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平
[摘 要]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高速起飛,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優化成為備受社會關注的焦點話題。如何根據當前農村經濟的發展現狀,來制定合理有效的經濟結構調整與優化措施,是本文的研究重點。
[關鍵詞]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優化
[中圖分類號]F321 [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優化,既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保障農民切身利益的必然選擇。本文在簡述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的基礎上,結合現實基礎來分析現階段存在的主要問題,并以問題為導向,提出針對性的調整與優化措施,以期進一步推動農村經濟的健康穩步發展。
2 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
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包括以下五大項,分別為:市場導向原則、因地制宜原則、政府引導原則、科技推動原則以及“三效”協調原則。現就這五大原則進行理論基礎概述。
2.1 市場導向原則
近些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深化,市場在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中的主導作用越來越強,市場環境是經濟存在的根本形式,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必須面向市場,且滿足市場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客觀要求,實踐經驗表明,市場導向原則是決定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
2.2 因地制宜原則
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應緊密結合當地區域的實際情況,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方針,充分發揮不同地域的獨特優勢,如自然環境優勢、地理位置優勢、氣候條件優勢、特色產業優勢等,將區域實際情況作為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出發點,形成具有鮮明區域優勢的特色產業,打造區域經濟的規模優勢。
2.3 政府引導原則
農村市場結構調整是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旨在帶領農民過上更加優質的生活,政府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主導和引領作用,政府部門應當盡其所能地履行好服務人民的義務,做好經濟結構調整的信息收集、信息發布、信息傳遞等系列工作,及時為農民提供有效信息,并帶領農民放開干、大膽干,開拓市場、發展生產力。
2.4 科技推動原則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任何國家或社會的進步都離不開科技的推動,經濟結構調整亦是如此,現階段正是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的新世紀,科技進步是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支點和有力支撐。
2.5 “三效”協調原則
所謂“三效”,具體指的是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終極目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這就意味著必須實現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的統籌與兼顧,大力推動“三效”的高度協調和共同發展。
3 農村經濟結構優化調整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3.1 觀念體制落后,資源優勢發揮不充分
從總體上來看,農民的受教育水平普遍相對較低,大部分是未受過高等教育的,使得農民整體的文化水平和綜合素質不高,思想觀念較為落后和固化,甚至還可能存在封閉老舊思想,既不具備專業的知識和技能,也嚴重缺乏實踐創新意識,嚴重阻礙了農村科技生產水平的進步和提升,農村經濟產業化水平始終提不上去,與此同時,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問題隨之產生,給農村經濟結構優化調整工作帶來一定困難和挑戰,難以發揮當地區域的獨特資源優勢。
3.2 營銷渠道單一,市場競爭力總體偏弱
相較而言,農村的互聯網覆蓋面、電商網絡發展水平等各方面是比較滯后的,這在相當程度上制約了市場推廣營銷渠道的拓展和延伸,導致農村市場產品推廣營銷路徑普遍比較單一和固定。另一方面,留守農村的大部分都是年紀較大的老一輩,農村里年輕人的比例是微乎其微的,老一輩的農民對于網絡這一現代化工具是沒有正確認識的,很多也都不具備上網能力,導致農村產品的銷售途徑相對還是比較傳統,很難實現改變和創新。單一的市場推廣營銷渠道,導致農村產品很難走出去,形成品牌效應和產業優勢就顯得難上加難,進而導致農村市場競爭力總體上偏弱,不具備獨一無二的核心競爭優勢,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難以實現和落實。
3.3 產業化程度低,結構發展層次待優化
由于農村的經濟條件和科技生產力都相對受限,導致農業產業化程度偏低,農產品生產及加工工藝相對比較簡單和粗糙,很難形成精細化、高科技化的產業鏈,同時,產品質量與行業標準、國際標準都相差甚遠,甚至有部分偏遠農村地區,其農產品只是經過簡單的初步加工就直接往外銷售,很難形成獨有的市場競爭力,很難躋身于現如今激烈的競爭市場當中。與此同時,由農村產業化程度低的問題衍生出特色產業缺失的普遍現狀,農村主導性的規模產業缺乏發展的環境和條件,導致農村整體的經濟結構是不完善的,經濟增長點十分單一,無法有效保障農村產業發展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4 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優化措施
4.1 加強政府引導,健全農民觀念體制
行動落實需要觀念先行,摒棄傳統觀念、健全觀念體制,是實現農村經濟結構有效調整和優化的重要基礎和主要路徑之一。在引導農民創新思想觀念的過程中,政府應當最大限度地發揮其職能作用和職責義務。一方面,政府應逐步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為農民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和發展條件,有效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全面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政府在農民思想觀念創新上要起到主導性作用,通過集體培訓、交流會、座談會、上門走訪等各種形式大力宣傳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普及農業科教的方針和策略,通過思想引導、政策指引等方式方法來提高農民群眾對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正確認知,提高農民對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工作的配合度和參與度。除此之外,人才是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當地應大力建設服務型政府,從政府主導的層面去大力培養一支高素質的農業技術人才,支撐農村產業化發展走向信息化、現代化和多元化。
4.2 發揮資源優勢,增強市場核心競爭力
隨著互聯網的逐步發展,電商網絡平臺走近農村已經完全可實現,政府部門應加大網絡平臺搭建力度,改善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并成立專業的農村產業經濟結構調整部門,組建一支高素質的經濟結構調整人才隊伍,針對當地區域的自然環境優勢、特色產業優勢、地理條件優勢等資源優勢,制定科學、合理的調整規劃,抓準、抓好、抓緊,并抓出實際成效。同時,應利用開放的網絡資源,合理拓寬農產品市場推廣營銷渠道,加大農產品品牌建設的工作力度,增強農產品的市場核心競爭力,致力于打造具有一定規模優勢的品牌效應。
4.3 提高產業化程度,優化經濟結構層次
只有切實提高產業化程度,才能促使農產品質量不斷向行業標準和國際標準靠攏,才能進一步實現農產品的競爭優勢。基于此,當地政府部門應以保障農民切身利益為核心,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各項農村產業改革工作,合理調整農村二、三產業結構,并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適當出臺相應的農村產業扶持政策,提高農產品加工工藝的科技水平,落實科技推廣,并大力促進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推動農村經濟結構層次的科技革命,在政策上鼓勵科技成果的全面推廣和應用,貫徹落實科教興村的發展戰略,進一步優化、提高農村產業經濟結構層次。
5 結語
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涉及多個領域、多個層面,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只有在嚴格遵循基本原則的前提下,才能有效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工作進程,切實保證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效果及意義的充分發揮。綜合本文所述,應從完善體制、強化引導、提高結構層次等多個角度來討論行之有效的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與優化措施,切實增強農村經濟結構的科技水平,大力促進農村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楊靈.新時期農村經濟結構優化調整的意義及措施[J].農家科技(上旬刊),2017(06).
[2] 曹麗虹.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及其優化研究[J].才智,2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