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
自從知道我學習的是電竟專業,每逢聚會,親朋好友們都會不約而同地問同一個問題:“你們上課就是打游戲嗎?”也常常會調侃我說:“如果你的隊友突然掉線了,可能是他下課了”“期末不上王者就掛科”……
這樣的討論真是讓我百口莫辯。
“N19”,這是一個以前從未有過的大學專業序號代碼,代表“藝術與科技(電子競技分析方向)”專業,去年中傳南廣藝考第一次出現這個代碼。當時,我就是和很多考生一起,手里攥著報名表的同一個標簽,走進了電竟藝考現場。
報名參加考試的初衷很實際,因為我之前是一名職業電競選手,退役后想繼續從事電竟相關行業,所以想系統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順理成章就選擇了報考。
或許現在還有人對游戲和電子競技之間的關系分不清楚,我想說的是,游戲是茶余飯后的娛樂,就像足球、籃球和乒乓球等體育活動一樣。而電子競技是利用電子設備作為器械,是腦力與體力,操作與思維的巔峰對碰,也需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不斷進行枯燥乏味的訓練,訓練,再訓練,就像足球、籃球運動員的訓l練一樣。
中國足球和籃球愛好者有很多,但能成為職業運動員的又有幾個?同理,中國游戲玩家數不勝數,但能成為電子競技職業選手的人也寥寥無幾。
咱們的入學考核,文化課成績和藝術類招生相似,但在專業考核上會有其他要求,比如考生的外語能力、思維反應能力以及對電竟游戲的熟悉程度。所以,當時和我一起參加藝考的考生,雖然有很多都對電競感興趣,但因缺乏相關的知識儲備,所以基本沒什么競爭力。
課表安排上,我們有通識課程,包括外語、語文、計算機等;還有專業課程,包括電競產業分析與管理、電競行業生態、體育競技運籌學、電競賽事運營與策劃、電競俱樂部管理與運營等,但卻唯獨沒有訓練打游戲的課程。
雖說咱們專業不以培養運動員為目的,但“打游戲”絕不是課程的主要內容。以前作為職業選手,我只在乎怎么贏。現在會更注意游戲規則設置等方面的問題。在這里,玩游戲更多地是理解游戲設計。
為了讓我們切身感受電竟比賽氛圍,學校還專門新建了電競實驗室。近百平米的實驗室分前后兩個部分,中間用隔音玻璃分開,前側分兩個戰區,每個戰區有五臺電腦,可供學生們組成兩個戰隊,5v5對抗。
后側則是講桌和座椅,未參戰學生可以坐在后側觀看,教師會將學生們分成不同小組,扮演不同角色:有負責指揮的戰隊教練、有專業的數據分析員,有現場解說,還有策略分析員等。所以,我們的課程并非外界傳說的那樣,上課就是老師帶著打團戰,考試組團開黑。
課堂上,老師更多的是培養學生的策劃能力,通過看各類賽事讓我們做方案、寫策劃。
我們畢業后既可以就職于職業俱樂部、電競公司、體育協會和其他電競相關部門,也可以從事電競運動員、教練員、數據與戰術分析師、裁判員、職業經理人、賽事承辦、場地運營與維護、主持與主播、電競商務等工作,我還是挺看好電競這個專業的。