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特色文化資源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載體,也是實現貧困村落脫貧致富的重要依托。基于甘肅省Z村的調查發現,部分村民對特色文化資源的認識不到位、利用不充分,可以通過轉變思想觀念、發展文化產業、多元合作共贏等多種途徑,形成文化產業共同體,推動村落的全面振興和脫貧致富。
[關鍵詞]鄉村振興;特色文化資源;產業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F320[文獻標識碼]A
鄉村振興以文化自信為靈魂。利用鄉村特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增強鄉村文化自信,實現鄉村文化振興,已成為實現鄉村可持續振興的動力源泉和新的經濟增長點。鄉村特色文化資源是鄉村區域范圍內具有獨特意義的自然景觀、人文環境或滲透在村民生產、生活中形成的習俗、“殘存”等文化事項或實物,歷經較長時期的文化積淀,內涵不斷豐富,可以成為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依托。但如何認知并利用鄉村特色文化資源,進而轉化為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還有待深入探究。本文在對甘肅省Z村特色文化資源利用深入調研和分析的基礎上,以期為貧困地區鄉村文化振興提供借鑒。
1 調查村落概況與研究方法
1.1 調查村落概況
Z村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的南部,處于青藏高原游牧文化和黃土高原農耕文化的交匯帶上。村落人口總計117戶902人,均為藏族。村民以放牧和種植為主,從事放牧、種植、打工的家庭分別占56%、81%和18%。耕地主要種植青稞、油菜籽、豆類等農作物。種植的農作物多用來維持日常所需,不足的糧食需從縣城購買,沒有盈余可以賺錢。放牧的牛羊多為擴大畜群再生產,除去每年重要節日宰殺以外,售賣的不多。村落距離公路相對較遠,從較高的位置可以一覽開闊的草場和耕地,景色秀麗,宛若畫卷。村民的生產、生活散發著濃濃的民族文化氣息。村里有“藥王泉”、溫泉,有小溪穿過,水質都較好。近年來有不少村民外出打工或做生意,以西藏、本地縣城或周邊為主,從事建筑業、服務業或酥油銷售、租賃旅游點經營等。全村52%的家庭年人均收入處于5000元以下,其中近10%的家庭年人均收入在3000元以下,長期掙扎在貧困線下。隨著精準扶貧政策的落實,雖然“兩不愁”基本解決,但是離穩定脫貧、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仍有較大距離。
1.2 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以Z村特色文化資源為研究對象,以問卷調查和深入訪談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搜集資料。調查時間主要是在2019年暑假,持續了近一個月。在調查問卷樣本的選擇上,主要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共發放問卷91份,回收88份,有效問卷96.7%,基本能反映村落整體概況。同時還對9位不同年齡段的村民進行了深入訪談,以期獲得對該問題相對全面的認識。
2 鄉村特色文化資源利用存在的突出問題
特色文化資源是構成特色空間的重要因素,可以提升空間品質,豐富文化內涵,使空間更具特色。但是在鄉村文化豐厚的地區,往往是貧困地區,物質的貧困與文化的獨特性相互交織在一起。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背景下,鄉村特色文化資源利用的現狀如何,當地村民又是如何認知并利用鄉村特色文化資源呢?
2.1 對特色文化資源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鄉村特色文化資源利用首先需要明確鄉村特色文化資源是什么,其重要性如何,具有哪些價值,尤其在鄉村振興戰略和精準扶貧政策的指導下,鄉村特色文化資源對形成優勢文化產業、實現村落全面振興和脫貧致富所具有的推動作用。調查問卷發現,從知曉率上看,53%的受訪者表示對鄉村特色文化資源很少關注,18%的受訪者不知道村落有哪些特色文化資源。從價值上看,雖然大部分受訪者認為,特色文化資源利用可以帶來增加經濟收入、增加就業機會、提高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好處,應該積極支持,但仍有7%的受訪者對特色文化資源所能帶來的好處持疑惑態度。受多種因素影響,許多村民對涉及村落整體發展的特色文化資源利用認識比較模糊,缺乏主動性,平常多專注于個體化的經營方式。
2.2 對特色文化資源的受益者認識不到位
鄉村特色文化資源利用必然會帶來村落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但是如何利用,誰來利用,尤其關涉誰是最大的受益者,對于特色文化資源能否有效利用具有決定性意義。在調查中發現,有51%的受訪者認為當地村民應該是最大的受益者,而分別有18%、20%的受訪者認為地方政府、開發企業應該是最大的受益者,還有11%的受訪者表示不清楚誰是最大的受益者。對特色文化資源利用的最大受益者認識不到位,容易使村民喪失積極性和主動性,造成內生動力的缺乏。從特色文化資源利用的主導者調查中同樣可以發現,11%的受訪者認為可以實現合作共贏,9%的受訪者不清楚應該由誰來主導,對特色文化資源利用缺乏信心。
2.3 對特色文化資源利用存在依賴心理
對鄉村特色文化資源利用的重要性缺乏準確地認識,往往在實踐上會導致特色文化資源未能合理利用,突出地體現在對特色文化資源利用上的依賴心理。其實質是內生動力缺乏的表現,多依賴于地方政府、開發企業等外界力量的支持。在精準扶貧被視為地方政府“頭號工程”的要求下,駐村幫扶工作隊、駐村干部、大學生村官及地方政府等多種力量在此聚集,為實現村落的整體脫貧而不懈奮斗。如果村民的內生動力難以激活,村民普遍存在的依賴心理就使實現鄉村文化產業振興的“集體行動”難以達成,村落集體經濟發展就會凝滯不前。
