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晨
[摘 要]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戰略指出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當前的農業產業勢必需要通過轉型升級來實現產業興旺,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離不開政府的引導。本文以龍巖市Y區為例,對Y區農村產業轉型升級的現狀、存在問題和制約作用的因素展開分析,最后對如何優化Y區政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村產業轉型升級作用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產業;轉型升級;政府作用
[中圖分類號]F299.2 [文獻標識碼]A
1 Y區農業產業發展的現狀和存在問題
近年來,全區推進三次產業發展,不斷壯大其規模,GDP總量從2012年的158.5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242億元。其中一、二、三產業分別增長21.3%、34.8%、98.4%。國民經濟中的三次產業所占的比例由2012年的14.9:53.8:31.3調整為11.8:47.6:40.6,在這一過程中,第一產業比重下降了3.1%,第二產業比重下降了6.2%,第三產業比重提高了9.3%。第二產業占比最大,第一產業占比相對穩定,符合永定區打造工業強區、農業穩區的戰略。
1.1 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較差
Y區土地資源少,缺乏特色,不成規模,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人均耕地少,農業基礎條件差,山坡地多、面積小、地塊分散,耕作成本較高,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特別是農田水利方面。通過走訪得知,Y區H村有1900多畝耕地,但是由于水利和地理位置問題,拋荒近2/3。H村多為梯田,山坡地居多,坡度大,土地貧瘠,耕種難度大,機械化程度低。雖然水庫水之源豐富,但水渠常年失修,無法供應耕種灌溉。
1.2 生態環境問題日益顯現,養殖產業需要升級轉行
在Y區養殖產業方面,養豬也是產業鏈最成熟的產業,從養殖到銷售,都有比較完整的產業鏈支撐。
但近年來,隨著養豬業的興起,農村環境污染成了大問題,亂排污導致河流水域污染、空氣污染等問題,2016年第四季度Y區全面開展生豬養殖污染處理工作,對禁養區的全部豬圈以及限養區不符合環保規定的豬圈采取強制拆除,并推行河長制,專門治理河流水域污染問題。此舉有效地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工作有實質性的成效,但有相當部分的養豬從業人員面臨著轉產轉崗問題,如何推進全區產業發展轉型升級,急需政府給予政策引導。
1.3 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偏低
筆者實地走訪了Y區的X村和S村,過半的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從事農業的勞動力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在農業勞動力中,小學以下學歷占43.5%,初中學歷占44.2%,高中以上學歷占10.8%。在傳統的耕作和經營方式下,農業經濟效益低下,增收緩慢,農村年輕勞動力大部分選擇外出務工,懂知識、有技術的新型職業農民稀缺,盡管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難以改變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勞動力外流的局面。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普遍偏低,不利于現代特色農業的推廣和發展。
1.4 特色農產品產業鏈不完整,缺乏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Y區的特色農產品主要有烤煙、菜干、紅柿、萬應茶、巴戟天、“六月紅”早熟芋、芙蓉李等。其中Y菜干是“閩西八大干”之一,Y巴戟天和萬應茶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但只有烤煙和萬應茶有完整產業鏈,擁有產業化龍頭企業,其他特色農產品產業鏈大都不完整,缺乏優質龍頭企業,大多是農戶進行初加工后,由收購商前往收購,收購價格不定,農戶收益不穩定。
2 制約Y區政府在推動農村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的因素分析
2.1 政府管理不足,政策宣傳落實不到位
一是政府引導監管不到位。生豬養殖在帶給農戶增收的同時也給農村帶來了一系列環境污染問題,政府沒有及時引導,缺乏監管,直至問題比較嚴重了才設定限養區和禁養區,這一政策的實施直接影響養殖戶收益,導致相當部分的養豬從業人員面臨著轉產轉崗問題,從而使養殖戶對政府行為怨聲載道。二是政策宣傳不到。例如土地流轉方面,從入戶走訪情況看,流轉過程中書面合同簽訂率低,土地流轉多為口頭協議,在誠信制度尚不完善的情況下,雙方利益無法受到保護,為以后的糾紛埋下了隱患。群眾對土地流轉政策不了解,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連片種植農戶的意愿。三是政策落實不到位。例如種糧補貼政策。Y縣種糧補貼沒有遵循“誰種補誰”的原則,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糧農生產積極性。
