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旭暉
摘 要:江蘇省積極推進雙創縱深發展,拓展雙創的深度和廣度,增強雙創發展成效,增進雙創科技內涵,明確思路、布局鮮明、優化路徑、服務保障,營造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多措并舉推進江蘇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下一步要完善政策體系,著力推進載體建設,持續深化試點示范,促進融合發展,提升雙創效能。
關鍵詞:江蘇實踐;雙創經驗;思路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7.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9)23-0216-02
1 主要經驗做法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強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發展的意見》有關要求,江蘇省積極推進雙創縱深發展,拓展雙創的深度和廣度,增強雙創發展成效,增進雙創科技內涵,營造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多措并舉推進江蘇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明確思路。建立了全省推進大眾創新創業聯席會議工作機制,圍繞促進創新創業的重大戰略和政策措施開展研討論證,督促全省創新創業工作總體部署的貫徹落實。同時,完善了省政府、省級各有關部門、各級地方政府“三位一體”的上下聯動、左右協同工作推進機制。省委省政府印發了《江蘇省專精特新產品和科技小巨人企業培育實施意見(2017-2020年)》、《關于聚力創新深化改革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人才發展環境的意見》、《省政府關于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全面落實國家的政策舉措支持創新創業。積極探索融合發展思路,以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為宗旨,注重發揮雙創主體自身科研優勢和創新積極性,堅持走“政產學研金商”結合道路,積極探索創新創業創造融合發展,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智力和科技支持。構建地方、高校、社區、企業互動格局,明確多元主體融合的方向,搭建起科研院所科技創新與本地市場需求融合的橋梁,建設創新創業“育人高地、集聚高地、創新高地、服務高地”,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發展新興產業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
布局鮮明。高質量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建設南京雨花區、常州武進區等6家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為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促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提供重要支撐。依托本地重點院校和高新園區,啟動建設產城融合、校城融合重大創新創業基地,打造100個覆蓋全省各地含區域、高校和科研院所、創新型企業等主體類型的省級雙創示范基地。目前,新興產業發展方向清晰、專業化服務特色鮮明的創新融合載體支撐體系已經形成,以大學城建設、協同“雙創”、助推產業升級、人才驅動、文化名城等為重點任務的雙創工作正在穩步推進。著眼于優化區域創新創業生態,根據省政府辦公廳下發的《關于加快建設眾創社區的實施意見》,啟動眾創社區建設試點工作。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區)和省級以上高新區,結合地區資源稟賦,以培育高成長性創業企業和區域戰略新興產業為核心,高效組合創新創業要素,集成專業化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科技服務機構等載體平臺,建設創業功能、產業功能、文化功能和社區功能等有機融合的眾創社區,打造最具活力和競爭力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使之成為我省科技創新創業的新高地和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加快推進“創業中國”蘇南創新創業示范工程。作為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的重要抓手,發展以創業為主題的特色街區,布局新興產業領域的專業孵化器和企業加速器,引進國際知名創業和投資機構,加快發展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優化路徑。加快構建協同共建聚力創新機制,堅持政府主導、高校主源、企業主體、市場主渠原則,把握關鍵環節和重要節點。找準“接點”,做好校城產城結合,遴選若干關聯性大、帶動性強的共性技術,集中力量開展協同創新攻關,努力取得突破性進展。結合全省重點發展的健康醫療、養老等現代新興服務產業,更好地發揮助力作用,實現融合協同創新發展。突出“重點”,做好成果轉化,搭建起高校科技創新與本地市場需求融合的橋梁,提升成果本地轉化的服務能力。打通“堵點”,做好協調工作。落實和完善融合發展實施方案,將融合發展戰略納入各自發展規劃中,成立相應工作組具體推進落實。破解“難點”,做好人才支撐。制定實施更積極、更開放、更有效的聯合引才政策,鼓勵高校和地方科技人才雙向兼職和流動,支持高校教師帶技術、帶成果、帶項目、帶團隊到地方創新創業。
服務保障。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具體做到“一統三合”。“一統”,就是更好發揮黨建的統領帶動作用。“三合”,就是更加注重校地、產城、政企間的合心、合作與合力,從全局和戰略高度精心謀劃校地融合發展,用足用好各級財政對科技創新和人才引進的資金支持政策,合力實現高校與地方融合發展的良性互動、合作共贏。“放管服”、商事制度和投融資體制改革扎實推進,“不見面審批”模式得到國家肯定并在全國推廣。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等先行先試取得積極進展,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得到加強,政策引導更加精準,“科技40條”、“人才26條”等新政策為培育新動能營造了良好環境,激發了創新創業活力。
