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產品質量安全關鍵在源頭、在基層。針對社會資源配置現狀探討了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人力資源、資本資源及組織資源配置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加強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社會資源優化配置的相應對策。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社會資源;資源配置;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2[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食品安全監管,關系全國人民“舌尖上的安全”,關系廣大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要嚴字當頭,嚴謹標準、嚴格監管、嚴厲處罰、嚴肅問責。農產品是食品的主要來源,其質量安全毫無例外地應該按照“四個最嚴”標準來執行。農產品是產出的,這說明農產品質量安全關鍵在生產、在基層。從社會資源配置的視角看,目前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社會資源配置不盡合理,阻礙農產品質量安全全面提高。本文以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為目標,從人力資源、資本資源、組織資源等三個方面探討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社會資源配置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 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社會資源配置存在的主要問題
社會資源主要包括人力資源、資本資源和組織資源。反映到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即為基層人才隊伍、經費與設施條件、監管體系三個方面。
1.1 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人才隊伍建設問題
農產品質量安全不僅是監管者的事情,也是生產者的事情。所以,農產品質量安全人才隊伍應區分為監管隊伍和生產隊伍。
1.1.1 監管隊伍方面存在的問題。一是人員少。鄉鎮級分管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人員一般僅1人,有的身兼數職。應付上級下達的任務都很困難,沒有更多的精力深入基層從事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監管。二是隊伍穩定性差。因工作需要發生人員變動,因工作不適應或其它原因轉崗。三是專業技術人員缺乏。從事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應當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由于隊伍穩定性差,有經驗、懂專業的技術人員少。有的人剛剛把相關知識熟悉、掌握就換崗了。四是待遇差。由于基層工作條件艱苦,開展工作的難度較大,收入及各方待遇又差,給隊伍的穩定帶來影響。
1.1.2 生產隊伍方面存在的問題。一是缺乏專業性技術人員。主要原因是人員流動性大。目前我國農業耕地集約化、規模化的程度偏低,仍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體。廣大農民大多是農忙回家種田,農閑進城打工,甚至干脆讓田地荒著。由于農業生產帶來的收益不及打工收入多,種田已成為廣大農民的副業,特別是年青一代更不愿回鄉務農。二是人員老齡化、女性化。農村生產的主力軍為50歲以上的男性人員和因照顧家庭留存農村的婦女。他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對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及相關新技術的認知相對差一些,不利于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1.2 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經費與設施條件問題
一是經費不足。人員經費不足。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人員工作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第一線,經常要深入田間地頭,工資待遇普遍偏低。另外,下鄉的交通工具配置經費、農產品質量安全培訓經費難以到位。
二是檢測檢驗手段落后。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部門配備有氣相色譜儀、液相色譜儀快速檢測儀等基本設備,但大部分因人員、技術原因沒有真正開展工作。鄉鎮一般配有少量農殘速測儀,檢測環境條件、人員技術普遍達不到檢測檢驗標準規定的要求。
三是從事農產品生產的企業、合作社用于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的經費相對更少。以家庭為單位個體投入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的經費幾乎沒有。在部分地區公司加農戶的生產模式中,即使公司要求農戶參加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相關活動都很難開展。
1.3 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組織建設問題
組織資源的價值在于它超越獨立個體而具有整體功能,從而獲得更大的收益。從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角度,組織分為監管組織和生產組織。目前,總體上監管組織結構相對完善,自上而下有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司、省廳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處、市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科,鄉鎮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村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協管員。其職能就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及國家有關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的政策得以執行,并為生產組織提供相關服務。而生產組織則是去行政化,面向市場以追求最大經濟效益為目的的從事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以及家庭個體組織。存在的問題表現為:
1.3.1 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組織不健全。一是部分地方領導重視不夠,沒有專職人員,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人員配備仍不足。現在縣級以上都設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人員配備基本到位。而鄉鎮一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人員配備不足,目前各鄉鎮除分管領導外,就只有一個專(兼)職安全員,且這些安全員的工作經費大多數無著落,面廣量大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僅靠一個安全員是難以完成的,如果是兼職安全員,那就更難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了,這是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中最棘手的問題。二是安全人員監督管理服務意識不到位,工作缺乏主動性。由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理的范圍擴大,監督管理的對象增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任務重,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機構經常處于被動應付的工作狀態,缺少對安全生產本質的再認識和剖析,對事故的本質和規律的揭示,運用新的、科學的理論指導農產品安全生產。三是對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單元缺乏有效的監管。一般情況,政府監管部門主要針對有一定經營規模的農業生產企業、合作社,而對于分散、獨立經營的家庭生產單元監管缺乏有效性。