2.2 政府對農產品加工企業扶持不夠
Y區雖有設有多個工業園區,但沒有農產品加工專業園區,從事農產品加工企業較為分散,產業聚集效應不明顯,政府對農產品加工企業扶持力度不夠,更多地傾向于發展工業,走工業強區戰略,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偏弱,龍頭企業較少,缺乏引進深加工先進技術和設備的資金,使一些特色農產品無法延長產業鏈,產品附加值無法得到提升。
2.3 政府在農業技術推廣方面偏少
政府在農業技術研究和推廣方面投入偏少,筆者在實地調研過程中,不少農戶反映農業耕種方面政府沒有專業人才為農戶提供技術指導,一些農業技術人員缺乏實踐經驗,對農業耕種中遇到的問題一知半解,政府對農業技術推廣不夠重視,沒有及時培育農業技術人才。
2.4 政府對品牌缺乏有效管理
Y區有不少特色農業,但政府對農業品牌缺乏有效管理,一些農戶和加工企業為得到更高的經濟效益,違規使用農獸藥和食品添加劑,對品牌質量造成不良影響,政府對品牌沒有進行有效維護,對農戶的行為沒有監管到位,是政府職能缺失的表現。
3 優化地方政府推動農村產業轉型升級作用的對策建議
3.1 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力度,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環境
加大農村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將資金用到實處,著力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環境。加強道路、水利設施建設,積極新建、整治堰塘和渠道,增強防洪抗旱防災減災能力,積極實施土地整改,加快農業綜合開發用地治理,提高耕地質量,實現農業增產。
3.2 加快農產品加工專業園區建設,推動龍頭企業產業鏈發展
加快推進農產品加工專業園區建設,促進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讓龍頭企業起帶頭作用,鼓勵龍頭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產品創新,完善產業鏈,引進農產品精深加工的先進技術和相關設備,開發特色農產品的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大力開發旅游休閑食品、方便即食食品、冷藏保鮮食品等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3.3 培養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鼓勵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產業
從農村人才看,留守農村的勞動力大多文化素質較低,大部分年輕勞動力缺乏農業耕作技術,更傾向于外出打工,勞動力不足一定程度上阻礙農村產業轉型升級,鄉村振興,農村人氣是關鍵,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失,鄉村難以達到振興。政府應該發揮引導作用,引進先進技術,出臺優惠政策,保障扶持資金,培養一批新型職業農民,授人以漁,用現代的耕作技術和扶持資金吸引外出打工勞動力回鄉創業,鼓勵返鄉創業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產業。
3.4 培育區域農業品牌,推進質量興農品牌強農
農業部在《關于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轉型升級的意見》中指出“抓產業必須抓質量,抓質量必須樹品牌,堅定不移推進質量興農、品牌強農,提高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農業部還將2018年確定為“農業質量年”,將大力實施質量興農戰略規劃。在樹立農村產業特色品牌方面政府應該對品牌加強監管,做好維護,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特別是對農獸藥和飼料添加劑要嚴格規范使用,并加大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培育區域農業品牌,出臺相關政策以維護、宣傳品牌,扎實推行質量興農、品牌強農的戰略,促進農村產業成功轉型升級。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并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一方面表明了“三農”問題在黨中央工作中占據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指明了方向。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政府必然要對農業產業轉型升級起到一定的作用,通過政府引導,以市場為導向,完善產業鏈,培養一些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來實現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 農業部.農業部關于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轉型升級的意見[N].農民日報,2018.
[2] 李炳坤.推進農業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J].農業經濟問題,2000(03).
[3] 章文光,李金東.政府在產業轉型升級中的作用范圍分析[J].中國行政管理,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