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興笛 萬珊
[摘要]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塑就了輝煌巨變,給農業、農村、農民帶來高速發展。工業化進程、城市化進程對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產生了三類改造,致使“三農”問題凸顯并遺留至今。步入新時代,我國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集中在農村新產生了五大方面問題。遺留問題與新產生問題共同形成了新時代面臨解決的“三農”問題?;狻叭r”問題的路徑,重點就是部署好“三農”工作的“時間表”、“路線圖”,逐步逐項落實“三農”工作,在此基礎上,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農業農村經濟穩中向好、穩中向新,為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夯實了根基。
[關鍵詞]“三農”工作;國民經濟;改革開放
[中圖分類號]F320[文獻標識碼]A
未來四年是富有政治意義與紀念意味的幾年,2018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2020年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有一些重要的時間節點,是我們工作的坐標。美國前總統理查德尼克松曾在《領導者》一書中寫到:“成功者一定要能夠看到凡人所看不到的眼前利害以外的事情,需要有站在高山之巔,極目遠眺的眼力?!弊渣h的十三大以來,中央從戰略和全局的角度出發,制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間表”、“路線圖”,又進一步劃分明確“三農”工作的“時間表”、“路線圖”?!叭r”問題始終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從1982年至1986年,連續發布聚焦“三農”問題的五個“一號文件”;2004年至2018年,連續15年聚焦“三農”問題,推動“三農”工作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改革開發四十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塑就了輝煌巨變,給農業、農村、農民帶來高速發展。當前提出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縮小城鄉差距、化解“三農”難題,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譜寫新篇章。
1 新時代面臨的“三農”問題
1.1 遺留至今的“三農”問題
在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重大發展戰略之前,在新中國成立后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是以實現工業化為目標,主要依靠國內積累建設資金,從建立和優先發展重工業入手,高速發展國民經濟。工業化進程、城市化進程對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產生了三類改造,致使“三農”問題凸顯并遺留至今。工業化進程、城市化進程對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產生了三類改造,第一類是農業勞動投入的極度減少。由于農業的比較利益低下,農業產出較低的相對價格決定了農村成為人財物的流出地區,“資源、要素流向利大之處,在利益豐厚的地方聚集”,人的基本行為性是趨利避害的。接受完義務教育、高中或者大學畢業后,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年不愿回到家鄉,不愿回到田間地頭,以貴州黔南為例,種植一季稻每667m2需花費一名農民半年精力,最后收獲600kg稻谷,去除成本收益約合2100元,而外出務工一月就可賺取報酬至少3000元。從舊房改造、修建新房到購置家電家具等大額投入,再到維持日常生活并提高生活水平的采買,基本依賴外部打工收入支撐。大量的青壯年離開農村和農業去尋找就業掙錢的機會,留下弱勢的“386199”部隊在家務農,耕地的低效使用或者直接拋荒,直接導致農業的產出水平出現滑坡。第二類是農村剩余勞動力群體逐漸擴大。在計劃經濟時期,農村勞動力供大于求的實際,一直處于隱性狀態;改革開放后,特別是2004年以來,隨著不斷投入農業要素,推廣農業新技術,不斷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使得勞動力的需求量不斷減少,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再加上耕地有限,農業就業的容納力便越來越小。從事非農產業勞動6個月以上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被賦予新的釋義“農民工”。2010年農民工總數達到2.4億人,2017年這一數字擴大為2.8億人。第三類是貧弱群體被排斥出公共生活。根據不同的生活消費水平,劃分出富人群體、一般村民和貧弱群體。富人的場面消費主導了村莊內的文化再生產,成為標準,成為規范,成為對弱勢群體的排斥機制。貧弱群體缺少有效參與,人情世故淡化,自然從“熟人社會”中進入“陌生人社會”,逐步喪失鄉村建設的話語權和非普惠制政策的獲得權。
1.2 新產生的“三農”問題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什么發展階段干什么事。要解決問題首要弄清當前所處的形勢與面臨的難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當前我國最大的發展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在農村最為突出,主要表現在五大方面。
第一類問題是農產品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農業供給質量亟待提高。以“糧袋子”為例,2015年我國糧食產量達到6214.5億kg,總量基本平衡,進口納入3270萬t谷物、8169萬t大豆、447萬t油菜籽、485萬t食糖、176萬t棉花、676萬t食用植物油,與此同時我國玉米庫存量超過2億t,幾乎相當于一年的總產量,出現了產量增、進口增、庫存增“三量齊增”的尷尬局面。以“菜籃子”為例,一方面農民自發種植盲目跟風一哄而上,結果是市場過剩谷賤傷農,在蔬果領域最易低價滯銷;另一方面每年7月、8月菜蛋奶等食品價格容易受天氣等季節性短期因素影響而出現環比上漲,同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快速升級,我國農產品供給大路貨多,優質的、品牌的供給不多的現狀,不能充分滿足市場需求。
第二類問題是農民適應生產力發展和市場競爭的能力不足,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亟須加強。傳統農民的思想仍沒有轉變,只顧單打獨斗、埋頭苦干,在市場競爭中容易摔得鼻青臉腫,農村人口的年齡構成、科學文化水平和素質遠不能滿足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需要。發展現代農業需要規模化、集約化的抱團經營,需要“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可奔小康,還能致富的職業農民;新型職業農民,要對政策和市場有敏銳的洞察力,要善把科技和產業融合在一起,要善領一方群眾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