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會強
[摘要]《農業技術經濟學》作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在分析該課程教學現狀的基礎上,基于任務型教學的視角,探索理論、實驗和案例三位一體的課程教學模式,以期提高學生學習該課程的興趣和課程教學質量,為高等院校基于任務型教學視角的《農業技術經濟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提供借鑒。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農業技術經濟學;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農業技術經濟學》作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該課程著重培養學生運用經濟學基礎理論和現代計量分析工具來分析農業經濟領域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學習和研究《農業技術經濟學》對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發展現代農業生產力,加快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意義。該課程的核心內容包括農業生產函數及應用、農業經濟的基本原理、農業技術進步、農業技術創新、采用及擴散、農業技術組織與農業推廣、農業技術經濟分析方法、技術政策應用和實施的經濟效果和可行性分析。由于該課程涉及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統計學及經濟數理軟件使用等前期課程,如果學生沒有掌握好這些前期課程,教師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該課程的教學效果將會大大降低。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探索基于任務型教學的《農業技術經濟學》課程教學模式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 《農業技術經濟學》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2.1 學生理論基礎薄弱
《農業技術經濟學》課程中回歸分析、時間序列預測和DEA測算等分析方法涉及導數、線性規劃等數學基礎課程較多,回歸分析中假設檢驗涉及正態分布、方差、F檢驗、t檢驗等統計學中的基礎概念,很多學生對這些概念的基本含義和用途沒有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容易混淆T檢驗和F檢驗、方差與標準方差等概念,對回歸分析中的經典假設理解不夠深刻,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影響《農業技術經濟學》課程的學習效果。以筆者所教班級為例,大部分學生對相關數學知識掌握不夠,不喜歡公式推導,數學基礎較為薄弱。其次,《農業技術經濟學》是一門經濟學課程,對經濟學的掌握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業技術經濟學》的學習效果,而筆者所教班級學生的經濟學課程都安排在大一期間學習,兩年后很多內容和概念基本忘記了,影響了《農業技術經濟學》的教學效果。
2.2 課程重理論教學,輕實驗教學
《農業技術經濟學》是一門應用性非常強的技術經濟分析方法類課程,其中包含大量定量分析方法,因素分析法、回歸分析法、生產函數分析法、線性規劃法、數據包絡分析等。其中,一些方法屬于常規分析方法,如指標分析法、盈利分析法和綜合評價法等,只需要簡單的數據知識就可以計算,一些屬于現代計量分析方法,如回歸分析法,數據包絡分析法。這些方法是學生在學好數學和統計學等基礎課程的基礎上,運用現代計算分析工具來進行分析。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現有教材大多偏重于理論教學,加上教學課時和資源的限制,實驗課程開設課時較少,導致學生理論聽不懂,實驗又不會,慢慢對課程就失去了興趣。理論部分側重教師講授,認真聽課且基礎較好的學生還能跟上老師的思維,對部分內容進行理解和掌握,但大多數學生覺得理論太難、太枯燥,同時覺得理論缺乏實際運用,學習效果相對較差。
2.3 教學過程中缺乏案例教學
現有《農業技術經濟學》教材中缺乏相關案例,導致學生對相關章節的理解僅限于老師的講解,同學和老師很難進行互動,對某一授課內容難以進行深入討論,學生的思維能力、邏輯能力和表達能力都很難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時,《農業技術經濟學》這門課程教材選取的資料相對滯后,很難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此外,該課程要求任課教師不僅有足夠的理論功底,還需要豐富的社會經驗,能夠通過實際案例與現實生活和經濟現象緊密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農業技術經濟學課程中理論和實證方法。
3 《農業技術經濟學》課程教學模式探索
任務型教學法強調以任務為中心,以交際為主導,在實踐中學習。交際任務主要包含任務目標和場景、語言輸入、活動、教師和學生角色。本文將基于任務型教學的視角,從理論、實驗和案例三個方面構建三位一體的《農業技術經濟學》課程教學模式。
3.1 鞏固學生的理論基礎
