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娟
[摘要]在對傳統“農本”思想揚棄的基礎上,習近平同志立足我國鄉村治理實際,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和歷代中央領導集體鄉村治理的思想精華,提出了農業優先發展的論斷,擘畫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藍圖,將鄉村振興戰略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為我國鄉村治理現代化提供了科學指南。
[關鍵詞]習近平;鄉村治理;歷史淵源;基本內涵
[中圖分類號]F320[文獻標識碼]A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根據當前我國社會發展階段和主要矛盾的變化,提出并深入闡釋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這一戰略既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的必然要求。任何時候,十幾億國人的吃飯問題都是頭等大事。現階段,我國最大的發展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僅包括城市的現代化,而且也涵蓋農業農村的現代化。
1 習近平鄉村治理思想的歷史淵源
“食者生民之源,天下之亂,國家廢興存亡之本也。”面對我國“三農”發展的新矛盾,有效破解鄉村治理新難題,習近平同志在對傳統農業思想揚棄的基礎上,積極汲取馬克思主義“三農”理論和我國歷屆中央領導集體鄉村治理思想的精髓,結合自身多年基層工作經驗,凝練成系統完備的鄉村治理理論。
1.1 中國傳統社會“農本”思想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我國是農業大國,以農為本思想貫穿傳統農業社會發展的始終。《詩經》中就體現了“重農勸農”“順天守時”“量地盡利”的農業倫理思想和觀念。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多數認為應以農業為本。《富國》中,荀子強調人們收入的主要來源是農業,管子認為,富國的前提是大力發展農業,并把農民利益和農業發展結合起來。民以食為天,重農思想和“民本”思想聯系緊密,傳統社會多數當政為官者深諳民苦、民利的重要性。
我黨歷代中央領導集體注重從傳統“農本”“民本”思想中汲取營養,始終將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從1982—2018年的21個中央一號文件來看,有10個都聚焦“三農”問題,充分體現了“三農”問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地位,也彰顯了黨中央破解“三農”問題的決心和底氣。
堅持農民主體地位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充分尊重廣大農民意愿,調動廣大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動力,把維護廣大農民根本利益、促進廣大農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堅持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建設主體、治理主體、受益主體地位,才能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形成推進鄉村振興的磅礴之力。
1.2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鄉村治理思想
馬克思認為,農業不僅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國民經濟其他部門和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首先,一切勞動首先并且最初是以占有和生產食物為目的。從人類生存角度出發,馬恩闡釋了食物的生產是人類從事一切其他活動的前提條件。體力和腦力勞動都以食物的供給為前提。將馬克思主義理論運用于農業生產實踐并取得成效的第一人是列寧,他認為“真正的經濟基礎是糧食儲備”“一切問題的基礎就是糧食問題”。伴隨著人類社會進步更迭,以及農業經濟模式的改革發展,馬克思主義“三農”思想理論體系日趨完善。
其次,從土地制度入手,深入分析農業經濟模式。馬克思深刻領悟到小農經濟的弊端,預測農業大生產最終將取代小農經濟。農業大生產的實現途徑是規模化、集約化,而實現農業集約、規模生產的途徑則是合作化。馬恩就不同時期國家應適時調整相關農業政策以促進農業發展模式的轉型達成共識。恩格斯強調不宜采取暴力方式強行剝奪不能適應當時社會發展的小農經濟模式,列寧也指出不能依靠行政強制手段剝奪小農權益,否則農業經濟模式轉型可能會出現梗阻。
再次,深刻揭示了城鄉從一體到分離、對立到聯系,最終走向融合的發展規律。馬克思指出:“城鄉關系的面貌一經改變,整個社會的面貌也會跟著改變。”馬恩根據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指出城鄉融合的基本途徑:提升農業生產力水平以鞏固其基礎性地位;發揮城市帶動農村的作用。馬克思指出“如果沒有大城市,就沒有他們推動社會意識的發展,工人決不會像現在進步這么快”;引導工農協同發展,通過工業帶動,改變農業基礎薄弱的狀況,依靠科技和管理水平的提升而高速發展。
1.3 我國歷代中央領導的鄉村治理思想
黨的歷代中央領導集體都高度重視“三農”問題,他們堅持把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國情相結合,科學探索、創新發展,形成了符合中國具體實際的“三農”理論體系。
1.3.1 毛澤東的鄉村治理思想。無論是革命戰爭時期,還是新中國建設時期,毛澤東同志都十分重視農業、農村、農民問題。
首先,堅持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的國民經濟發展方針。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毛澤東指出:“我們現在的問題,就是還要適當地調整重工業和農業、輕工業的投資比例,更多地發展農業和輕工業”。同時,他一再強調“農業是工業的基礎,沒有農業就沒有基礎,許多輕工業大部分甚至全部都要依靠農業”。
其次,農業的現代化要通過生產方式的現代化來實現。毛澤東指出,“根本上要靠機械化實現農業現代化”。通過互助組、初級社和高級社的建設,整合分散的農戶形成有機的合作社,逐步推進農村合作化。事實證明,農業合作化奠定了農村基層組織的基礎,有力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培養了大批基層各類人才。但是,由于受“左”傾思想的影響和經驗不足,也走了不少彎路。
