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芳 石羲苗 張虹
摘? 要:針對植物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嘗試運用心理學原理剖析成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通過激發(fā)學生內部和外部學習動機調動學習積極性,根據記憶理論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針對不同氣質學生因材施教;抓住學生從眾心理營造良好學習氛圍,從而提高了植物學PBL教學成效。
關鍵詞:植物學;心理學;教學成效;PBL
中圖分類號 G642.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01-0152-03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Botany by Applying Psychological Principles
Lin Wenfang et al.
(College of Life Science,Fujian Forestry and Agriculture University,Fuzhou 350002,China)
Astract: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botany teaching,this study tries to analyze the causes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by using psychological principles,arousing students'learning enthusiasm through stimulating their internal and external learning motivation,elaborately designing teaching links according to memory theory,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and grasping the students' conformity psychology to create a good learning environment.All these strategies improve botany teaching effectiveness.
Key words:Botany;Psychology;Teaching effectiveness;PBL
《植物學》是高等農林院校生物科學類、植物生產類、環(huán)境生態(tài)類和資源類等專業(yè)必修的一門基礎課,對農林生科類專門人才的培養(yǎng)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該課程是以植物為主要研究對象,主要講述被子植物個體發(fā)育和植物界各類群系統(tǒng)發(fā)育的基本規(guī)律以及與規(guī)律有關的基本過程。通過理論教學和實驗研究,使學生掌握植物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實驗研究方法,為進一步學習專業(yè)課和進行科學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植物學一般在大一開設,如何讓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的教學模式,如何講好這門課,對開啟學生對農業(yè)院校專業(yè)的熱愛和興趣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分析了農林院校植物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且從心理學角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措施。
1 農林院校植物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教學課時緊,教與學互動不足 植物學在農林類院校作為基礎課在大一開設,教學內容量大,而課時數卻不斷減少,在國家級精品課程中,植物學的理論平均課時為56.7課時,中國農業(yè)大學最少僅48學時;在省級精品課程中平均理論課為62.8課時,最少的是華中農業(yè)大學和北京林業(yè)大學,為32課時[1]。由于課時少且后期會有相關課程的學習,農林類院校對植物學的授課在教學內容上有所縮減,但每次課要講解的知識點仍然很多。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課堂上往往以教師講授為主,且植物學作為基礎課按專業(yè)授課,人數多、教師在課堂上難以做到與學生充分互動。
1.2 學生對大學認識不足,學習被動,成績不理想 剛步入大學的大一學生對大學認識不足,脫離了高考的束縛后,憧憬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大學生活。而事實是大學課程多,有的專業(yè)甚至周一到周五從早到晚滿課;教師每次授課知識點多且一遍而過,不像中學教師對知識點不斷“翻炒”鞏固,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求高。兩者的矛盾造成很多學生學習被動,疲于應付,知識掌握不扎實,甚至有的學生破罐子破摔,聽不懂就不聽,導致成績不理想,從縱向對比數據來看,大一的補考率是大學4年中最高的。
1.3 理論與實踐不能相結合,難以學以致用 植物學作為農林生科類的基礎課,對后期的學習和研究具有重要作用,但大一學生無法理解其重要性,甚至很多專業(yè)學生提出疑問,為什么要學習植物學,有什么實際應用價值,這是很多公共基礎課都會遇到的質疑。在學習快餐化的今天,很多學生將學習和就業(yè)掛鉤,希望直接看到具體能力的提升或應用,很難靜下心好好學習。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興趣支撐,多且雜的植物學學習容易引起學生煩躁的情緒,降低植物學教學成效。
2 運用心理學原理提高植物學PBL教學成效