1.3.2 農業生產組織自身監管水平參差不齊,監管缺乏有效性。有一定經營規模的農業生產企業在人才、技術、資金投入方面均有一定的優勢,而且有一定的政策優勢。在基層監管部門的指導下,農產品質量安全自身保障能力相對較高。而農業專業合作社及分散、獨立經營的家庭生產單元在農產品質量安全人員、技術、資金保障方面均不足,自身保障能力相對較差。
2 加強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社會資源優化配置的對策
2.1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人才隊伍建設
人力資源是一種特殊的資源,是各種生產要素中最具有活力和彈性的部分,其主觀能動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因此,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建設一支責任心強、相對穩定、高素質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隊伍,才能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2.1.1 做到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人員數量和質量雙保障。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人員面對的不僅是從事農業經營的企業、專業合作社,還有千家萬戶。1個鄉鎮1~2個人是根本應付不了的。因此,首先應增加相關崗位人員編制,配備足夠的農產品質量監管人員,從政策上保障隊伍建設。其次,在資金有保障的情況下也可以采用聘用的方式增加相關人員。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也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方面。首先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其次要有相應的專業知識作保障。相關部門應組織從業人員定期參加相關法律法規、基本知識的培訓,全面提高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另外,從事農產品質量工作人員崗位相對固定有益于當地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
2.1.2 提高農產品生產經營人員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素質。高素質的農產品生產經營隊伍才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之根本。一方面,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強對從業人員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及專業知識的培訓,加強對生產經營的指導,培訓形式可多樣化,可通過集中培訓,也可通過網絡媒體,特別是對農業生產企業、專業合作社在生產經營權獲得前,可以把從業人員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及專業知識培訓、考核作為一項必備條件,培訓考核合格方能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另一方面,從業人員有義務了解、熟悉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及專業知識,并在生產中自覺遵守。
2.2 增加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經費投入與改善相關工作設施條件
不同地方財政狀況不一,因此,資金的投入必須因地制宜,使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作用。少花錢多辦事、辦好事更能體現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人員的價值。一方面,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人員的待遇,改善工作設施條件,使得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能正常開展;另一方面,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培訓教育,提高所有從業者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
2.3 完善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
2.3.1 完善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組織是傳播國家政策、法律,推廣新技術的主力軍,是把“四個最嚴”落到實處的先頭兵。在人才隊伍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制訂合理的監管目標,是保障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高的前提。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組織應結合當地農產品生產特點制訂相應可行的監管計劃。對監管人員制訂有效的考核辦法,以激勵相關人員更好地服務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實際工作中,有的監管人員談起農產品質量安全頭頭是道,一旦出現問題,怕得不行,有“葉公好龍”之嫌,因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生產中應實施盡職免責制度,保證相關人員沒有后顧之憂。這要求對農產品質量不同的崗位有科學的目標、職責。監管的人員,在日常監管中某工作人員盡到了職責,若仍然出現安全狀況,對該監管人員就應免除責罰。如,該監管人員在對生產者的培訓中,告知生產過程中不得使用國家禁止使用的農藥,某生產者參加了培訓,并記錄在案,但在生產中,為追求好藥效,違規使用禁用農藥被發現。擔責只在生產者,不能因為監管者承擔分管工作就責罰他。又如,若生產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誤用了禁用農藥,也不應該責罰生產者。
2.3.2 加強農產品生產經營組織的質量安全體系建設。目前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無疑與當前的生產方式有關,占大部分的以家庭聯產承包為生產主體的經營方式不利于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因此,加強集約化、規模化農業生產仍然是我國未來農業生產方式發展之路。通過政策引導,促使規模經營的農產品生產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提高質量安全意識。如:在政策扶持、項目安排等方面優先考慮農產品質量安全有保障的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對出現質量安全事故的生產組織,屬于違法的,該依法處罰的絕不能手軟,對一般問題,應幫助企業查明原因,改正提高。同時,生產組織應提升社會責任意識,在農產品生產投入品的使用過程中,嚴格執行國家法律、法規及相關規定。另外,可通過品牌認證,提升農業生產組織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政府可對優質農產品采取補貼方式,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從而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整體提高。
社會資源是多方面的,各種資源只有以實現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為目標、以人為本協調配置,才能有利于全面促進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
[參考文獻]
[1] 《食品安全導刊》編輯部.農產品消費安全是人民之福[J].食品安全導刊,2017(23):刊首語.
[2] 樊銘勇.不同經濟模式下農產品質量安全資源配置的特點[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3(11):55-56.
[3] 吳興明.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科技縱橫2018(9):223.
[4] 張少明.全省農村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建設現狀調研報告[J].甘肅農業,2014(8):23-25.
[5] 黃恒學,牛洪艷.資源管理學[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