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博 曹陽 孟慶忠 嚴玉萍 趙淑琴 易先達
[摘要]新疆棉區是全國最大的優質植棉生產基地,通過對棉花品種區試表現進行分析,對新疆早熟、優質、豐產品種的選育、審定和推廣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分析了新疆早熟棉花區域試驗中8個區試點16個參試品種的農藝性狀、產量性狀和纖維品質表現,結果顯示,16個參試品種的生育期均在123d以內,馬克隆值為4.1~5.0,有14個參試品種達到雙30標準(纖維長度≥30cm,比強度≥30cN/tex),其中5個品種的皮棉產量極顯著高于對照品種。參試品種ZQB17-1、ZQB17-7、ZQB17-9、ZQB17-16的皮棉產量極顯著高于對照品種,衣分≥41.4%,纖維長度>31cm、比強度>31cN/tex,兼具早熟、優質、豐產的特點,可進一步檢驗其性狀表現的穩定性,為高產、優質新品種育成提供技術支持。
[關鍵詞]早熟;區試;纖維品質;皮棉產量
[中圖分類號]S562[文獻標識碼]A
棉花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纖維作物和紡織工業的主要原料,在中國國民經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18年全國棉花種植面積3352.3千hm2,棉花總產量達609.6萬t,其中僅新疆地區的棉花種植面積就已達2491.3千hm2,占全國植棉總面積的74.3%,是全國最大的優質植棉生產基地。因此,選育出適合新疆種植的優質、穩產、抗病、抗逆的棉花新品種,并進行大面積推廣,對新疆棉花產業的持續發展極為重要。新疆區試作為當地棉花新品種審定的重要中間環節,能夠在農藝性狀、產量性狀和纖維品質等方面對參試品種進行科學的評價,為品種的審定和推廣提供重要依據。姬永年,等對昌吉區試點15個品種的農藝性狀和產量性狀進行了比較,并對3個表現優異的參試品種進行了評價。張選,等在兵團第二師農科所區試點鑒定了13個常規棉品種的豐產性、抗逆性、適應性、纖維品質、綜合表現及與對照品種的差異,并對參試品種特性與生產利用價值進行了評價。陳生兵,等對兵團第六師新湖農場區試點13個棉花品種生態適應性、早熟性、豐產性、纖維品質、抗病性等綜合性狀進行評價。盡管前人對各區試點的參試品種農藝性狀、纖維品質和產量性狀進行了鑒定和評價,但對不同區試點的綜合比較結果報道得較少,難以反映品種在不同區域表現的穩定性。本試驗對新疆早熟棉花B組區域試驗中8個區試點16個參試品種的綜合性狀表現進行分析和評價,并鑒定適宜新疆棉花產業發展的優良品種,為后續新品種的篩選、培育和區域推廣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參試早熟棉花品種(系)16個,編號分別為ZQB17-1、ZQB17-2、ZQB17-3、ZQB17-4、ZQB17-5、ZQB17-6、ZQB17-7、ZQB17-8、ZQB17-9、ZQB17-10、ZQB17-11、ZQB17-12(CK)、ZQB17-13、ZQB17-14、ZQB17-15、ZQB17-16,對照品種為新陸早61號。
1.2 方法
1.2.1 試驗設計與田間管理。為客觀評價參試品種特性與生產利用價值,在新疆選取8個區試點,各試點單位分別為第七師農科所、新疆農墾科學院棉花所、第八師121團農技推廣站、新疆農科院瑪納斯試驗站、第五師農科所、伊犁州農業科學研究所、新疆沙灣縣種子站、新疆石河子棉花研究所。各試點均采用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四周設保護行5行以上,小區面積為20m2。各試點均按當地主要栽培管理措施實行,田間管理均勻一致,土壤多為沙壤土和黏土。前茬均為棉花,播期在4月中下旬,播種方式為機器鋪膜,人工點播。
1.2.2 數據處理。各試點單位按統一試驗方案標準進行數據收集,棉花品質由各點取樣統一送農業農村部棉花品質檢測中心HVICC測試。數據采用Word和Excel統計匯總,使用農作物區試試驗管理系統和DPS軟件對試驗數據進行管理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農藝性狀比較
參試品種農藝性狀比較結果表明,各品種的生育期均在120d左右,品種間生育期差異最長為5天。ZQB17-1、ZQB17-2和ZQB17-10的生育期最短,均為118d;ZQB17-6和ZQB17-14的生育期最長,均為123d。參試品種果枝數為7左右,第一果枝節位在5.1~6.4之間,ZQB17-1第一果枝節位最低,ZQB17-14第一果枝節位最高;參試品種的株高在63.9~76.8cm之間,ZQB17-16最矮,ZQB17-12最高;參試品種的單鈴重在5.3~6.1g之間,ZQB17-8和ZQB17-13的單鈴重最輕,均為5.3g,而ZQB17-15的單鈴重最重(表1)。
2.2 產量性狀比較
