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晨陽 吳進紅
[摘要]由于消費者需求的不斷提高,電商行業技術在不斷創新,使得電子商務行業不斷進步,消費市場日益擴大,電商平臺已經成為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高企業工作效率、提升市場份額的有效渠道,同時對于滿足以及提升消費者的消費需求、改善民生等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也能有效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但同時蘇中地區農村電商發展依舊存在農產品上行后勁不足、供應鏈建設相對落后、農產品融資難和融資貴等不容忽視的問題。
[關鍵詞]農村電商;農產品上行;物流配送;農產品融資
[中圖分類號]F724.6[文獻標識碼]A
1 蘇中各地農村電商發展現狀
蘇中地處江蘇省地理中部,包括南通、揚州、泰州三市。相較于蘇南、蘇北地區,蘇中農村電商起步較晚,發展速度也不及蘇南、蘇北地區,但由于良好的地理位置以及優厚的農業基礎,使得蘇中地區大有后起之勢。
1.1 揚州農村電商發展現狀
截止到2019年7月,揚州市已創成省級農村電子商務示范縣2個、省級農村電子商務示范鎮13個、省級農村電子商務示范村34個,市級農村電子商務示范村69個,形成了縣、鎮、村農村電子商務三級示范體系。揚州農村電商起步較晚,較宿遷、常熟等地存在一定差距,但揚州農業基礎良好,農產品種類較為豐富,還是具有一定的優勢的。
1.1.1 農產品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高郵鴨蛋、高郵湖大閘蟹、寶應荷藕、寶應核桃烏青菜、揚州邵伯菱、沙頭西瓜等,一提到揚州,就會想到這些帶有豐富的揚州味道的農產品,同時揚州一大批電商龍頭企業,如高郵紅太陽食品有限公司、高郵十二粉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高郵湖畔水產專業合作社等年電商交易額均在千萬元以上,極大地帶動了揚州地區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
1.1.2 揚州本土電商發展后備力量充足。一是揚州市各級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揚州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通過積極貫徹落實各項優惠和保障政策,吸引了大量電商以及物流等方面的專業人才,有力地推動了揚州農村電商的逐步穩定發展。二是像農民、農產品企業、大學生村官等農村電商主體能夠積極參與到揚州農村電商的發展中來,以一小批人逐步發展壯大成一大批主體,成為揚州發展農村電商的強有力的后盾。
1.1.3 揚州大部分村鎮能夠因地制宜發展農村電商。通過政府等各方面力量的扶持,揚州逐步建成了電商集聚地,物流供應鏈也逐步完善,為揚州大力發展農村電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各村鎮能夠根據自身特色,因地制宜,打造自己的特色產業,借助于電商產業園,使得各類特色產品能夠集聚發展,如揚州西湖鎮金槐村,利用當地的毛絨玩具的產業基礎,同時依托電商平臺,讓毛絨玩具的生產銷售成為了金槐村村民發家致富的利具。還有如寶應柳堡、安宜鎮的電子電器產業等,都在互聯網的帶動下,成為了村民致富的香餑餑,這種銷售的良好勢頭,同時也推動了揚州農村電商的進一步發展。
1.2 南通農村電商發展現狀
近年來,南通市大力支持農村電商在南通農村地區的發展,于2018年出臺了《全市大力發展農業農村電子商務全面推進“一村一品一店”建設實施方案2018-2020》,以“一村一品一店”的模式,同時依托電子商務平臺,推動南通市各村鎮各類特色產業的發展,帶動農村農民發家致富,并取得了積極進展。
據商務大數據監測,2019年上半年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7771.3億元,南通全市限額以上網絡批發零售額就突破了14.9億元。南通全市現有省級電商示范基地(園區)5個、省級農村電商示范鎮7個、示范村13個;2018年,全市7家單位入選省級電子商務項目擬扶持企業,3家單位入選省級首批電子商務眾創空間試點單位;海門市蘇洪食品有限公司是省級農業龍頭企業,主要銷售水果、蔬菜,依托電商平臺銷售,年銷售額突破6000萬,還有如海安的繭緣絲綢、鑫緣集團、絲鄉絲綢、恒源集團等企業以蠶桑為原料,加工蠶絲被、蠶絲蛋白面膜等,這些產品都已成為網絡平臺暢銷的農產品,在各大電商平臺如淘寶、京東、亞馬遜等火爆暢銷,年銷售額更是破億。
1.3 泰州農村電商發展現狀
