起成5個方格,每方格:長、寬、高為162cm×132cm×100cm,容積2.14m3。把新鮮茭白草切成2~4cm長的短料,第1層先平鋪切碎的茭白草約15cm高度,然后在茭白草上面撒上發酵菌種和調節劑拌勻,再堆制第2層,共堆7層,總高度為105cm。堆制結束后,頂上覆蓋尼龍薄膜。堆制后前9d,每天固定在下午3:00測堆溫1次,以后每3d測1次,觀察堆溫、顏色、氣味等變化情況。腐解結束后,測定堆肥的含水率、pH、有機質、腐植酸以及N、P、K等的含量。
2 結果與分析
2.1 堆溫變化情況 試驗總共13次觀察堆溫變化情況,溫度測定時盡可能測料堆中心溫度,結果見表2。由表2可知,處理1料堆平均溫度42.7℃,50℃以上的高溫3次;處理2料堆平均溫度45.3℃,50℃以上的高溫4次;處理3料堆平均溫度45.9℃,50℃以上的高溫4次;處理4料堆平均溫度42.2℃,50℃以上的高溫2次;處理5料堆平均溫度39.7℃,50℃以上的高溫2次。發酵平均溫度以處理3最高,處理2次之,對照最低。
2.2 顏色變化情況 處理2、3從第9天開始變成黃淺黑色,到第15天時,變成黃黑色,從第18天起變成褐黑色。處理1、4比處理2、3慢3d左右,處理5顏色最淺,以黃黑色為主。說明發酵菌能加速茭白草腐爛速度。
2.3 氣味變化情況 試驗中處理2、3從第12天開始有霉味,第18天開始腐爛,第22天基本發黑腐爛。處理1、4比處理2、3遲3d左右,對照最慢。
2.4 堆肥發酵后營養成分 試驗于2018年10月26日開始至11月17日結束,整個堆肥處理時間22d,第22天取樣送省農科院檢測,檢測結果見表3。從檢測成分分析,處理1與處理2相比,添加發酵菌種、調節劑相同,只是加入發酵菌的數量不同。從試驗數據看,有機質含量相差不大,但腐植酸、全氮、全磷、全鉀含量處理2比處理1都有增加,特別是腐植酸增加1.3%,說明處理2由于添加發酵菌數量的增加,茭白草分解速度有加快的趨勢。處理2與處理3相比,發酵菌種、比例相同,添加調節劑不一樣,處理3比處理2多添加了0.3%尿素,另外增加了1%的生石灰,處理3比處理2腐植酸含量高1.7%,全氮、全磷、全鉀量分別增加0.7、0.3、1.0g/kg。處理3與處理4只是采用菌種不一樣,菌種比例、調節劑使用量完全相同,處理3比處理4腐植酸含量高3.8%,全氮、全磷、全鉀量分別增加2.3、3.3、1.0g/kg,說明處理3比處理4腐爛徹底(詳見表3)。
3 結論
本試驗中,2個發酵菌種的發酵效果,以浙江省農科院生產的發酵菌較北京春熙公司生產的速腐劑的好。浙江省農科院發酵菌則以處理3(0.3%發酵菌+1.0%尿素+2.5%過磷酸鈣+1%生石灰)比例配制效果最佳。茭白草經處理3處理22d后,茭白草腐爛充分,腐植酸、全氮、全磷、全鉀含量較高。將其歸還農田,不僅可以減少農田的肥料投入,達到資源的循環利用,同時還可以防止茭白產業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促進茭白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