任課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自己掌握該課程的核心概念,來鞏固和提高學生的理論基礎。任務前,在講《農業技術經濟學》的具體內容之前,可以梳理出與該課程相關的核心概念,如:生產要素報酬遞減規律、平均成本、邊際成本、總成本、生產函數等經濟學相關概念,一元回歸、時間序列預測模型等計量經濟學基礎內容,線性規劃等數學知識,基于任務導向,讓學生分組找資料和討論,自己推導公式,充分理解和掌握該課程所需的基礎知識。通過自己去查找資料、理解和講解相關知識點,研讀相關論文,提高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學生對《農業技術經濟學》課程的學習和掌握。任務中,學習小組定期匯報自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在課堂上與同學分享,同學之間互相點評,來提高學生自身的口頭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找出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和不足,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任務后,通過期中考試來檢驗學生對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可以通過筆試的方式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
3.2 加強實驗教學環節
作為《農業技術經濟學》的授課教師,應針對課程核心內容,加強實驗教學環節,提高學生對實際問題的定量分析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任務前,任課教師將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相結合,列出需要進行實驗教學的內容,并制定相應的講義,以技術進步效率為例,任課教師可以在課前要求學生對技術進步相關知識進行預習,提前安排教學任務,讓學生課下檢索技術進步測算的指標,在課上對測算方法講解后,要求學生使用軟件進行測算。其次,對于涉及實驗的具體章節講解之前,任課教師可以提前教授學生學習Excel、DEA軟件和stata計量軟件,同時編寫相應的實驗指南。任務中,任課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課堂上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教學,并組織學生之間相互學習,熟練掌握軟件的操作流程,以及對實驗操作結果的解讀。要求學生課下開展實驗練習,提高學生數據處理能力。任務后,以實驗考核方式隨堂考察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并布置相應的實驗作業,讓學生課下實踐操作,來檢查實驗教學效果。
3.3 積極開展案例教學
農業技術經濟學課程不但注重理論教學,同時還應強調課程的實踐性,而案例教學將現實農業生產過程中遇到的技術經濟問題引入課堂,加深學生對農業技術經濟學的理解,讓學生學以致用。通過案例教學,引發學生探尋解決問題方案的動力和興趣,進而提高學生學習農業技術經濟學的知識。首先,案例教學成功的關鍵在于選題,一個有意思且具有一定挑戰度的選題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可以選取當前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三農問題,如:農村人居環境評價、異地扶貧搬遷戶的可持續生計問題,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采用《農業技術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任課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興趣,開展案例教學。其次案例教學成功的關鍵在于教學方法的創新,任課教師采用現代教學手段和方法,借助案例資料和課堂討論,制定相應的課堂討論提綱。任課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小組學習,課下收集資料,課上匯報,討論。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習效率,增加學生之間的交流,還能在課堂上帶動學習氛圍,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
4 結語
提高農林經濟管理學生的數據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新時期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要,更是新形勢下高校《農業技術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掇r業技術經濟學》作為農林經濟管理學生的核心課程,掌握該課程中的分析方法能夠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本文基于任務型教學的視角,提出理論、實驗和案例三位一體的課程教學模式,任課教師梳理核心概念、編寫實驗教學指南、組織案例教學,學生分組學習、課下收集分析資料、課上分享學習成果,通過學生和老師的共同努力,實現老師和學生的良性互動、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提高《農業技術經濟學》課程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黎紅梅,田松鶴.《農業技術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基于學生視角[J].教育現代化,2018,5(24):50-52.
[2] 李曉紅,熊德斌.能力提升導向的本科高年級課程教學教法探討——基于《農業技術經濟學》板塊教學實踐的問卷調查[J].教育文化論壇,2014,6(02):54-59.
[3] 占紀文.農業技術經濟學實驗教學探索[J].寧夏農林科技,2011,52(09):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