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 湖
【摘要】信息技術與中學課程的有機結合是課程改革的趨勢。文章論述了初中語文閱讀課程如何借助網絡信息平臺來開展任務驅動教學,并且從創設教學情境、布置教學任務、解決教學任務、開展教學評價等方面論述了基于網絡環境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在初中語文閱讀課之應用。
【關鍵詞】任務驅動;信息技術;教學任務
20世紀7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的發展給全世界帶來了全新的課程教學改革。教育部在新課改中提出,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活動互相結合,是基礎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初中語文課程也完全可以利用網絡平臺來搭建教學平臺,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為此,本文筆者提出建構基于網絡環境的初中語文古詩詞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也就是借助網絡平臺,利用具體的教學任務刺激學生努力學習動機的教學模式。這一種教學模式體現在新課改中,就是將信息技術與教學活動相結合,培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教學效率,有效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
一、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
教師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創設教學情境。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應該與教學目標密切結合。新課改主張教學活動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有效達到教學目標。教師可以積極采用網絡信息技術,運用音頻、視頻、圖像等,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使學生進入文本的意境之中,進行課文閱讀與鑒賞。
如在教學《周莊水韻》(語文版八年級上)這一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應用信息技術播放周莊的視頻與圖片,為學生營造教學情境,然后向學生提問:“周莊的風景給人感覺如何?”要求學生在觀看周莊的視頻和圖片的過程中,用自己的語言來講述景色與感受。利用視頻和圖片營造教學情境,使學生對周莊的景色有一個整體的感知,激發了學生對這一節課學習的積極性與興趣。
二、運用信息技術,布置教學任務
其次,教師應該布置教學任務。根據課程標準,在學生做出識文斷句的文意理解之后,應該對閱讀、寫作能力和文章鑒賞能力進行提高。教師應該根據教學目標,采用信息技術來設計教學任務。學生在完成教學任務過程中,能解讀課文中表達的意境,初步感知圖片和視頻的內容,更好地感知與理解課文的內涵。
如在上《錢塘湖春行》(語文版九年級下)這一節課的時候,教師應該緊緊把握初中生求知欲望比較強、善于表現的特點,以及對信息技術有著極大興趣的性格特征來設計教學任務。先確定好教學目標,首先是知識與技能目標,也就是賞析《錢塘湖春行》這首詩,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然后是過程和方法目標,開展小組交流,活躍教學氣氛。再次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就是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能力。教學重點與難點就是把握詩人的思想與情懷。教師布置的教學任務,可以是讓學生觀賞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料,寫一篇關于西湖風景的作文。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完成任務,教師可以采用信息技術設計一個教學網站——《錢塘湖春行》網站,讓學生瀏覽網站信息,了解詩人白居易的生平經歷,進行有關的詩歌鑒賞,完成詩歌朗讀和習題作業,拓展其他與寫景有關的詩詞,掌握鑒賞古詩詞的基本方法。教師可以把上課地點選擇在網絡教室,在課堂上指導學生使用網站開展合作探究性學習。
三、運用信息技術,解決教學任務
第三步,就是教師指導學生運用信息技術,分析與研讀教學任務。在教學分析任務時,可以借助小組的形式展開分析與討論。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師布置的教學任務,展開小組合作學習,借助網絡教學平臺尋找問題的答案。通常在布置任務之后,學生在腦海里都會有一種簡單的信息接收模式。學生在分析與理解知識的過程中,需要翻閱大量的學習資料來提高自主學習能力。這時候,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來獲得需要的教學資源。學生在教師建立的網絡平臺中,可以選擇需要的知識,在小組成員討論與探究的過程中,最終形成一個合理可靠的答案。教師布置教學任務之后,通過搜集、整理、分類和材料分析等方式,把搜集到的資料都上傳到網站中,方便獲取知識。學生可以依據興趣與愛好,選擇感興趣的知識點,有利于培養個性化的學習方式。
如在上《錢塘湖春行》這一節課的時候,教師在布置教學任務之后,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一步步完成布置的任務。如教師先對學生提問:“你們喜歡春天嗎?對春天有什么樣的感受呢?”然后,逐漸引導學生,按照由易到難的原則探究任務的答案。教師先向學生介紹詩人白居易的生平,使學生從整體上對詩歌背景有一個感知。然后,讓學生閱讀網絡教學平臺中的網絡云盤、電子書包等,了解有關景色類詩文的絕佳名片,并且穿插微課視頻進行講解,引導學生自我總結。學生在寫完關于西湖美景的作文之后,可以通過網絡云盤、微視頻等形式,把學習任務成果上傳到網絡空間。
四、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評價
在解決完任務之后,就需要開展教學評價。通過教學評價,教師反思教學方法恰當與否,學生學習方法正確與否,以達到提高學習能力之目的。學生可以采用PPT的方式來展示任務成果。教師在觀看學生的PPT之后,指出不足之處,給予恰當的指導,進行學習總結。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及時彌補在任務解決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通過組員的溝通與師生的彼此交流,能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相溝通與理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會了探索知識和搜集資源,會有一種成就感與滿足感,更能激發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同時,在這一過程中也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知識面,提高能力。從縱向與橫向兩個方向幫助學生積累知識,加強了各個學科之間的知識聯系與知識增加,有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收獲了知識,而且培養了人際交往能力。
如在上《錢塘湖春行》這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把寫的景色作文以匯報形式,開展組員之間、小組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匯報形式可以是PPT等。小組之間、組員之間對每一個小組的PPT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然后展開辯論。對于不足的地方,教師應該讓學生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修改意見,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通過師生之間的總結、歸納和反饋,形成一種固定的教學策略與教學方法。而且,小組之間進行合作與溝通,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增強了凝聚力,達到了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利芳.古詩詞有效性 教學模式淺探[J].語文教學通訊:高中(A),2009(03).
[2]陳菊飛.尋求適合初中生的古典詩詞賞讀途徑[J].語文教學通訊:初中(B),2009(01):17-19.
[3]王衛東, 姚美娟.情境復原:文學作品教學的有效手段[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教師版)(11):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