泰州是農業大市,農業基礎良好,隨著我國電子商務行業的迅猛發展以及國家振興戰略、電商扶貧政策的出臺,泰州農產品電商也得到了穩步推進。泰州市委辦、市政府辦印發《泰州市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所有市(區)建成電商運營服務中心,建立健全誠信、安全的農村電子商務市場體系,同時也建成了首個獲批創建的國家農產品電子商務標準化示范,就在2019年8月初,泰州又有5個村正式成為全省農村電子商務示范村雖然地處蘇中地區的泰州在農村電商這塊起步較晚,但它的發展速度卻比較快,除了有政府層面的積極引導和推進,大部分農戶也能積極參與到泰州市農村電商平臺的建設中來,通過電商平臺,使得泰州河蟹及水產品、稻米及小雜糧、銀杏系列產品、芋頭、畜禽等各類充滿泰州味道的特色農產品能夠走出泰州,走向全中國,走向全世界。
2 蘇中發展農村電商存在的主要問題
蘇中農產品電商發展雖然在有些方面取得良好成果,但與自身產業發展以及與其他發展較為先進的農村地區農產品電商產業相比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和問題需要我們去注意以及改進。
2.1 農產品“上行”后勁不足
2.1.1 農產品信息不對稱。由于缺乏專業人員以及最新信息的指導,致使農民無法及時掌握市場動向,了解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導致定價難,不能有效進入相關市場進行農產品交易,形成買方市場,經常發生“谷賤傷農”的現象;另外由于搜尋信息成本過高,而農村農產品生產規模小、分散、未形成品牌效應,大多農村商戶不愿意投入成本去搜尋信息,從而導致了農產品信息不對稱。具體比如農民通過勞作生產出農產品,這一點使得他們比銷售農產品的商家以及購買農產品的消費者可以掌握更多關于農產品生產過程即隱匿于產品內部的質量信息,相反,農產品經營者和消費者只能通過觀察農產品的顏色、形狀、氣味等對產品進行判斷,這就使得產品經營者、消費者以及生產者這三者之間形成了信息不對稱,可能使得高質量的產品定了低價,而部分低質量的產品定了高價,使得通過農村電商平臺對產品進行購入的消費者對產品不滿意,從而減少對于農村電商平臺的使用,導致其發展緩慢;另一方面,由于沒有能夠對市場信息的及時對接,使得農產品生產者不了解市場行情,這一方面,產品經營者占了優勢,他們能夠及時了解市場競爭環境下的有關動態,及時定價,可能造成一種低價收購,高價售出的局面,自己獲得高收益而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農產品生產者的利益。
2.1.2 供應鏈建設相對落后。近年來,農產品賤賣的新聞常常見于電視、報紙等,一方面是農民收入過低,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遭受打擊,而另一方面卻是消費者高價購買農產品,除了農產品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很大程度也是供應鏈的問題。消費者高價購入農產品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供應鏈,尤其時因為供應鏈環節數較多。供應鏈每多一個環節,就會產生相關的費用,也就是說供應鏈越長,產生的費用也會隨之增加,這也就解釋了消費者最終購入高價農產品的現象。并且農產品除了干貨就是生鮮一類,生鮮一類的農產品易腐壞,保質期較短,如果供應鏈過于冗長,就會導致運輸的農產品受到污損,損害了各方面的利益;再者農產品供應鏈鏈條松散,大家都沿襲了傳統意義上的“競爭”,彼此之間缺乏合作意識,殊不知供應鏈強調的是一種集成管理的思想和方法,需要彼此之間的信任與合作,而現如今這種各自為政的局面很難引導蘇中農產品供應鏈往一個好的方向去發展,長此以往,各方面的利益就會遭受損害。
2.1.3 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低。由于缺乏大型農產品的深加工和集散地,農產品電商特色產品的生產普遍存在“小而散”的特點,即農產品在生產銷售過程中沒有形成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比如農產品的形狀大小不一, 優劣不等, 層次不齊, 更沒有統一的貨源組織 ,使得蘇中農產品缺少品牌競爭力,發展顯得后繼無力。比如南通某地生產的五香雞, 雖然這種產品是可以使用真空包裝然后再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售賣出去的, 但是生產五香雞的每戶人家都是自己包裝以及售出, 缺少品牌意識,即使當地電商協會通過政府想要號召大家將本地特色的五香雞集中生產、銷售,通過日積月累形成的品牌效應來擴大銷售規模以增收,但卻無人響應, 他們只考慮自己,只要自己制作的產品能夠盡量多賣出一些就可以了,目光比較短淺, 至于其它事情, 是不去考慮的。因為生產出來的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低同時也缺少品牌效應,所以對蘇中地區的農產品上行造成了一定困擾。
