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欣 張姍姍
[摘要]經濟下行,減稅降費,增加居民收入,提振消費。通過網絡問卷調查,闡述了當前專項附加扣除內容填報存在的問題,通過稅收角度專業分析,提出確立專項附加扣除信息填報的原則,建立分階段多層次序位排列和適當納稅籌劃,改進資產配置的建議。
[關鍵詞]專項附加扣除;個人所得稅;決策
[中圖分類號]F812.42[文獻標識碼]A
1 緒論
國家經濟下行,政府深化簡政放權、減稅降費等改革,推動經濟發展。收入預期下降,居民消費愈加謹慎,資產增值保值關注度提高。2018年12月13日,國務院印發《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暫行辦法》(國發〔2018〕41號),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是我國個人所得稅從分類稅制-混合稅制-綜合稅制改革的操作規程。以家庭為單位擴大居民收入扣除范圍,實施子女教育、大病醫療支出、繼續教育、住房貸款利息、住房租金、贍養老人六項專項附加扣除,有利于減輕居民稅負,增加居民收入。基于社會、經濟、文化和信息等多種因素,居民填報專項附加扣除信息有很多困惑和憂慮。如何從稅收專業角度,指導居民正確填報專項附加扣除信息是確保我國個人所得稅混合稅制改革成功的第一步。
2 居民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信息填報存在的問題
課題組以網絡問卷調查方式發放3000份電子問卷,收回2649份,其中有效問卷2482份。結果顯示,當前我國居民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信息填報主要存在主動不填報、主動填報部分信息和被填報信息三種情況。
2.1 主動不填報信息
樣本顯示有13.82%的居民選擇主動不填報,包括無從填報和故意不填報。如無固定職業、收入不穩定等群體因未知或不清楚專項附加扣除內容,94.61%選擇無從填報。72.5%的自由職業者群體清楚專項附加扣除內容,選擇故意不填報。90.57%的高收入群體選擇故意不填報。
2.2 主動填報部分信息
有69.54%的居民主動填報部分信息,主要為中等收入群體。如29.45%的群體選擇只填寫子女教育信息,14.35%的群體選擇只填寫租房信息,68.95%的群體選擇填寫子女教育和住房貸款信息,而繼續教育、大病醫療支出和贍養老人信息選擇填報人數較少。
2.3 被填報信息
樣本顯示已經填報過(僅指信息申報表已經發送給單位或組織)專項附加扣除信息的人群中有60.74%的居民存在被填報信息的現象,包括重復填報、漏報、關聯被填報等。如離異家庭父母均填報子女教育全額扣除信息;夫妻一方已填報子女教育信息,配偶未填報;兄弟姐妹一人或多人填報贍養人信息,其他人未填報;大病醫療支出已報銷,當事人不填報;租房者填報房東個人信息,房東本人未知占大多數。
3 居民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信息填報問題原因梳理
經樣本數據梳理,居民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信息填報可能存在以下因素。
3.1 隱私保護因素
互聯網時代信息安全成為居民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的構成要素,如高收入群體認為信息安全大于專項附加扣除收益,選擇不填報;中等收入群體面臨專項附加扣除和信息安全的兩難決策,選擇填報部分信息。自由職業者對隱私要求高,選擇不填報。房東關注財產隱私,不提供個人信息給出租者,造成出租者無從填報。關注家庭成員隱私信息,居民選擇不填報贍養人信息。非婚生子女、單親家庭、超生子女居民可能選擇填報部分子女教育信息或不填報。
3.2 心理預期因素
