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然
【摘要】科學課堂的設立能夠有效地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科學探索精神和科學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時刻注重小學生科學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讓小學科學學科在時代發展的背景之下能夠充分體現時代性和進步性,促進小學生創造力發展的同時,也能夠培養科學自主探究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堂;科學自主探究能力;策略
小學教育是基礎義務教育的起始階段,是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啟蒙階段。小學科學課堂是培養學生科學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平臺,符合先進教育體系中對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因此,培養小學生的科學自主探究能力就顯得十分重要。小學科學課堂中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相對較高,但教師的教學方案與課堂設計仍是傳統的,學生自主參與課堂探究的時間不充足,科學課堂的教學效果不明顯,沒有達到科學課堂設立的真正目的[1]。如何更好地培養學生在小學科學課堂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探究能力,如何讓小學生在此階段能夠樹立科學自主探究能力的意識,如何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效果和促進學生全面有效發展,這些都是小學科學教師所要深入探究、解決的重要問題。教師要領悟科學課堂的實質,在科學課堂中促進學生各項能力的全方面發展。
一、小學科學課堂中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課堂活動參與度低
如今,雖然科普教育是義務教育中的一部分,但小學教學中依舊擺脫不了應試教學的影響,小學科學課程受重視程度低,學校、家長和教師不重視,學生也逐漸形成科學課程不重要的觀念,這些都直接影響到學生在科學課堂上的行為表現。在小學階段,科學課被當作是和美術、音樂等一類相同的“副科”。科學課程不但安排的教學次數少,而且經常會被各個科目的教師占課,或直接將科學課取消,進行其他科目的教學[1]。久而久之,學生對科學課不再懷抱著期待,課堂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被消磨殆盡,在科學課堂上的表現不盡如人意,課堂參與度處于低迷狀態,不利于學生科學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
(二)學生缺乏自主思考,課堂環境缺乏探究性
學習理論知識是為了指導實踐并運用于實際之中,理論與實踐相互依存,不可分離。因此,小學科學課堂教學除了讓學生了解與掌握科學知識,還應讓學生把知識運用于實際情況之中,使學生用新的思路和方法自主思考探究問題,開拓思維,讓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更高效的培養和更好的發揮。然而,在小學科學課堂中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普遍得不到充分的發展,學生主動探索的意識和態度缺乏,想象力受到限制,細致觀察能力得不到相應的培養,在科學課堂上缺乏用科學思維探究問題,缺乏科學的批判能力等,不積極主動參與發言討論,過分依賴教師和教材。在對問題充滿疑惑時,不對問題進行自主的探究與解決,分析問題的方式生搬硬套,思路模糊,角度單一,科學的自主探究能力得不到高效的培養,綜合能力與素質得不到提升。
二、在小學科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科學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
(一)豐富自主探究學習的教學設計和方法
多元化的教學設計和方法能為科學課堂增添別樣的光彩與活力,而堅持采用單一、呆板的教學設計和方法一成不變,墨守成規,只會讓學生對科學課堂的學習毫無興趣。小學生對各種新事物都充滿著探索的激情,傳統枯燥的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小學生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使學生缺乏清晰的自主探究思維。因而在科學課堂教學中,要定期更新與優化教學設計和方法,激發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如采用情境教學法、游戲教學法、實驗探究法等,讓學生在探究和發現事物的同時,掌握科學知識和學習科學方法,培養科學的思維邏輯能力和科學自主探究能力[2]。
例如,在講授探究“土地被侵蝕的因素”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實驗操作和實驗結果對比活動。教師可將學生的小組實驗活動拍攝下來,把視頻資源在多媒體上放映,在各小組對實驗匯報總結時,教師可放映此小組實驗操作的視頻,對實驗進行全方位的講解。各小組學生通過觀看直觀的演示,拓展了思維,創新了學習方法,激起了自主探究的熱情,為學生營造了一個科學自主探究的良好氛圍。
(二)創設輕松和諧的科學教學氛圍
小學生在課堂上天性活躍,但自制力較差,教師要尊重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創設輕松和諧的科學教學氛圍,端正學生在科學課堂中的態度,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充分培養科學的自主探究能力。可以在課堂中輔以輕松的鞏固知識的小游戲,適當插入生活情景,讓學生進入奇妙的探索科學課堂之中,積極地探究科學奧秘,引導學生走進自主思考和探究的科學世界。教師可在提出問題時滲透科學的邏輯思維,盡可能地拓寬學生對科學現象和科學問題自主探究的空間,如“你認為在科學實踐中要以什么樣的態度去對待?假如你是未來的科學家你會怎么去驗證實驗的結論?”等等。在教學的時候,要把知識和實踐相結合貫徹到課堂之中,用科學的提問啟迪學生科學的自主探究。
(三)在科學課堂教學中培養自主探究能力
小學生科學思維的發展還不成熟,小學科學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相互關聯,所以教師可培養學生細致觀察實際生活的習慣,激起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幫助學生制訂科學合理的生活實際探究方案,引導學生領悟到自主探究的精髓[2]。
例如在教學“校園里的動植物”內容時,可將課堂由教室內轉移到室外,讓學生真實接觸大自然中的樹木、花草以及昆蟲、小鳥,加深對動植物的認識和了解,把科學課堂變得更加生動,使學生在親身感受中從各個角度去看待事物的千變萬化,找到看待事物的新視角,開拓科學求知的思維與視野。
又如在進行“關心天氣”的教學時,教師可結合“風的形成”的相關知識設計課堂教學。教師可以先講解基礎的操作,讓學生掌握氣溫的變化規律,通過對氣溫的觀測和記錄,提高小學生收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讓他們掌握科學方法和天氣及其變化規律,豐富科學實踐經驗。教師可向學校申請成立天氣預測站,完善天氣科學實踐中的氣象觀測設施,通過科學的觀測和記錄,播報每天的天氣預報,讓學生在科學的自主探究實踐過程中樹立科學態度,增強自主探究的熱情和信心,豐富科學實踐經驗的同時也能夠鞏固和積累知識,讓小學生真正在實踐中探究性解決問題。
三、結束語
目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科學自主探究能力培養的關注度還遠遠不夠,學生的科學探究潛能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小學課堂的低效率限制著小學生對科學探索的渴望,禁錮著小學生科學邏輯思維的拓展。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加強對小學生科學能力培養的重視,讓小學科學課程能夠高效地開展,培養國家需要的科學人才。
【參考文獻】
[1]崔洪喜.小學科學教學建議[J].青海教育,2014(06):42.
[2]李長征.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策略探究[J].中國教師, 2012(17):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