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凱 李三和 徐華山 陳志軍 楊國才 游艾青
[摘要]EH1S是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以自育兩系不育系H155S、H2319S和H1968-4S為母本,導入長粒、香味及稻瘟病抗性基因,結合分子輔助選擇與花藥培養技術選育而成的水稻兩系不育系。EH1S開花習性好,異交結實率高,稻瘟病抗性好,粒形細長,千粒重高,有香味,米質優。
[關鍵詞]優質;水稻;兩系不育系;EH1S;花藥培養
[中圖分類號]S511[文獻標識碼]B
石明松1973年在農墾58中發現了晚粳自然不育株,具有長日高溫不育、短日低溫可育特性,1981年提出了一系兩用的構想,開辟了中國兩系雜交水稻研究的新篇章。兩系法具有配組自由,種子生產成本低,無不育細胞質負效應,易轉育新不系等優點。水稻兩系不育系的恢復基因廣,普遍存在于一般水稻品種。兩系法雜種優勢利用不受恢保關系的限制,配組自由,因此,選育強優勢、好品質、多抗性雜交組合的機率更大,應用前景更好。兩系法的關鍵在光溫敏雄性核不育系。光溫敏雄性核不育系選育每年可繁殖2代,但是武漢地區秋繁,轉育低溫不穩定,導致每年僅1代,育種進程嚴重滯后。利用水稻花藥培養技術可以迅速獲得穩定的純合二倍體,育種周期短、選擇效率高。本研究于2007年開始采用花藥培養加速兩系不育系選育進程,最初選用三交、四交或者復交轉育材料,后代分離嚴重,有些花培后代甚至無光溫敏核不育系,6a僅育成H155S、H2319S、H1968-4S等3個不育株系,在米質、抗性方面均無大的改進,根本不能在生產中大面積應用,不育系選育必須在現有基礎上,對米質、抗性進行大幅度改良。
筆者根據2010-2013年9月15-25日武漢氣溫變化,結合育種實踐,摸索出水稻兩系不育系在武漢地區7月上旬播種,9月下旬抽穗,育性轉換期在9月20日前后,這段時間保證了育性正常轉換,雜交轉育在人工氣候室進行,使不育系回交改良群體的構建成為可能。2010年開始回交轉育,2013年構建回交改良群體,其后不斷導入新的優質及抗病基因,從群體內篩選優良單株,利用分子標記檢測目標基因,選取陽性單株進行花藥培養,育成優質、抗病、有香味的兩系不育系EH1S。
1 選育經過
2013年夏在武漢將自育的花培不育系H155S(香)、H2319S分別與13J1925(廣占63S////廣占63S///廣占63S//廣占63S/谷梅2號,F1,Pi25)雜交,2014年春海南復交,檢測香味基因和稻瘟病抗性基因Pi25;2014年夏在武漢種植復交后代群體,選取具有目標基因的單株與13JN2103(廣占63-4S//廣占63-4S/Super-basmati,F1)雜交,導入Super-basmati長?;?2015年春構建優質長粒、抗稻瘟病、含香味基因回交改良群體;2015年檢測目標基因同時選擇長粒單株與E農1S雜交,導入稻瘟病抗性基因Pi1、Pi2;2016年春篩選目標單株與自育花培不育系H1968-4S雜交;2016年秋選取農藝性狀優良目標且含有目標基因的單株進行花藥培養,獲得54個花培不育系株系,經2017年繁殖、基因檢測、抗性鑒定、米質分析以及田間性狀鑒定等,選留1個優質、抗稻瘟病、有香味的株系。2018年選用優良直播稻福稻88進行配合力測定,雜交種在2019年春海南大區品比中表現產量高、米質優、熟期較早,劍葉細長挺直,分蘗力較強,抗倒性好,后期落色好。2019年春在海南擴大繁殖,經鑒定,該不育系臨界轉換溫度約為23.5℃,暫命名為EH1S。
2 特征特性
2.1 農藝性狀
EH1S在武漢種植,5月5日播種,播始歷期為86d左右;冬季海南陵水于11月20日播種,播始歷期115d左右,屬基本營養生長型。株型松散適中,株高85cm,劍葉細長、挺直,葉鞘穎尖均無色,谷粒細長,有香味,千粒重30g左右,每穗穎花數160朵左右,單株有效穗l2個左右,穗頂部偶有短頂芒。
2.2 育性表現
2019年,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對EH1S進行育性轉換溫度鑒定,EH1S于湖北武漢5月5日左右播種,7月底抽穗,高溫鑒定不育系開花習性;在主穗花粉發育進入母細胞形成期時,露天人工池恒溫浸泡至幼穗頂部。在23.5℃溫度浸泡,冷水灌溉處理6-8d,花粉可染率3.5%、自交結實率為0(表1)。鑒定結果為育性轉換的臨界溫度約為23.5℃。
2.3 稻米品質