低收入群體或收入不固定群體預期未來收入持續低于個人所得稅法規定的免征額選擇不填報。中等收入部分群體選擇年終匯算清繳方式,持續觀望選擇不填報信息。居民重復填報子女教育信息存僥幸心理希望增加扣除。兄弟姐妹之間重復申報贍養人信息希望多次扣除。自認為文化水平有限的群體選擇不填報或部分填報信息。觀望猶豫群體認為后續可增加,選擇填報部分信息。
3.3 非主觀因素
六項專項附加扣除信息存在一定的關聯性,一方提供居民個人信息時未考慮到另一方的關聯因素,從而造成個人信息被填報或部分填報。比如夫妻雙方均填報全額扣除子女教育信息造成重復申報問題;多子女家庭中一人填報共同贍養人父母信息,其他子女未填報贍養人父母信息,造成漏報問題;家庭成員名下的多套房產因夫妻關系、贍養關系、償還房貸被關聯顯現;居民在向承租人提供房屋信息時,承租人填報房東個人信息從而造成房東房產信息被填報等。六項專項附加扣除信息的關聯性增加了居民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隱患。如擁有多套房產的房東租金收入需要按財產租賃所得補繳個人所得稅,多套房產所有人購買資金合法性問題等。
4 居民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信息填報建議
4.1 科學選擇專項附加扣除信息填報決策原則
科學的規劃是方案實施的方向,正確的原則是行動的指引。居民在填報個人專項附加扣除信息時要確立適合自己的決策原則。
確定相同扣除額度,誰的收入高給誰的原則。比如,住房貸款利息1000元專項附加扣除可選擇由丈夫或妻子扣除,也可選擇夫妻雙方各扣除一半。假設丈夫收入高適用25%的稅率,妻子收入低適用10%稅率,1000元的住房貸款利息如果全部由丈夫扣除,則可減稅250元,如果全部由妻子扣除則可減稅100元,如果選擇夫妻各扣除一半,則可減稅175元,因此,選擇丈夫扣除減稅最多。
不同扣除額度,誰能扣除的多給誰的原則。如馬林同學專科畢業后參加工作,隨后參加繼續教育讀本科,根據規定,馬林可選擇400元/月的繼續教育專項附加扣除,也可由馬林的父母選擇1000元/月的子女教育專項附加扣除,但兩者不能重復扣除。這里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馬林月收入5400以上,馬林父母6000元以上,兩者均能全額扣除,應由馬林父母選擇子女教育專項扣除1000元/月達到最大減稅幅度;二是若馬林月收入5400以上,馬林父母月收入5400~6000元之間,馬林父母按子女教育扣除400~1000元之間,仍然大于馬林按繼續教育扣除400元,仍應由馬林父母選擇子女教育附加扣除;三是馬林月收入5400元以上,馬林父母月收入低于5400元,則應由馬林選擇繼續教育扣除400元;四是馬林月收入5400元以上,馬林父母月收入低于5000元,未達到免征額,本來就不需要繳納個稅,因此仍應由馬林選擇繼續教育附加扣除400元;五是馬林月收入低于5400元,馬林父母月收入低于5000元,仍應由馬林按繼續教育附加扣除。
不同扣除項目,哪個額度高選哪個原則。如單身未婚的徐華畢業后在老家縣城購入一套住房,享受首套住房貸款利率。兩年后,徐華辭職到上海工作,因上海無自有住房選擇租房居住。這種情況,徐華可選擇1000元/月的住房貸款利息專項附加扣除,也可以選擇1500元/月的住房租金專項附加扣除,但兩者不能同時扣除。比較扣除金額大小,徐華應選擇按住房租金專項扣除標準1500元/月減稅收益更大。若徐華選擇到昆山工作,因昆山市轄區戶籍人口不超過100萬,住房租金的扣除標準就只有800元/月,此時徐華選擇按1000元/月的住房貸款利息專項附加扣除更為“合算”。
合理的居民專項附加扣除信息填報決策原則有助于居民降低稅負,增加居民收入。
4.2 實施多層次分階段序位決策