2.2 農產品物流配送“硬件”和“軟件”不健全
由于城市交通、科技、經濟、政治、文化等發展位于國家前列,物流配送以及售后等問題不會對城市電商發展造成多大影響,相比之下,蘇中農村各方面的發展顯得尤為緩慢,這就對蘇中農產品的物流配送產生了一定的制約作用,不利于蘇中農產品電商的發展,即使互聯網在農村日漸普及,但由于農民法律意識淡薄、對農村物流的認識不全面、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等一系列問題,還是改變不了農村和城市的本質差別。蘇中地區發展農產品電商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2.2.1 物流配送基礎設施不健全。一方面,由于蘇中農村人口分布呈“分散式”局面,人口相對集中密度較小,不利于集中修建完善物流基礎配送設施,從而限制了物流配送的效率;另一方面,蘇中三大塊地區——南通、揚州、泰州都還未通地鐵、高鐵,也沒有修建高等級的公路,發展緩慢的經濟、不發達的交通水平等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蘇中農村物流的發展,從而導致了蘇中農產品電商的發展較為緩慢。同時,雖然現在蘇中地區互聯網普及,但由于農村普遍寬帶接入率不高,從而影響了物流配送水平,不利于蘇中農產品電商的可持續發展。
2.2.2 物流配送缺乏專業性人才。現階段, 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 物流配送不僅僅指的是運輸和配送方面, 它更多的是需要實現運輸、配送、訂單處理、售后、庫存和采購等多方面的整合, 這就需要高素質應用型專業人才,據相關數據統計, 截止到2017年物流行業急需600余萬人的專業人才。但由于物流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考驗人的行業,加之農村環境較之于大城市比較艱辛,比如說交通、居住環境、公司福利等,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回農村從事物流有關方面的工作,更不用說那些受過專業教育的高素質人才,這對于農產品電商的未來發展來說,是一大亟需彌補的缺口。
2.3 農產品電商融資難和融資貴
2.3.1 抵押擔保和交易流水不足。現行很多農村電商平臺基本都是以個體形式經營,雖然有一定的信譽以及存貨等能夠維持平臺運轉的要素,但由于缺少像企業運轉那樣完整的一套管理體系,比如說沒有會計做賬及時提供一份有關網店的財務報表等。另一部分的網店可能是剛起步,不僅缺少完整的管理體系,連最基本的資金或者信譽都難以到位,導致發展存在一定困難。
2.3.2初創網店日常資金周轉有壓力。現在很多人通過電商平臺購買產品是沖著網店的知名度去的,這是他們選擇網購平臺的一大考慮因素,畢竟這樣的平臺顧客信譽度會好一點,或者說可以通過觀察該網店長期積累的信譽度來決定自己是否可以信任這家店。然而大部分剛起步的網店并沒有什么知名度,這就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經營困難。所以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他們首先需要利用一定的營銷手段來推廣自己的產品,與此同時不可避免就會產生相應的營銷費用,比如說產品攝影、美工等等的成本;其次由于網店的知名度和信譽度都還未達到合作供應商的標準,因此他們只能通過現金進行交易,而無法像那些已經和供應商建立穩固合作關系的網店一樣,等到網店資金回籠的時候再進行訂單的支付;最后C2C的交易模式使消費者支付的貨款要先流動到電商平臺的第三方支付賬戶, 待消費者確認收貨后這筆資金才會轉入電商賬戶, 這樣一來,電商不能及時拿到貨款,就可能造成資金流動性短缺壓力。
3 總結
農村電商作為一種新型發展模式,能夠有效改變傳統農村的售賣方式。蘇中農村地區如若能針對有關農產品“上行”后勁不足、農產品物流配送“硬件”和“軟件”不健全、農產品電商融資難和融資貴等問題,提出有效對策則能大大促進蘇中農村地區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通過蘇中農村電商的蓬勃發展來帶動他們的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 李葉.農產品上行物流的困局及思考[J].經貿實踐,2018(04):214+216.
[2] 徐松,侍強,鮑奕曉.“一村一品一店”模式下農村電商資金供需情況調查——以宿遷市為例[J].金融縱橫,2018(03):62-69.
[3] 陳志雄.我國農村電商發展模式面臨的挑戰與優化路徑[J].中國市場,2018(28):190+194.
[4] 吳靜梅.中國農村金融發展的路徑選擇與政策效果[J].財會學習,2019(15):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