為了提高教學成效,眾多教師探索從教材的選用、教學內容的編排、教學方法的改進等方面提出了對策[2-4],這些對策對教學成效有一定的提高。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模式是以問題為基礎,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導向的討論式教學[5]。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覺學習動機,進而提高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PBL在發(fā)達國家的醫(yī)學院校首先被采納使用,目前我國高校也在積極推廣。在植物學教學中,筆者進行了PBL教學模式改革和應用。鑒于近年心理學越來越多的應用于教學研究中并取得不錯的效果[6-9],本文嘗試以PBL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從心理學角度深度剖析問題,分析學生心理,運用心理學原理提出解決方案,讓學生愿意主動學習,而提高了教學成效。
2.1 重視內部和外部動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心理學上認為動機和效果之間一般來說是一致的,即良好的動機會產生積極的效果,不良的動機會產生消極的結果。動機可分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由個體內在需要引起的動機為內在動機,在外部環(huán)境影響下產生的動機為外在動機[10]。在學習中,由于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意義而努力學習的動機是內在動機;為獲得獎勵而學習的動機是外在動機。2種動機在推動個體的行為活動中都發(fā)揮重要作用,要充分調動并保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需激發(fā)學生的內部和外部學習動機。
從內部動機上看,讓學生愛上植物學,認識到學習植物學的重要意義非常重要。因此,要重視并設計好緒論。在實際操作中,對緒論的講解可拋棄傳統(tǒng)枯燥的講授,可結合深入淺出的植物相關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例如,英國BBC電視臺制作的紀錄片《生命之歌——種出一個地球》,讓同學們感受到植物的魅力的同時對植物學有了初步的認識。此外,在每個章節(jié)的講解中,在理論講解后播放相關視頻加深記憶,同時加入相關的科學前沿研究及待解決的重大議題,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
從外部動機上看,讓學生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也很關鍵。大一學生剛剛擺脫中學學習的束縛,很多學生認為大學是自由的,對于成績的態(tài)度是60分萬歲,學習有所怠惰。因此,在上課伊始就應告知學生,大學不是自由的象牙塔,成績在大學各項工作中會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將外部動機的調動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結合內部、外部動機,同學們能更主動地學習,這在課程的教學互動及期末的成績都得以體現。以福建農林大學2016級種子科學與技術專業(yè)和2017級農學專業(yè)學生為例,相較于同年級其他專業(yè)植物學期末平均成績高出10分左右,補考率比其他專業(yè)低5%~10%。
2.2 運用記憶理論原理,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 認知心理學把記憶看作是人腦對輸入的信息進行編碼、儲存和提取的過程,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3個系統(tǒng)[10]。記憶按內容可以分為5種,形象記憶、情景記憶、情緒記憶、語義記憶、動作記憶,其中語義記憶又名詞語—邏輯記憶,是用詞語概括的各種有組織的知識的記憶[10]。理論知識的學習歸屬于語義記憶,在5種記憶內容中難度最大。植物學相較于其他學科需要識記內容多,有許多平行概念,在實際生活的應用少,這增加學生學習的難度。學生獲得知識(長時記憶)是教師授業(yè)解惑的目的,這要求學生將課堂上獲得的瞬時記憶,通過復習轉化成短時或長時記憶,但很少有學生能夠達到教師的要求。要解決好這些問題,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首先,從學生角度出發(fā),仔細琢磨不斷研究如何用初學者最容易理解的語言或結合生活實例講解生澀的知識,學生聽懂了才容易獲得瞬時記憶,否則教師辛苦授課的內容對學生而言都是無意義音節(jié)。其次,授課中注意知識的回顧,幫助學生鞏固知識獲得短時記憶。再次,要取得良好的記憶效果,需要及時復習。根據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根據遺忘規(guī)律提出的遺忘曲線顯示,遺忘的進程是先快后慢的,越來越慢,50%的記憶材料在3h內忘掉,70%記憶材料在24h內忘掉[10]。學生主動復習的可能性很小,所以每次課后針對重難點設計2~5個問題留給學生,下次課抽查并給予平時分獎勵,通過這種獎勵制度督促學生復習,將短時記憶轉化成長時記憶。