兩弊相衡取其輕。首先,居民對子女教育、大病醫療支出、繼續教育、住房貸款利息、住房租金、贍養老人六項專項附加扣除信息實施分層次管理,按對居民造成的損失由小到大的順序排列,也可按照對居民帶來的減稅收益由大到小的順序排列。比如居民李建填報的專項附加扣除信息按損失標準分層順序為大病醫療支出、繼續教育、子女教育、贍養老人、住房租金、住房貸款利息。然后,居民實施分階段優化決策,選擇對自己造成損失最小的專項附加扣除信息先填報,驗證安全性后,再填報對自己造成損失次之的專項附加扣除信息,依此類推,最后填報對自己造成損失最大的專項附加扣除信息,最終完成全部專項附加扣除信息填報,享受專項附加扣除信息減稅收益。需要提醒的是居民要自己把握信息安全性的標準和時間間隔。如上例居民李建先填報大病醫療支出信息和繼續教育信息,一年后填報子女教育信息和贍養老人信息,兩年后填報住房租金或住房貸款信息。
4.3 適當納稅籌劃,改進資產配置
信息技術革命改變著社會,影響著居民個人。信息已成為資產,能夠為居民帶來收益,也可引起損失。
首先,居民在填報專項附加扣除信息時要加強個人信息安全管理,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如多套房產出租人在向承租人提供個人房產信息時,考慮到專項附加扣除信息被登記風險,可選擇不提供或重新選擇承租人等方法規避;非婚生子女父母可選擇不填報配偶信息等方法規避。
再次,居民選擇適當納稅籌劃,減輕稅負增加收入分配,亦可降低不必要的風險。如居民科學調整職業規劃,加大繼續教育支出,增加專項附加扣除項目。居民做為承租人選擇低租金房產承租,可住房租金扣除額度相同的前提下,可增加收入分配。居民可出租人選擇低于個人所得稅“免征額”的收入群體出租房產,因承租人不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可避免出租人信息被填報。出租人選擇高收入群體出租房產,因承租人忽略專項附加扣除收益,可避免出租人信息被填報。出租人選擇企業或其他組織客戶(非合伙企業、個人獨資公司)出租房產,因承租人不繳納個人所得稅,可避免出租人信息被填報。出租人提高租金轉嫁財產租賃所得個人所得稅給承租人也是可選項。居民選擇把房產交由專業房產租賃公司托管出租也是一種方法。在租價比較低的房產市場,居民選擇退出房產租賃市場,進入房產投資增值“二手房”市場,可節省裝修成本,避免承租人使用的“臟亂差”造成的房產貶值風險。夫妻辦理“假離婚”,即法律上是離婚狀態,事實上離婚不離家,可增加一套住房貸款利息專項附加扣除,或增加房屋租金專項附加扣除次數。本文前述的相同扣除額度,誰的收入高給誰、不同扣除額度,誰能扣除的多給誰和不同扣除項目,哪個額度高選哪個的原則本身就是納稅籌劃的原則,也可減輕稅負增加收入分配。納稅籌劃的有效性受時間和空間的約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要注意防范納稅籌劃本身風險。
最后,居民可選擇改進資產配置,優化資產組合。如擁有多套房產居民可選擇部分房產租賃,部分選擇“二手房”投資增值,還可選擇購買股票、債券等金融產品組合,亦可投資企業進入實體經濟,甚至選擇海外房產投資、注冊離岸公司實施財務托管等。居民資產組合受居民資產多少、價值觀、技術手段等多種因素影響,需權衡利弊做出審慎決策。總之,優化資產組合,改進資產配置是居民未來長久方案選項。
5 結論
稅收是國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政府歷來高度重視。個人所得稅作為直接稅,稅負高低是衡量居民“幸福感”、“獲得感”的直接體現。減稅降費是個人所得稅混合稅制的國家初衷,專項附加扣除是稅收法治執行的關鍵。筆者提出居民專項附加扣除信息填報遵循科學決策原則、實施多層次分階段序位決策和適當納稅籌劃,改進資產配置的建議,是公民法治社會的具體體現。由于筆者專業和實踐能力有限,很多具體細節論證可能尚不完善,未來,仍需要進一步深入探索。
[參考文獻]
[1] 孔令剛,等.城市消費需求狀況分析及擴大城市消費政策研究——以安徽為例[A].第三屆中國中部地區商業經濟論壇[C],2009.
[2] 劉怡.新個人所得稅法值得關注的重要修訂[J].債券,2018(9).
[3] 楊虹.調節居民收入分配的稅收制度研究[D].北京:中央財經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