再次,在重視農業根本性地位的前提下,堅持城鄉統籌兼顧。我國革命建設的核心問題是農民與土地,在解放戰爭全面勝利在即的情況下,毛澤東清醒地意識到,黨的工作重心將要逐步由鄉村轉移到城市。他反復強調城市要支援農村,工業要支援農業,并多次提及協調好農村與城市、農業與工業之間關系的重要性。
1.3.2 鄧小平的鄉村治理思想。首先,黨和國家發展戰略的首要問題是“三農”問題。鄧小平強調,“農業問題要始終抓得緊”“農業是根本,不要忘掉”“城市搞得再漂亮,沒有農村這一穩定的基礎是不行的”。他說:“糧食始終是戰略物資,必須抓得很緊很緊,任何時候都松懈不得。”
其次,改革成敗的關鍵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央確立并鞏固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惠及億萬農民。1990年3月,鄧小平提出了“兩個飛躍”理論,“第一個飛躍”是停止人民公社模式,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第二個飛躍”是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我國農民的偉大創造”,創新和發展了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鄉村治理理論。
再次,農業現代化理論的核心是“科技興農”。鄧小平提出,“農業的發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學。”總體而言,可概括為:以“三個有利于”標準判斷我國農業改革與發展的成效;協調好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和農村城市化之間的關系;必須尊重農民自主權和調動農民積極性相結合,堅持農民群眾實踐性和首創性相結合,堅持農業經濟體制改革的市場化取向原則,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與共同富裕相結合的原則。
第四,城鄉關系理論的核心是實現工業反哺農業。鄧小平認為,“農業和工業,農村和城市,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鄉村和城市、工業和農業不是零和博弈的關系,兩者可以相互促進,共同提高。“要逐步改革小城鎮的戶籍管理制度,允許農民進入小城鎮務工經商,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此后,我國鄉鎮企業蓬勃發展,既促進了農民就業,也帶動了小城鎮的繁榮。
1.3.3 江澤民的鄉村治理思想。從講政治的高度來認識和處理“三農”問題。“三農”問題既是重大的經濟問題,同時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江澤民提出:“農業是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國家自立的基礎,農業和農村問題始終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根本問題。”隨后,他又指出:“農業、農村和農民關系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大局,關系著黨的執政地位的鞏固,關系著國家的長治久安。”
加強科教興農和產業化,實現農業現代化。加強科技培訓力度,提高生產效率。通過產學研合作構建農業科技創新系統,實現農業科技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江澤民指出:“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的機制,推進農業向商品化、專業化、現代化轉變。”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他進一步指出:“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綜合效益”。
統籌城鄉發展,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旨在通過深化改革,化解我國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問題,推動城鄉互動,實現城市與農村、工業與農業均衡發展。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將“統籌城鄉發展”放在“五個統籌”之首,“統籌城鄉”上升至國家戰略,備受重視。
1.3.4 胡錦濤的鄉村治理思想。首先,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解決好“三農”問題。胡錦濤指出:“從當前局勢及未來的趨勢分析,必須繼續堅持農業作為基礎的方針,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基石。”并進一步指出:“要牢固樹立和切實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刻認識加快農業發展的重要性,増強發展農業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始終堅持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始終堅持加強、支持、保護農業不動搖。”
其次,實現農業現代化就要發展中國特色農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現代農業,發展現代農業要貫穿新農村建設和現代化全過程。胡錦濤指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抓手是農業標準化,沒有農業標準化,就談不上農業現代化。黨的十七大報告正式提出了國家農業發展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這一新要求。
再次,加快發展現代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探索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龍頭企業發展”。他致力于農業產業化工作的推進,形成了以農業合作社為主導的農業一體化戰略思維。強調“鼓勵工商企業投資發展農產品加工和營銷,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科研、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鏈”。
