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曉智 周鵬 顧見勛
[摘要]利用2017-2018年湖北省早熟中稻品種區域試驗數據,通過對參試品種中雜交中秈、常規中秈的主要農藝性狀和稻米品質進行比較分析,得出雜交中秈在產量、株高、穗長、每穗總粒數、千粒重上比常規中秈有優勢,表現為產量高,植株高大,穗大粒多,而在結實率和有效穗上表現偏低;在主要稻米品質上雜交中秈表現為整體低于常規中秈品種,反應在整精米率偏低、長寬比偏小、堊白粒和堊白度偏高。該研究為早熟中稻選育和參試品種提供參考。
[關鍵詞]常規中秈;雜交中秈;農藝性狀;品質性狀;比較分析
[中圖分類號]S511.21[文獻標識碼]A
水稻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也是湖北省第一大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和總產約占糧食作物的50%和70%。近年來,隨著種植結構調整和農民種植習慣的改變,直播稻種植面積逐年上升,多種種植模式共存。為了適應湖北省直播面積增大,推送更適宜直播稻種植的新品種,湖北省種子管理局于2016年開設早熟中稻(直播稻)區域試驗,但什么品種適宜直播,它具備哪些特征特性,鑒于此,筆者利用2017-2018年湖北省早熟中稻組區域試驗結果,對湖北省早熟中稻中常規稻和雜交稻的主要農藝性狀和品質性狀進行比較分析,借此通過比較找出該組雜交中秈和常規水稻的共性,為早熟直播稻的選育和參試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早熟中秈組
在湖北省生育期偏短,適宜作中稻種植,且用直播或移栽栽培方式進行區域試驗的雜交和常規中秈組別。
1.2 供試材料
以2017-2018年參加湖北省早熟中稻組區域試驗的品種為材料,以各區試點提供匯總的數據為依據,為了保證數據具有不重復應用且具有可比性,同一品種連續2年參試,按2個品種計數,同一年不同組別都有的同一對照品種按1個品種計數,這樣,2年納入統計的品種數79個,包括雜交中秈52個,常規中秈27個。
1.3 分析方法
利用Exel分類計算不同年份所有品種的主要農藝性狀和品質性狀的平均值、標準差、變異系數以及雜交中秈的競爭優勢。雜交中秈的競爭優勢(%)=(雜交中秈一常規中秈)/常規中秈×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主要農藝與經濟性狀
2.1.1 全生育期。2017-2018年雜交中秈生育期較長,其變異系數均大于常規中秈,如表1所示,2017年雜交中秈、常規中秈的變異系數分別為2.7和1.5,2018年雜交中秈、常規中秈的變異系數分別為2.82和1.93。且雜交中秈全生育期的變異幅度比常規中秈大,2017-2018年雜交中秈的生育期的競爭優勢分別為1%和1.35%。
2.1.2 有效穗。從表1可見,2017年雜交中秈和常規中秈相比,有效穗的平均值分別為330.85±20.81萬hm2和366.41±18.56萬hm2,雜交中秈小于常規中秈;有效穗的變異系數分別為6.29和5.07,雜交中秈大于常規中秈;有效穗的變異幅度分別為285~372萬hm2與331.5~396萬hm2,雜交中秈大于常規中秈,雜交中秈的競爭優勢-9.70%,明顯低于常規中秈。2018年雜交中秈和常規中秈相比,有效穗的平均值分別為301.08±16.61 萬hm2 和331.3±20.92萬hm2,雜交中秈小于常規中秈;有效穗的變異系數分別為6.52和6.31,雜交中秈大于常規中秈;有效穗的變異幅度分別為264.71~343.46萬hm2與281.8~357萬hm2,雜交中秈大于常規中秈,雜交中秈的競爭優勢-9.12%,明顯低于常規中秈。
2.1.3 株高與穗長。2017-2018年株高和穗長2個農藝性狀,雜交中秈優勢明顯,株高的競爭優勢,2017與2018年分別為6.32%和3.2%;穗長的競爭優勢,2017與2018年分別為2.05%和3.53%,表現為植株高大,穗子偏長,其平均值、變異系數、變異幅度均大于常規中秈,如表1所示。
