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梅

【摘要】新課程改革對小學語文素質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嵌入品德教育,有助于學生積極向上道德品質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能夠推動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基于這種認識,文章從識字教學、新課教學等方面對品德教育嵌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策略展開了探討,為關注這一話題的人們提供參考。
【關鍵詞】品德教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
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了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而小學語文課堂可以成為品德教育的載體,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促進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在實踐工作中,要加強品德教育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嵌入研究,使語文教學與品德教育相融合,促進學生良好品德修養的形成。
一、品德教育嵌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意義
(一)培養積極向上的道德品質
小學階段是學生道德品質形成的重要階段,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需要向學生傳遞民族優秀文化,加強對學生的情感熏陶,促使學生形成健康人格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小學語文課本中包含大量的古詩詞,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對傳統文化精髓進行挖掘,實現品德教育的滲透,使學生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學習仁、義、禮、智、信,成為中華民族美好道德品質的傳播者和實踐者。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學生能夠保持心胸開闊,學會善良,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學會為他人著想,能夠堅守內心,成為品德高尚的人。此外,學生還可以在學習和生活中保持健康積極的心態,做到愛家、愛校和愛國,能夠形成積極向上的道德品質,為今后的發展奠定穩固基礎。
(二)促進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小學素質教育的開展,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使學生學會正確看待事物,提升思維認知水平。結合學生的終身發展需求,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嵌入品德教育,能夠向學生傳遞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等觀念,使學生從中感悟到做人做事的道理。語文課本中包含著大量文學名著和精選的閱讀材料,蘊含的思想道德理念是中華民族經過幾千年實踐總結得到的,能夠體現民族一以貫之的道德標準。將這些內容當成德育教育載體,能夠展現中華民族偉大精神,引導學生理解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樹立正確做事的準則。因此,實現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與德育教育的融合,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促使學生的品德得到提升。
(三)推動語文素養全面發展
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通過對語文課本中的各種文章進行學習,學生可以掌握相應的語文知識,培養閱讀能力、創作能力等各種能力。而僅掌握語文知識和能力無法達到全面發展語文素養的目標,因為語文思維、深刻思想也是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嵌入德育教育能夠從感受作者深刻思想角度開展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的認知思維進行培養,促使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小學階段是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階段,引導學生在閱讀經典文章過程中思考文章內涵和中心思想,可以促使學生放飛思想,并嘗試在語文實踐中進行思想驗證,促進語文能力的提升,從而推動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1]。
二、品德教育嵌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策略
(一)在識字教學中嵌入
小學語文教師承擔著傳授知識的重要職責,同時也承擔著培育學生高尚情操的職責。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教師單純進行知識傳授,忽視了漢字的深刻內涵。在識字教學中實現品德教育的嵌入,能夠進一步體現中國漢字的內涵,使學生體會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強大魅力。最初的漢字為象形文字,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在字詞讀寫教學中,對字詞含義展開分析,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漢語的理解和把握,同時能使學生的品德得到提高。以漢字“人”為例,是在一年級學習的漢字,結構看似簡單,但產生已久。甲骨文中的“人”字是一個人站在一邊躬身行禮的形象,表現出古人對勤奮、禮貌等品質的推崇。從含義入手對漢字進行介紹,能夠加深學生對漢字的印象,同時能使學生認識到勤勞、禮貌等品德是人的高貴品德,為學生提供一個發展目標,促使學生思想道德的提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教授新字和新詞時,還應引導學生加強對字詞內涵的剖析,使學生對其中蘊含的思想進行挖掘,從而順利實現品德教育的滲透。
(二)在新課教學中嵌入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文章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很多包含有思想品德內容,可以成為品德教育的載體。在新課標下,新教材的編寫以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為主要目標,因而思想品德課文數量占據了課文總數的較大比重,如表1所示。針對這些課文,教師在新課導入環節就可以實現德育嵌入,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使學生的思想張力得到充分發揮,學會對課文中的人物情感、道德品質等進行欣賞,學習文章創作的思想和觀念[2]。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采用情境創設法,結合課文中的思想道德內容進行相應歷史場景、生活場景的創建,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觀察文章中不同事件和人物行為,能夠被高尚行為和美好情感所吸引,學習和吸收良好思想道德,促使身心健康發展。采取該種措施,能夠將課本教育與品德教育相融合,充分發揮課本在學生品德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導學生從思想品德角度進行課本內容的學習。在學生獲得一定感悟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相關讀物,促使學生在擴展知識面的同時得到品德提升。
表1 小學語文思想品德課文比重統計
年級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四年級 五年級 六年級
思想品德課文數 21 21 25 24 13 8
課文總數 54 66 64 64 56 49
比重 38.8% 31.8% 39.0% 37.5% 23.25 16.3%
(三)在文本理解教學中嵌入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組織學生參與到文本內容的討論和理解中,使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積極地思考,促使教學效率得到提高。而在文本理解過程中嵌入德育教育,能夠使學生深入思考文章思想,感受到作者的激情,保證學生學習方向正確性的同時,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結合這一思路,教師需要制定科學的教學計劃,在學生理解文本過程中實現有效提問,引導學生加強對文章思想內涵的關注。例如在學習《火燒圓明園》的內容時,在學生因為看到圓明園被毀滅前后照片對比而感到悲憤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這些國家為什么敢做下這等惡行?”促使學生冷靜思考。在學生認識到“國家貧窮和落后將導致國家任人宰割”時,教師可以提出“為避免悲劇再次發生,我們應該怎么做?”的問題,在激發學生愛國之情的同時,使學生產生“努力學習,為祖國富強做貢獻”的思想,達到加強學生愛國教育的目標。由此可見,文本教學是嵌入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教師引導學生實現對文本內容的深入分析,能夠使學生在得到情感熏陶的同時,學會分析和思考文章中的事件和人物行為,并從中得到啟示,繼而有助于推動學生品德修養的提升。
(四)在作文寫作教學中嵌入
寫作教學作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發表感悟和思想體會的重要途徑,能夠成為德育教育嵌入的載體。教師可以圍繞“天才離不開勤奮”“勤儉是民族美德”等話題進行作文命題,使學生在思考如何寫作的過程中,得到思想品德教育。在作文選材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而且能夠關心他人和社會,促使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實現自我反省。教師根據學生寫作的內容,可以加深對學生思想品德狀況的了解,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工作,促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教師也可以在審題環節實現德育教育的滲透。考慮到低年級學生缺乏社會經驗,教師可以給予適當指導,促使學生抓住關鍵詞進行思考,使學生學會辨別是非和客觀看待事物[3]。針對高年級學生,應確保學生能夠圍繞命題實現深入分析,即在寫作中進行反省,表達為什么寫作,而不是簡單進行事件的敘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實現品德教育的嵌入,有助于小學語文素質教育的發展。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嘗試在不同教學環節中實現品德教育的嵌入,如識字教學、文本理解等環節,以全方位開展品德教育,促使學生得到良好品德培養,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毛玉彪.新時代下小學語文德育滲透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9(15):44-45.
[2]代芳芳.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04):187-188.
[3]呂鋒.小學作文教學與思想品德教育[J].中國教師,2018(S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