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定,EH1S糙米率77.7%,精米率67.3%,整精米率54.6%,長寬比3.6,堊白粒率20%,堊白度3.3%,透明度1級,膠稠度79mm,直鏈淀粉含量14.4%,堿消值6.0,米質達國標三級優質米。有香味。
2.4 抗逆性
經湖北恩施農科院植保所抗性鑒定,EH1S葉瘟病3級,綜合評價為中抗稻瘟病。經檢測含有稻瘟病抗性基因Pi1。
3 配組表現
2018年秋季測配的EH1S/福稻88參加海南大區比產試驗,全生育期120d,比對照豐兩優4號早7d,比對照揚兩優6號早12d。有效穗315.0萬/hm2,穗長23.0cm,每穗總粒數160.2粒,結實率83.2%,千粒重27.9g,產量9364.8kg/hm2,比對照豐兩優4號增產1.61%,比對照揚兩優6號減少4.42%,后期稈青籽黃,田間抗性好。米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定,糙米率77.5%,精米率67.5%,整精米率59.1%,長寬比3.5,堊白粒率10%,堊白度2.3%,透明度1級,膠稠度75mm,直鏈淀粉含量14.6%,堿消值5.5,米質達國標三級。
4 繁殖技術要點
EH1S為花藥培養后代,基因型純合。繁殖可選擇在海南冬繁或者云南夏繁。海南陵水冬季一般11月10日左右播種,育性轉換敏感期安排在2月下旬為宜;云南夏繁一般4月10日左右播種,育性轉換期在8月初。田塊選擇應具備隔離條件;栽培上注意稀播壯秧;花培不育系基因純合,可采用雙本栽插;及時防治病蟲草害,因不育系香味濃,后期注意防止鳥鼠危害。抽穗前嚴格去除雜株,做到田間無雜株;搶晴收割,收獲時防止機械混雜。
5 兩系不育系花藥培養技術
田間選擇適宜單株,抽取小穗發育VI-VII期小穗,于8℃低溫預處理8-10d,選取單核靠邊期的小穗,用75%酒精滅菌1min,有效氯3%的次氯酸鈉消毒24min,無菌水漂洗5次,晾干小穗,剪穎抖藥法將花藥接種到誘導培養基中(N6+KT1.0mg/L+2,4-D2.0mg/L+NAA3.0mg/L+脯氨酸600mg/L+麥芽糖50mg/L+植物凝膠3.0mg/L),每瓶接80枚左右花藥。接種后置于光溫培養箱28℃暗培養。待愈傷組織生長到1.8-2.2mm左右時,轉接到分化培養基(MS+KT2.0mg/L+6-BA0.5mg/L+NAA0.5mg/L+蔗糖30mg/L+植物凝膠3.0mg/L),放入光溫培養箱光照培養,光照時間為14h/d。
6 結語
EH1S具有稻瘟病抗性、米質優、有香味,所配組合莖稈柔韌性好,有效穗多,熟期適宜,適宜直播栽培,肥料吸收率高,肥效利用率好,不適宜肥力條件好的中高產田做高產栽培。EH1S開花習性較好,異交結實率較高,但是柱頭較小,受花面積小,制種要獲高產,要注意促花、?;?,并增加父本花粉量;受精后閉穎率高,雜交種子質量好。直鏈淀粉含量適中和膠稠度高,有香味,應選用有香味父本配組,易配出優質兩系雜交稻。
90年代以秈粳雜交的F1代作為花培主體材料,花培苗分離嚴重,后代入選幾率不高,筆者認為兩系不育系花藥培養選用回交改良F1群體,選用與目標不育系相似的單株,不斷導入新的優質不育材料、抗性基因、優質基因等,保持改良群體持續更新,從群體內篩選優良單株,分子檢測篩選抗性基因,選取優良單株進行花藥培養,能提高兩系不育系入選幾率。無論是回交轉育還是花藥培養,育性轉換時期和目標單株的選擇至關重要。本研究表明,利用復交改良F1代群體進行花藥培養選育兩系不育系,既能提高選育的準確性,又能縮短育種周期。
[參考文獻]
[1] 石明松.晚粳自然兩用系選育及應用初報[J].湖北農業科學,1981(7):1-3.
[2] 袁隆平.我國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的形勢、任務和發展前景[J].農業現代化研究,1997,18(1):1-3.
[3] 雷東陽,唐文幫,解志堅等.兩系法雜交水稻制種不安全問題的解決途徑[J].作物學報,2013,39(9):1569-1575.
[4] 袁麗,宋丁丁,高冠軍,何予卿,2011,利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和花藥培養改良光溫敏不育系Y58S的稻瘟病抗性,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30(5):62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