2 習近平鄉村治理思想的基本內涵
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要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鄉村治理在國家治理體系中占據著特殊且重要的地位,作為我國的基礎單位,提升鄉村治理現代化水平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
2.1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
習近平強調,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不能忘記農民、不能淡漠農村。這“三個不能”充分蘊含著習總書記對“三農”問題的深謀遠慮和深厚情懷,也為各級政府正確認識和做好新形勢下的“三農”工作明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習近平同志針對農業發展新矛盾、農村運行新特點、農民面臨新問題,理性分析我國“三農”建設現狀,創造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這是高屋建瓴的國家戰略,是解決“三農”新問題的科學決策,指明了我國鄉村治理的努力方向。
2.2 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用,推動“三治”有機統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自治、法治與德治體現了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是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辦好農村的事情,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習近平強調,黨管農村工作是我們的傳統,這個傳統不能丟。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他又強調:“選好配強農村黨組織書記,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深化村民自治實踐,加強村級權力有效監督。”這一要求,為各級政府從制度上夯實鄉村治理根基提供了遵循,理清了鄉村治理科學化合理化的思路。
2.3 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推進農村現代化
鄉村振興戰略首次將農村現代化提升到國家戰略。習近平指出,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一論述,繼承、創新和發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要求,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在鄉村發展過程中的針對性原則。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他進一步指出:“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所以,農村現代化的提出既是對城鎮化政策實施的補白,也是對我國現代化空間的延伸和拓展。
2.4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形成城鄉建設雙輪驅動
習近平強調,要跳出“三農”抓“三農”,并明確跳出“三農”抓“三農”的關鍵就是需要用城鄉統籌的發展思路和理念,從更高的格局和戰略層面來看待和解決我們的“三農”問題。同時,習近平明確提出應該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政策體系。這較之以往“城鄉一體化”“城鄉統籌”的思路有了較大的創新,充分肯定了鄉村在物質、文化、生態等方面的價值,更加突出農業和工業的平等地位,農村與城市的并肩發展,農民與市民的同等待遇。
[參考文獻]
[1] 張履祥.補農書[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56.
[2] 房玄齡.晉書·齊王攸載記[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74.
[3] 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 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 毛澤東選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8]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 程恩富,等.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史:經典作家卷的[M].北京:中國出版集團,2006.
[10] 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杜,1993.
[11] 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叉事業新局面[N].市場報,2002-11-09.
[12] 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
[13] 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千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4] 胡錦濤:始終堅持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N].人民日報,2004-03-31.
[15] 十七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6] 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
[17] 習近平.在吉林調研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07-19.
[18]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9] 習近平.城鎮化不能讓農村荒蕪[N].京華時報,2013-07-23.
[20] 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