2.3 根據不同學生氣質特點,因人施教 氣質是心理活動表現在強度、速度、穩(wěn)定性和靈活性等方面動力性質的心理特征。古希臘哲學家波克拉底將人劃分為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和抑郁質4種體制類型[10]。氣質作為一種人格的特征,是表現在人的行為和活動中的,不同氣質的人在感受性、耐受性、反應的敏捷性、可塑性、情緒的興奮性、指向性不同。在教學中,對于不同氣質的學生要合理引導和利用,因人施教。膽汁質表現出精力旺盛、行為外向、情緒興奮性高,具有這類氣質特點的學生在班級中往往表現出調皮搗蛋的行為,但也容易調動班級氣氛。多給予這些外向的學生引導和認可,他們可以成為良好學風的先行者。多血質表現出活潑好動,反應迅速,喜歡與人交往,有較生動表情與語言表達能力,易適應外界環(huán)境變化。這類學生往往是班級最受歡迎的學霸類群,他們是教師互動的主流群體,良好的互動能提升教師的授課熱情,是推動教學相長的最佳群體,在教學中一定要關注并引導這類群體營造良好教學氛圍。粘液質表現出安靜穩(wěn)重,反應緩慢,日常生活中動作緩慢,遇事謹慎,但持久性強。這類學生在教學中不一定會給予教師很大的反饋,但是他們往往是隱藏的學霸,有吸引力的授課內容可以牢牢地抓住他們持久學習的心。抑郁質表現出孤僻,行動遲緩,對事物體驗深刻,善于覺察別人不易發(fā)現的細小事物,想象力豐富。這類學生往往是不易察覺的,看起來很乖,成績卻可以出乎意料的差,因為他們多數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其自我調整能力比較差,面對成績看似波瀾不驚,往往難以面對現實卻不知如何傾訴,這類群體是最容易忽略卻最需要教師關注和引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課前或課間時間與他們多交流多鼓勵,讓他們感受到被關注,會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抓住不同氣質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可以彌補課時短互動不足的問題,提高教學效率。
2.4 合理利用社會影響,營造良好學習氛圍 社會行為是人對社會因素引起的并對社會產生影響的反應系統(tǒng)。社會心理學家勒溫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公式:B=f(P,E),其中B代表行為,P代表個體,E代表個體所處的情境,f為函數關系[10]。這個公式表明個體行為是個體與其所處情境相互作用的結果。良好的學習氛圍,可提升學生學習熱情,不好的風氣則會增加厭學情緒,這也印證了一句古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對于教師而言,除了要上好課,還要努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情境,帶來良好的社會影響。
社會影響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個體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發(fā)生變化的現象。從眾是社會影響的一種表現方式,它是在群體壓力下,個體在認知、判斷、信念與行為等方面自愿與群體中多數人保持一致的現象。從眾俗稱“隨大流”,其本身無所謂是積極的或消極的,具有促進社會形成共同規(guī)范、共同價值觀的功能。在班級這個團體中,學生的學習行為具有從眾的特點。通過對不同授課群體的觀察及對學生群體的訪查,發(fā)現班風對學習成效影響重大,例如,一個集體中80%向學,20%不學的同學就成為異類,為了尋求認同他們會改變學習態(tài)度;反之,集體的學習風氣會越來越差。因此,作為教師一定要精心設計教學,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引導并調動膽汁質和多血質氣質學生的學習熱情,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3 教學成效
通過深入分析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和性格特點,合理設計課程,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正確的引導并通過部分同學的帶動,以福建農林大學2016級種子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為例,該專業(yè)學生在一學期的學習中,學習熱情不斷高漲,主動學習的學生從原本的30%~40%到后期的70%~80%,期末成績在同年級中排名第2位,同樣的2017級農學專業(yè)學生成績在同年級中也是位居第2位。
教學面對的群體是動態(tài)變化的,學生的思想隨著時代不停變化,教學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也是不斷變化的,在這個動態(tài)變化的環(huán)境中,運用心理學原理分析問題的本質,不斷做出調整,因人因時提出解決方案,才能適應新形勢新時期的教育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徐恒戩,趙鳳云.我國本科植物科學課程教學現狀及對策[J].生物學通報,2016,51(5):12-15.
[2]苗芳,姜在民,崔宏安.高等農林院校植物學課程教學方法探索與實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39(36):22907-22909.
[3]羅火林,楊柏云,羅麗萍,等.植物學多維教學方法的探索與實踐[J].高效生物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15,5(4):20-23.
[4]劉鐵志,唐立紅,段永平.植物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幾點嘗試[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2(8):270-272.
[5]NORMAN G R,SCHM IDT H C.The effect of the PBL course[J].Medical Education,2000,34(2):721.
[6]杜曉春,楊小沛,郭夢良.心理學在教學改革中的應用——以《計算機網絡》[J].價值工程,2012,31(33):278-279.
[7]曾子林.心理學知識在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科技信息,2011(23):196.
[8]王武.淺析心理學在體育教育中的應用[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2):196-197.
[9]劉繼萍,趙云輝.教育心理學在教學實踐中應用的探討[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08(5):63-65.
[10]郭念鋒.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