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亭亭 程路明
摘? 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舉措。該文運用文獻研究法,對國內外農業專家和學者關于農民素質培訓以及我國現行新型農民職業培育的組織管理體系及方法和成效的相關研究進行了總結評述,以期為進一步做好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 F32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01-0155-03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Cultivating New-Type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Wang Tingting et al.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Urumqi 830052,China)
Abstract:The project of cultivating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realize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juvenation.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search was used in this paper for reviewing and commenting on the relevant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experts and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on farmer training and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 cultivation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system,methods and effects.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would be provided for further promoting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 cultivation in China.
Key words: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Cultivation;Review
當前,我國正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期,城鎮化進程加速推進,要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實現城鄉發展的一體化,就必須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管理、高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農民運用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的水平已今非昔比,大量傳統生產經驗與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的結合,極大地提升了我國農業的整體實力。發展現代農業、推動城鄉一體化以及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重要角色均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解決“三農”問題、推進農業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的重要舉措。本文主要對國內外有關新型職業農民的研究進行了綜述。
1 國外研究現狀
應用Google Scholar、CALIS外文期刊網,用關鍵詞“Farm Occupation”進行模糊搜索,主要的資料類型是網頁新聞和美國勞動局(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Labor)、加拿大農業人力資源理事會(Canadian Agricultural Human Resource Council,CAHRC)等相關機構網站,相對于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的提法,國外主要提“農業人力資源”。從國際范圍來看,世界各國都很重視農民職業教育工作,并從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得到了許多理論與實踐方面的成果。
依據理論研究得出的結果,以人力資本理論作為理論研究是國外農民培育的視角,該領域在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成果上都相對比較豐富。人力投資是經濟學中的概念,在21世紀前,美國經濟學家西奧多·W·舒爾茨(1964)的《人力資本投資》提出,促進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成因就是改善人的素質[1]。舒爾茨后期把研究重點放在人力資本與農業經濟發展的關系上,他指出農民素質對傳統農業改造具有重要意義,農業國家要發展,需重視農村教育,提高農民的受教育程度和科技水平,從而促進農民收入的增長[8]。自舒爾茨(1964)在《改造傳統農業》中強調人力資本投資對農業經濟增長的重要性以來,世界上許多發展中國家對農村的人力資本投資問題給予了高度重視。Hayami和Ruttan(1985)利用21個發達國家和22個發展中國家的面板數據,研究得出2類國家農業勞動力生產率差距的源泉在于國內資源、現代品投入和人力資本的差別,從而進一步論證了人力資本投資對農業勞動生產率的重要性[2]。美國著名經濟學家Van Crowder(1988)認為,消除貧困的關鍵因素是農業教育,國家應當重視,同時也應主導市場導向,對農業課程進行設置,保證農業課程有的放矢,建立健全農民技術培訓體系[3]。美國經濟學家盧卡斯在研究中指出,產業的發展和經濟持續增長是人力資本積累的關鍵因素,邏輯關系是人力資本增值的速度和規模決定著產業部門經濟的產出[7]。隨著21世紀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近代經濟學家擴大了人力資本的研究外沿,對經濟學和人力資本的關系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梳理研究。
在培訓方法和成效方面,Knowles(1970)認為,農業教育者的職責是促進和引導農民自主學習,理論上已經被大家所認可,但在實際中卻不被重視[4]。Rogers(1995)認為,教會農民如何在出現生產問題時采取正確的處理方法是培訓的重點,培訓后的農民應學會如何管控生產,而不僅僅是識別雜草和病蟲害[5]。Bennel(1998)認為,課程訓練后科技人才反饋意見的搜集與整理工作的未完成,是由于缺少資金和人員對農民培育活動的后期支持造成的,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不緊密,造成培訓課程的改革延緩,最終造成農民對于參與課程培訓的積極性降低[6]。
