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濱



摘 要:颮的生消速度極快,伴隨發生的天氣現象種類多,且黃花機場出現颮的案例較少,實際工作中觀測員難以在較短時間內迅速準確判斷颮的發生并且發布報文,本文通過分析2017年7月28日黃花機場一次颮過程,總結出了颮的一些判定方法和注意事項以及應對颮這類復雜天氣的“觀測五步法”,從而使觀測員在應對這類復雜天氣時能夠及時準確的為用戶提供更加優質的氣象服務,為飛行安全盡綿薄之力。
關鍵詞:颮;風;溫度;氣壓;觀測五步法
中圖分類號:P4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9)23-0197-02
0 引言
颮是一種風暴現象,不僅風力強大,風向往往突變,而且常伴有強烈的擾動氣流,對飛機的起降和地面設施危害極大。颮是突然發生的持續時間短促的強風,常伴隨雷雨出現,出現時常伴有風向突變、氣溫劇降、氣壓急升等現象[1]。筆者統計了黃花機場2009-2018年10年間颮出現的次數為7次,平均每年出現次數不到1次,有幸在2017年7月28日值班期間遇到了一次颮過程,發現其生消速度極快,伴隨發生的天氣現象種類多,報文編發復雜,而由于此前黃花機場颮出現的案例極少,所以研究颮的發生過程對觀測員從容應對極端天氣,提前預判天氣走勢有重大意義。
1 過程概況
7月28日18:37(北京時,下同),黃花機場氣象雷達探測到機場以北有三個雷暴單體,18:43雷暴單體逐漸向南發展壯大,呈融合趨勢,19:01雷暴單體完全融合過境本場。《地面觀測簿》紀要欄中記錄這期間發生的天氣現象是18:34本場聞雷,18:48本場出現中等程度的陣性降水和颮,18:50出現大風,隨即颮結束,期間最大風速達到了23m/s,18:52大風結束,19:50降水現象結束,20:21雷暴結束。為研究此次颮過程出現前后各氣象要素的變化,筆者選取了18:40~19:00為研究時段,這也是各氣象要素集中生消的時段。
2 氣象要素分析
2.1 風的變化
颮的判斷標準是:瞬時風速突然增加8米/秒或以上且維持1分鐘,然后突然減小,而且維持時間內瞬時風速不小于11米/秒[2]。所以以風速的變化來判定颮是最直觀的方式,但是判定標準中對“突然”二字沒有給出明確的時間界限,在后文的分析中會對“突然”二字加以說明。
2.1.1 風速的變化
黃花機場為雙跑道運行,筆者分別選取了東西兩條跑道上18端、MID端和36端共6個探測點的風速數據進行分析。
圖1中18L端18:43至18:45風速由5.5m/s增加到了14.1 m/s,2分鐘內風速增大了8.6m/s,瞬時風速超過了11m/s且維持了1分鐘以上,18:46最大風速達到了16.7m/s,隨后風速突然減小;18R端18:44至18:46風速由9.3m/s增加到了20.0m/s,2分鐘內風速增大了10.7m/s,瞬時風速超過了11m/s且維持了1分鐘以上,18:47最大風速達到了23.0m/s,隨后風速突然減小。以上風速的變化完全符合颮的判斷標準。
圖2中MID1端18:44至18:46風速增大了10.5m/s,MID2端18:44至18:46風速增大了10.0m/s;圖3中36L端18:45至18:47風速增大了10.2m/s,36R端18:45至18:48風速增大了9.8m/s。瞬時風速都超過了11m/s且維持了1分鐘以上,同理,4個探測點的風速變化都符合颮的判斷標準。同時也不難分析出,根據雷達回波由北向南的走勢,風速的增加也是從北(18端,18:43)向南(36端,18:45)變化的。
2.1.2 風向的變化
圖4可看出,颮發生前后,6端的風向從偏南風轉成了偏北風,風向變化接近180°,符合颮發生時風向突變的說法。
通過以上數據分析,解釋了定義中“突然”二字的時長應是指的2~3分鐘內風速的變化。同時也說明,要準確的判定颮的發生,觀測員除了監控基準點的風速、風向的變化外,還應監控跑道各端風的變化。
2.2 溫度的變化
由于平時工作中溫度的記錄是采取基準點的溫度,故只研究基準點的溫度變化,如圖5所示,從18:48至18:58溫度從32.7℃下降到了28.1℃,10分鐘內下降了4.6℃,符合颮的發生伴隨著氣溫劇降的說法。
2.3 氣壓的變化
氣壓的變化選取了基準點的修正海壓變化進行研究,圖6中,從18:44至18:50修正海壓從1004.08hPa升高到了1005.08hPa。從平時的工作經驗中可知,修正海壓變化1個百帕一般需要4-5個小時,而在颮發生的時候僅6分鐘,修正海壓就升高了1個百帕,符合颮的發生伴隨氣壓急升的說法。由此也提醒觀測員,在颮發生時要仔細校對修正海壓值,以免出現錯報的情況。
通過對以上風、溫度、氣壓的研究,不難看出,判定颮的發生不僅可以通過風速的變化來判斷,還可以配合氣溫劇降、氣壓急升的現象來判斷,所以應對颮這樣極端的天氣過程,短時間內需要做到密切關注風、溫度、氣壓的變化,通過綜合判斷來發布颮的天氣情報。
3 結語
綜合以上分析,7月28日傍晚是一次典型的颮過程,在它的發生過程中觀測員需要在短時間內發布多份關于風、降水、雷暴、云組、能見度等跨特殊天氣標準的特殊天氣報告,與此同時,還要完成通報用戶天氣變化、解答用戶的來電咨詢,記錄天氣變化、抄寫天氣報文等一系列工作。為了使觀測員能從容應對這類快速生消但又復雜的天氣情況,筆者總結了“觀測五步法”。一是持續監控:持續監控氣象數據、氣象雷達和天氣實況;二是模擬天氣:在持續監控的情況下,根據經驗模擬出未來可能會出現的天氣現象;三是模擬編報:對有可能出現的天氣現象進行模擬編報,提前搭配好云、能見度、天氣現象三要素;四是實時發報:當天氣發生時,根據之前模擬的幾種天氣情況,對應編發報文,確保忙中不會出現氣象要素搭配錯誤和漏報氣象要素的情況;五是記錄通報:抄報并檢查報文是否正確,通報相關部門,編寫紀要欄。通過以上步驟,能減少應對復雜天氣忙中出錯的概率,為用戶提供及時準確的氣象報文。
除此之外,對于颮的監控和發報還應注意以下幾點:(1)颮的判定標準中“突然”一般是指2~3分鐘;(2)判斷颮除了根據風的變化外,還應配合溫度和修正海壓的變化來判斷;(3)颮發生時,要仔細校對檢查報文中的修正海壓值是否正確。
參考文獻
[1] 耿家勤,石步鳩,鄧明光,等.民航航空氣象地面觀測技術手冊[K].中國民用航空總局空中交通管理局.2007:90.
[2] 耿家勤,石步鳩,鄧明光,等.民航航空氣象地面觀測技術手冊[K].中國民用航空總局空中交通管理局.2007: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