參試品種籽棉產量比較結果表明,ZQB17-1、ZQB17-2、ZQB17-7、ZQB17-9和ZQB17-16均高于對照品種,增產幅度為1.8%~7.4%,而其余品種均比對照減產,減產幅度為1.9%~8.0%。參試品種皮棉產量比較結果表明,ZQB17-1、ZQB17-2、ZQB17-4、ZQB17-5、ZQB17-7、ZQB17-9、ZQB17-10、ZQB17-15和ZQB17-16均高于對照品種,增產幅度為0.2%~11.7%,而其余品種均比對照減產,減產幅度為2.4%~10.8%。參試品種霜前皮棉產量比較結果表明,ZQB17-1、ZQB17-2、ZQB17-4、ZQB17-5、ZQB17-7、ZQB17-9、ZQB17-10和ZQB17-16均高于對照品種,增產幅度為0.1%~11.2%,而其余品種均比對照減產,減產幅度為0.3%~12.8%。各參試品種霜前花率均在90%左右,ZQB17-13的霜前花率最低,為88.1%,而ZQB17-16的霜前花率最高,達到97.1%。參試品種衣分含量比較結果表明,ZQB17-3、ZQB17-8、ZQB17-11、ZQB17-13和ZQB17-14低于對照品種,而其余品種均高于對照,其中ZQB17-10的衣分最高,達到43.3%(表2)。
參試品種皮棉產量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參試品種皮棉產量為1836.0~2298.0kg/hm2。ZQB17-14、ZQB17-6、ZQB17-11和ZQB17-3的皮棉產量均顯著低于對照品種,其中ZQB17-11和ZQB17-3與對照品種差異極顯著,ZQB17-3的皮棉產量最低,僅為1836.0kg/hm2。而ZQB17-7、ZQB17-2、ZQB17-9、ZQB17-1、ZQB17-16的皮棉產量均顯著(極顯著)高于對照品種,其中ZQB17-7的皮棉產量最高,達到2298.0kg/hm2(表3)。
2.3 纖維品質比較
參試品種纖維品質比較結果表明,上半部平均纖維長度除ZQB17-10和ZQB17-11外,其余參試品種均大于30mm,ZQB17-1、ZQB17-3、ZQB17-6、ZQB17-8、ZQB17-15和ZQB17-16的纖維長度均等于或高于對照品種,其中ZQB17-15的上半部平均纖維長度最長,達到32.8mm。各參試品種的纖維斷裂比強度均高于30cN/tex,僅ZQB17-11的比強度高于對照品種,為35.1cN/tex,其余品種的比強度均低于對照品種。各參試品種的馬克隆值在4.1~5.0之間,伸長率為6.0%~7.6%,整齊度為84.5%~86.5%,其中馬克隆值達到A級的品種有:ZQB17-5、ZQB17-6、ZQB17-8、ZQB17-9、ZQB17-13、ZQB17-14、ZQB17-15。
3 討論
本試驗中,新疆8個區試點16個早熟棉花品種的早熟性均表現良好,品種之間差異較小,生育期均在123d以內。參試品種第一果枝長度在5.1~6.4臺之間,植株高度在63.9~76.8cm之間,均符合新疆機采棉的育種要求。
對16個品種的產量性狀表現進行分析發現,有5個參試品種的皮棉產量極顯著高于對照品種,增產幅度為6.7%~11.7%,并且這5個品種衣分含量在41.4%~42.9%之間,均高于對照品種,綜合產量性狀表現良好。在纖維品質方面,參試16個品種的馬克隆值除ZQB17-11外,均不高于4.7,總體表現良好。對參試品種的纖維長度和比強度進行分析發現,除ZQB17-10和ZQB17-11外,其余14個品種均達到了雙30標準,其中ZQB17-16的纖維長度和比強度綜合表現最好,分別達到32.3cm和33.0cN/tex,品質表現十分突出。
4 結論
根據農藝性狀、產量性狀和纖維品質的綜合表現,參試品種ZQB17-1、ZQB17-7、ZQB17-9、ZQB17-16的產量性狀均優于對照品種,且纖維長度>31cm、比強度>31cN/tex,具有早熟、高產、優質的特點,可進一步檢驗其性狀表現的穩定性,為高產、優質新品種育成提供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1] 付小瓊,彭軍.國家棉花區域試驗工作十年回顧與展望[J].棉花學報,2017(29):113-117.
[2] 張勝.2015年新疆早熟長絨棉品種(系)區域試驗[J].種子世界,2016(10):23-27.
[3] 許乃銀,李健.棉花區試中品種多性狀選擇的理想試驗環境鑒別[J].作物學報,2014,40(11):1936-1945.
[4] 吉光鵬.中棉所棉花品種區域試驗[J].新疆農業科技,2019(2):5-6.
[5] 姬永年,薛利,陳生兵.2016年新疆(北疆)棉花品種區域試驗研究[J].種子科技,2017(13):18-120.
[6] 張選,彭小峰,馬麗.棉花品種區域試驗[J].新疆農墾科技,2017(2):6-9.
[7] 陳生兵,王誠軍.兵團北疆棉區棉花新品種(系)區域試驗[J].2016(6):16-18.
[8] 陳蘭,趙金輝,張桂芝,等.黃河流域棉花區試臨清點中熟棉品種性狀表現分析[J].山東農業科學,2016(3):18-21.
[9] 朱明哲,任榮軍,張建莉.棉花區試品種的數量性狀因子分析與聚類分析及綜合評價[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4,42(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