通過國外文獻研究得出以下2點啟示:一是綜觀世界農民發展道路(身份轉換),主要有2個方面,一方面是在工業革命時期,農民的道路被資本主義強行“剝奪”,他們將農民視為現代化進程中的阻力,從而對其進行消滅;另一方面是本世紀初以來,部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的“福利”農民之路。也就是說,通過早期的殖民地剝削和不平等世界貿易體系積累的財富,依靠國家的強大勢力,農民以福利農業的形式得到保護和轉化。二是基本確立了“農民是職業、職業有標準”的發展理念,如加拿大分水產養殖、肉牛和奶牛、禽蛋、豬、其他動物、糧食作物、水果和蔬菜、花卉和技能服務、其他9大類,每一大類分6級職業農民等級認定標準,包括 Enery-level、Mid-Level、 Specialized、 Supervisory、 Management、 Owner/Operator/CEO,并規定每個等級認定所需要技能和接受的相關培訓。值得注意的是,國外專門機構每年還提供農民發展報告,如Strengthening Human Resources in Agriculture(Annual Report)通過每年農民發展報告,匯總每年農村勞動力就業情況、技能和培訓情況、農民人力資本變動情況、培訓機構和培訓經費等,客觀上保障了政府對各類各等級農業人力資源開發的長效機制。
2 國內研究現狀
利用CNKI中國知網數據庫,用“新型職業農民”搜索,從檢索結果看,我國關于該問題的研究最早始于2005年;自2012年“新型職業農民”首次寫入中央一號文件以來,便涌現了大量的相關研究。從期刊分布來看,刊發新型職業農民相關內容的期刊檔次一般不高并且不是很集中,尤其是農業經濟領域對該問題給予特別關注的較少;從作者角度,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和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的文章引用轉載率最高。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我國統籌城鄉發展的重大舉措,陸燕春(2011)認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必要條件[9]。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指出,要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上取得新突破,各個構成要素優化組合的過程便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的形成過程[10]。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制約因素主要有社會結構與社會制度的制約、公共服務的不均等、農民素質和觀念的落后、教育培訓方面投入不足等[11],導致培訓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優質師資,教師授課方式過時,培訓單位課程設置內容不能夠滿足學員需求等[12]。
3 國內外文獻評述
從國內外研究文獻來看,國外非常重視農民培育,職業農民問題已經有了“農民發展學”“農民人力資源”等明確的學科歸屬;而我國的教育,從幼兒園到大學,從學校教育到家庭和社會教育,都有著強烈的“離農”價值取向,農民社會地位較低,必然會阻礙新型職業農民的成長。由于每個國家的基本國情不同,形成了農民教育體系、培育措施、農業支持制度等差異,這些差異決定了我國應該借鑒,而不是全盤套用國外的模式,應結合本國國情,構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
4 問題原因剖析
4.1 問題 目前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缺乏解決問題頂層“綱舉目張”的研究,即該問題研究的起點是什么?理論說明是什么?發展最終方向又是什么?二是“剩余勞動力”缺乏配套政策進行扶持和救濟,特別是城鄉教育資源的差異,成為農民離開鄉村進入城市的重要原因。三是農民教育相對落后,培育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國亟待健全有關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需要從制度上確立新型職業農民的法律地位,并完善一系列扶持政策、土地政策、稅收優惠、金融政策、保險制度、社會保障等。四是缺乏法律法規的保障,農民教育在實際操作中沒有明確的規范,在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模式、師資配備、資金投入等方面缺乏相應的標準,導致教育質量參差不齊。
4.2 原因分析 我國農民培訓工作在長期的探索過程中,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模式,農民教育培訓的模式是在長期的農民教育過程中通過總結得出來的,是廣大農民教育工作者、農民群體和農民教育機構共同智慧的結晶。作為一種固定的教育模式,必然有其產生和發揮作用的歷史背景和現實合理性,但是任何模式發揮作用均是在一定的時空條件范圍之內,脫離了客觀環境的模式,顯然是不符合發展規律和現實要求的。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與傳統農民培訓存在較大差別,無論是教育目的,還是教育內容與方法,都應該適應新型職業農民的教育需求。農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了農民教育內容的不斷更新,但是,目前我國的農民教育在內容上還比較單一和陳舊的,農民教育供給與需求仍存在較大差距,教育資源浪費嚴重。因此,為了使知識迅速有效地向農村轉移,今后要在創新培育方法、提供科學技術支持、完善配套服務等方面加強研究。
參考文獻
[1]Theodore W.Schultz,“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M].Yale University Press,1964.
[2]Hayami,Y. & V. W.Ruttan,“Agricultural Development: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M].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5.
[3]Van Crowde,L.A Participatory approach to curriculum development[EB/OL],1988.
[4]Knowles M."The Modern Practice or Adult Education:Andragogy versus Pedagogy"[J].Associated Press,1970,13:59-64.
[5]Rogers,E. M.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J].Free Press,1995,15:72-77.
[6]Bennell P."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Tanzania and Zimbabwe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Reform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J]. Education Research Series,1998:28-31.
[7]盧卡斯.論經濟發展的機制[J].貨幣經濟雜志,1989(4):109-125.
[8]西奧多·W·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M].梁小民,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9]陸燕春.保障糧食安全須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1(12):5-6.
[10]張桃林.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將伴隨農業現代化發展全過程[J].農民科技培訓,2012(5):4-7.
[11]王昭,張紅.關于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研究[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4(2):314-317.
[12]劉銘川,王晨宇,劉芷晴,等.新型職業農民科技培訓中的問題與對策——基于湖南平江縣的調查研究[J].作物研究,2016(2):94-196.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