2.1.4 穗粒結構。從表1可見,每穗總粒數和實粒數,雜交中秈在穗粒結構上優勢明顯,每穗總粒數的競爭優勢,2017-2018年分別為8.46%和11.45%;每穗的實粒數的競爭優勢,2017-2018年分別為8.07%和11.35%,表現為每穗總粒數和每穗實粒數的平均值、變異系數、變異幅度均大于常規中秈;雜交中秈與常規中秈的結實率相比為負競爭優勢,2017-2018年雜交中秈的競爭優勢分別為-0.33%和-0.07%,表現在結實率的平均數、變異系數、變異幅度均小于常規中秈;雜交中秈的千粒重與常規中秈相比為正競爭優勢,2017-2018年雜交中秈的競爭優勢分別13.09%和8.02%,表現為雜交中秈千粒重平均數大于常規中秈。
2.1.5 產量。如表1所示,2017-2018年雜交中秈的產量變異系數為5.74和6.38,均小于同年度常規中秈6.06和7.68,雜交中秈的產量平均值高于常規中秈,其競爭優勢為正值,分別是2.47%和7.33%,所以從兩年區試結果看出雜交中秈與常規中秈相比其優勢明顯且穩定。
2.2 品質性狀
2.2.1 整精米率。如表2所示,2017-2018年雜交中秈和常規中秈的整精米率變異系數分別為9.19、5.68和9.6、7.19,雜交中秈整精米率競爭優勢均為負值,分別為-3.87%和-4.8%,說明常規中秈整精米率優于雜交中秈。
2.2.2 外觀品質。雜交中秈的長寬比平均值小于常規中秈,2017-2018年雜交中秈與常規中秈長寬比的變異系數分別為4.77、6.0和5.27、8.17,其競爭優勢均為負值,分別為-4.75和-4.4,說明在外觀品質長寬比這個性狀上常規中秈優于雜交中秈;性狀堊白粒率和堊白度,雜交中秈在不同年份堊白粒率和堊白度的平均值、變異幅度均比常規中秈高,而變異系數比常規中秈低,變異較小。雜交中秈在堊白粒率和堊白度這兩個性狀上均為正值,在2017和2018年分別為64.38%、64.09%和53.7%、74%,說明在堊白粒率和堊白度這兩個性狀上,雜交中秈優勢較強且穩定,相反對應的稻米外觀品質較差。
2.2.3 食味品質。直鏈淀粉含量高低是決定稻米品質優劣的最重要性狀之一,雜交中秈直鏈淀粉含量與常規中秈相比差異不不大,2年表現也不穩定,2017年雜交中秈的直鏈淀粉高于常規中秈,其競爭優勢為8.09%,2018年雜交中秈的直鏈淀粉略低于常規中秈,競爭優勢為-0.7%。
3 結論與討論
通過對2017-2018年湖北省早熟中稻組區域試驗中雜交中秈組合與常規中秈(品種)的比較分析,顯示雜交中秈在部分經濟性狀如株高、每穗總粒數和實粒數、千粒重、產量上比常規中秈有較強的競爭優勢,體現在植株高、穗子大、粒數多、產量高,在另一些些經濟性狀上如有效穗、結實率上無競爭優勢,體現在結實率偏低,有效穗比常規中秈少,因有效穗的多少與品種自身的分蘗率和成穗率有關,也與直播用種量有關,我省早熟中秈組實施方案中規定常規中秈用種量(粒)比雜交中秈多一倍,可能是造成雜交中秈有效穗比常規中秈少的原因;在生育期上,雜交中秈也有較強的競爭優勢,表現在生育期比常規中秈長;從稻米部分品質性狀分析,如直鏈淀粉含量,雜交中秈無明顯差異,但在整精米率和長寬比上差異明顯,常規秈稻有競爭優勢,特別是在堊白度和堊白粒率上,雜交中秈堊白度大、堊白粒率高,外觀品質較差,說明我省雜交中秈稻谷品質有待提高,需從品種改良上下功夫,采取“雙親雙優”策略,提高雜交中秈品質和抗性,實現優質與高產并存。
[參考文獻]
[1] 胡瓊瑤,張建設.糧食產業穩步邁入高質量發展湖北七成水稻面積“水稻+”[N].湖北日報,2018-10-18.
[2] 武曉智,曾慶四.湖北省直播稻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應對策略[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8(23):154-155.
[3] 王嫚嫚,劉穎,高奇正,等.湖北省水稻種植模式結構和比較優勢時空變化[J].經濟地理,2017,37(8):137-144.
[4] 張璐,何瑞銀,沈有柏,等.江蘇省主要水稻種植模式技術對比分析[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7,38(7):106-111.
[5] 吳文革,陳燁,錢銀飛,等.水稻直播栽培的發展概況與研究進展[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6,8(4):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