3 實現鄉村特色文化資源有效利用的對策建議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和精準扶貧戰略實踐中,充分挖掘和利用特色文化資源,對于實現優勢資源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最終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和整村脫貧致富具有重要意義。這不僅展現了鄉村特色文化資源優勢品牌,而且對鄉村旅游業、現代觀光農業等相關產業發展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
3.1 轉變思想觀念
在推動鄉村經濟社會發展上,特色文化資源的獨特優勢和區位優勢往往發揮著重要作用,必須轉變思想觀念,對其進行客觀的認識。其一,挖掘特色文化資源。特色文化資源往往具有重要的價值,必須對其進行系統梳理和挖掘,具體方式包括參與式觀察、入戶訪談、召開座談會、村民代表會議等,以此可以探尋和確認當地的特色資源。其二,轉化特色文化資源。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本身并非生產結果,必須經過產業化和市場化才能轉化為產業資本和產品,才能為市場接受而煥發出活力,主要通過對物質性文化資源的保護、修建、改造、恢復和對非物質性文化資源的體驗性開發利用、現代化技術應用、物質性載體展示等路徑實現。其三,重視文化獨特性。鄉村文化的差異凸顯了特色的文化魅力,是構成鄉村文化資源的獨特價值所在,是形成特色文化產業共同體的基礎。
3.2 發展文化產業
貧困地區產業資源相對不足,但特色文化資源卻有著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產業化是鄉村特色文化資源利用的根本路徑,也是實現特色文化資源品牌效應的關鍵,可以顯著提升特色文化資源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和生命力。一方面,每一種資源形成的產業都不是截然分開的獨立單元,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鏈式發展,從而激發村民推動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調動村民實現脫貧致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換言之,鄉村特色文化資源產業化利用可以加快鄉村文化振興和整村脫貧的步伐。另一方面,以主導性的特色文化資源產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必須打好綠色牌、特色牌,這樣鄉村特色文化資源產業化發展才能有可持續發展的根基,才能找尋到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全面脫貧致富的著力點。鄉村特色文化資源利用的出發點重在地方性特色,要結合該鄉村地區的實際情況,突出鮮明的地域特色,同時要結合地方經濟、社會諸方面的實際發展情況,綜合分析各種影響要素,準確研判鄉村特色文化資源利用的路徑和方向。
3.3 多元合作共贏
在鄉村特色文化資源利用中,要合理利用地方政府、開發企業、社會組織等支持,倡導多元參與的合作共贏機制。其一,厘清多元參與主體的關系。在鄉村特色文化資源利用中,應堅持平等互利的原則,盡可能發揮多元參與主體的獨特作用,讓地方政府、開發企業、村民等參與主體能夠形成“協商式”參與的共建共享機制,把充分利用好鄉村特色文化資源作為合作的基點。其二,厘清多元參與主體的角色。地方政府往往扮演倡導者和組織者的重要角色,主要職責在于倡導合作、達成共識、制定政策、構建機制等。開發企業在技術、資金等方面占據明顯的優勢,可以提供不可或缺的支持和幫助。村民在鄉村特色文化資源的認識和參與等方面具有“地方性知識”的視角,可以優化鄉村特色文化資源的利用。其三,實現不同經濟要素的合作與流動。合作有利于重新整合要素資源,包括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促進要素間的合理配置和有效流動,從而實現特色文化資源利用的規模效益,建立“共贏”的大市場。
4 結語
鄉村特色文化資源因其所處的環境而具有濃厚的地域性特點,使其成為寶貴的精神或物質財富。在努力實現鄉村振興、精準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今天,貧困村落亟需鄉村特色文化資源的利用。鄉村特色文化資源是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形成的基礎,是鄉村文化振興的主要依托,是撬動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鄉村特色文化資源利用的關鍵在于轉變思想觀念,核心在于構建多元合作共贏機制,根本在于發展文化產業,逐步實現資源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唯有如此,長期經濟欠發達的貧困鄉村才能獲取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才能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和穩定脫貧。
[參考文獻]
[1] 方坤,秦紅增.鄉村振興進程中的文化自信:內在理路與行動策略[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1).
[2] 王業強,張璐璐,孫碩.特色小鎮及其文化資源作用—以達沃斯小鎮為例[J].開發研究,2019(1).
[3] 李佳.從資源到產業:鄉村文化的現代性重構[J].學術論壇,2012(1).
[4] 曹軍鋒.旅游扶貧中民族文化資源利用與主體參與研究—以甘南州香告村為例[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