2 有關對策建議
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搭建起高校科技創新與本地市場需求融合的橋梁,在深入落實“科技創新40條”、“人才26條”等政策的基礎上,認真貫徹《關于創新管理優化服務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的實施意見》和《江蘇省關于促進共享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的通知,繼續出臺若干指導意見,激發生產要素流動的新活力。
著力推進載體建設。我省高度重視“雙創”載體建設,特別是高校類雙創示范基地的建設。一是積極向國家申報創建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目前我省已有6個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其中高校3家,分別是南京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和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二是積極謀劃布局省級雙創示范基地。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的實施意見》工作部署,結合我省雙創示范基地實際,進一步完善雙創示范基地方案,加強督促檢查,持續打造發展新引擎,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創新創業模式和典型經驗。
持續深化試點示范。發揮政策試點組合拳的功能,根據前期推進《江蘇省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實施方案》、《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示范百強工程實施方案》、《江蘇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建設實施方案》的工作舉措,建議進一步聚集多方合力,總結雙創試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和實踐經驗,持續深化試點示范,破除影響產業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有效調動創新創業主體的積極性,力爭形成一批特色鮮明、創新引領、產學研有機結合的產業孵化、成果轉化、產業集聚的發展示范。
促進融合發展。圍繞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加快雙創與實體經濟創新融合發展,提升實體經濟發展實效和質量,增強產業核心競爭能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釋放創新創業轉型升級的新興動能和發展活力。突出務求實效,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發布轉化先進適用科技成果包、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有機銜接,以創建國家產業創新中心為抓手,推動雙創與我省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打造經濟發展新動能。
提升雙創效能。從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角度,圍繞打造動態調整、快速響應、便捷高效的政府服務提出了一系列舉措,涉及工商、行業準入、職能轉移、法規調整等多個方面,以更大力度釋放創新創業活力,發揮政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強化組織領導、推進“放管服”、不見面審批和商事制度改革、打造雙創江蘇品牌等方面著力優化服務、創新管理,增加服務雙創的有效制度供給。突出拓寬廣度,打造覆蓋全省各地,包括區域、高校和科研院所、創新型企業等主體類型的省級雙創示范基地,形成雙創集眾智匯眾力的乘數效應和規模效益。
3 聚焦重點領域
一是注重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貫穿創新實踐全過程,按照創新發展理念,著眼長遠發展,強化制度供給的創新,著力人才、金融、技術等新生產要素市場改革,推動人才、技術、資本等的合理流動,構建高層次人才參與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旨在通過理順供給側機制,為雙創深入推進創造條件。
二是注重雙創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實效。圍繞提升我省實體經濟發展水平,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與“互聯網+”、智能制造、共享經濟、數字經濟、軍民融合、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等融合發展,促進實體經濟發展質量和核心競爭力顯著提高,實現新舊動能平穩接續、協同發力,逐步形成新的經濟結構和增長格局。
三是注重提升政府管理和創新服務水平。從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角度,圍繞打造動態調整、快速響應、便捷高效的政府服務提出了一系列舉措,涉及工商、行業準入、職能轉移、法規調整等多個方面,以更大力度釋放創新創業活力,發揮政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是注重問題導向和政策可操作性。圍繞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針對我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面臨的實際問題,著力優化服務、創新管理,增加服務雙創的有效制度供給,提出一系列應對舉措。征求省各有關部門提出的具體措施,還要同步制定各有關部門的責任分工,確保政策“接地氣”、“可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