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霞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在這種快節奏的生活環境中,人們的心理健康問題頻發。高職院校作為我國人才的重要輸出陣地之一,必須重視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多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及時對高職生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在此,筆者對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以下幾點思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A
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普及,人們對高職院校的偏見逐漸褪去,高職院校也不斷地發展自身,以求承擔更多的社會使命,向社會輸出更多優秀的實用型人才。在發展過程中,高職院校充分克服了人才培養工作中只重視學生專業技能培養的弊端,加大對學生心理素質培養的投入力度,在國家教育部素質教育方針的指導之下,以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發展狀況為出發點,針對大學生的心理訴求定制相應的個性化心理健康培養策略。
1 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需求
1.1 對和諧人際關系的心理需求
據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大學生受其自身性格的影響,十分容易形成問題心理,出現不合群等現象,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之下,他們很難融入到集體生活當中來,難以實現同學間的和平共處,成為校園霸凌事件的潛在風險人群。由此,高職院校必須認識到大學生對和諧人際關系的心理需求,通過開展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促進學生個性健康發展,增強其集體適應力,形成良好的同窗關系。
1.2 對適應競爭壓力的心理需求
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能夠充分滿足大學生對適應競爭壓力的心理需求,提高他們的崗位適應力,幫助學生形成自信意識,增強其對自身的認可度,從而幫助其正確認識自身價值,合理調整期望值。
1.3 對調解不良情緒的心理需求
高職生正處于心智發育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內,他們的心智發育尚未成熟,非常容易出現較為激烈的情感變化,由此,高職院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應重視起情緒調節方法的傳授,幫助學生掌握調節不良情緒的方法,減少不良情緒對其產生的持續性影響。
2 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2.1 學生心理問題多發頻發
高職院校的生源質量普遍不高,絕大多數學生都是高考失意,未能進入理想院校的考生。在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之下,學生們很難發自內心地去接受高職院校的學習生活,甚至還會產生排斥心理。與此同時,高職的教學模式與高中完全不同,已經適應了填鴨式教學模式的學生很難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心態,跟不上教學進度的情況時有發生,考試的失利無疑會加重高職學生高考失利后的心理壓力,甚至出現厭學、棄學等自我否定行為。同時,高等院校的盲目擴張也讓本就嚴峻的就業形勢雪上加霜,無形間增加了畢業生的就業難度。根據網絡數據顯示,越來越多的畢業生深陷就業困境,“畢業即失業”成為常態。與一般性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職教育雖然具有更強的專業針對性,旨在向社會輸出高質量的應用型人才,但是其人才培養機制卻與企業的人才需要出現脫節現象。這樣一來,高職院校學生勢必會對就業產生焦慮心理,擔心畢業后無法找到對口的工作,從而造成學習熱情喪失,學習情緒低迷等情況。現在的高職生都是“90后”,作為獨生子女的一代,他們往往缺少交流與合作意識,在父母親人的嬌慣下長大的他們,非常容易出現自我意識過剩,無法融入集體等現象。然而,步入高職校院,我們往往要面臨比高中復雜得多的人際關系,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對我們的校園生活產生不小的消極影響。除此之外,由于生源來自天南海北,學生間的經濟條件難免存在差異,部分學生可能一時無法適應這種經濟上的差距,面對經濟條件較為優越的同學時,不可避免地產生自卑心理,從而進行自我封閉,拒絕與他人交流。
2.2 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不健全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還不健全,有待進一步地發展和完善。許多高職院校尚未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對這部分工作的支持力度不高,缺少完善的工作機制。具體表現為,雖然高職院校普遍設置了心理健康咨詢中心,但其實際所起到的作用卻微乎其微,因為絕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咨詢中心都掛靠在校醫院等部門,缺少單獨的辦公場地和設施,而且缺少必要的服務宣傳工作,能知道其功能的學生少之又少,愿意向其尋求幫助的更是屈指可數。
2.3 師資隊伍建設缺乏專業化
部分高職院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是非專業人士,這一職能大多由導員來充當,然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專業性要求非常強的工作,業余化的心理疏導可看似解決了一些問題,但其問題的實質卻往往被忽視于表面之下。
2.4 教育渠道單一,內容缺乏針對性
就當前的教學課程體系來說,絕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通過選修課的形式開展的,但選修課的課時安排畢竟有限,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教師不得不對教學內容進行刪減和壓縮,這樣一來,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效果自然很難盡如人意。部分高校意識到這一教學設置的不足之處,企圖通過課外活動拓展來對其進行補充性教學,但其活動內容和形式也比較單一,普遍缺少針對性,對高職生的心理健康教學效果自然也就十分有限。
3 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
3.1 構建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體系
首先,高職院校可以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領導小組,制定一整套的心理健康教育落實辦法,做到目標明確,職責分明,以心理健康教育領導小組為主導,對心理健康輔導工作進行組織和管理。其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中心,聘請更多的經驗豐富的心理學老師來幫助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最后,高職院校應充分利用起各級管理組織,形成從“學校—學院—社團—班級”,從低級到高級的管理路徑,層層遞進,及時對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態進行監控,爭取在第一時間內發現問題,為學生提供更加及時有效的心理輔導工作。
3.2 改進心理健康課程建設,提高教學效果
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識,從而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對不良情緒進行自我調節,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高職院校應改進心理健康課程建設,根據國家的要求,以必修課的形式開展相關的教學工作,給予其足夠的課時安排。由于學生在不同年級的心理需求不同,學校應有針對性地按照各年級學生的心理需要開設相應的課程內容。教師在講授過程中,也應該采取更加靈活的教學方式,充分運用分組討論、游戲互動、戶外實踐等形式,增強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實踐性和趣味性。在講授相關的基礎知識時,不妨多舉例一些我們實際生活中的案例,加深學生的體驗感。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開展多樣化的課外拓展活動,例如開展心理劇扮演等活動來幫助學生完成對理論知識的轉化工作,讓學生在趣味中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從而充分發揮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3.3 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心理健康師資隊伍
高職院校必須重視起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工作,除了聘用更多專業的從業人員外,還要注重對從業者的技能培訓工作,定期開展相關的學術交流活動,相互學習,共同探討,促進從業者專業能力水平的提高。與此同時,高職院校還可以加大對心理健康科研中心的投入,積極鼓勵教師開展相關的課題研究工作,提高團隊的科研創新能力,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效落實。
3.4 積極開拓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徑
在傳統課堂教學之外,高職院校還可以通過更多的實踐性活動來彌補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不足,積極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徑。一方面,高職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起互聯網網絡資源,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和輔導工作。以網絡為媒介,通過微信公眾號等信息分享平臺,定期向學生推送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充分利用起學生的碎片化閱讀時間。同時,由于網絡的實時性和隱蔽性,學校還可以通過構建網絡心理咨詢平臺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通過網絡,學生的個人信息得以隱藏,從而能夠有效減少學生的各種顧慮,使其能夠更加真實地表達自我,說出自己對生活的困惑。另一方面,高職院校還可以通過開展多種類的社團實踐活動來豐富學生體驗,例如開展心理情景劇比賽、心理手抄報比賽、心理健康知識競賽等活動,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激發學生潛能,提高其團隊溝通與協作能力。
綜上所述,隨著就業和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加,大學生極其容易產生一些心理問題,為此,高職院校不得不積極轉變教學理念,給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足夠的重視,開展多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劉興耘.中高職學生安全教育審視及對策探究[J].學周刊,2019(10).
[2] 杜瓊.新媒體對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2016(15).
[3] 焦娜.高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